《神话人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话人格-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奇的确是在圣安妮和圣母玛丽亚的形象中描绘他的两个母亲——对此我表示怀疑——那么他也只是表现了他以前和他以后无数人都相信的某种东西。(《心理学与文学》,第97—98页。)

    我个人认为,最能为集体无意识提供证据的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中国文化中)的梦兆神话。 作为某种共同心理的体现,梦兆神话相信梦具有神喻的性质,相信梦是一种预言并或迟或早会必然应验。 中国古代典籍中“武丁梦说”

    (《尚书》)

    、“九龄之梦”

    (《礼记》)

    、“孔子梦坐奠于两楹之间”

    (《礼记》)以及“晋景公之梦”

    (《左传》)

    、“赵简子之梦”

    (《史记》)等等,都是梦兆神话的不同变体。 这一神话母题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反复出现,恰好证明了它具有古老的渊源和顽强的生命。 实际上,通过比较中国古代梦兆神话和其它民族梦兆神话的共同之处,从文化人类学或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去证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本来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 63

    荣格的思想95

    但荣格出于对“科学”和“理性”可能导致的机械和僵化的不信任,有时却故意使用种种隐喻来突出集体无意识具有的象征意义,从而使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在一般人眼中变得扑朔迷离、神秘费解。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显现“就像人类海洋中渺小而零落的岛屿;然而实际上,它们只是淹没于水下的那些巨大山脉露出的山峰而已。”他又说:“如果允许我们将无意识人格化,则可以将它设想为集体的人,既结合了两性的特征,又超越了青年和老年、诞生与死亡,并且掌握了人类一二百万年的经验,因此几乎是永恒的。 如果这种人得以存在,他便超越了一切时间的变化,对他说来当今犹如公元前一百世纪的任何一年。 他会做千百年前的旧梦,而且,由于有极丰富的经验,他又是一位卓越的预言家。他经历过无数次个人、家庭、氏族和人群的生活,同时对于生长、成熟和衰亡的节律有着生动的感觉。”

    (《心理学与文学》,第42—43页。)

    在这样的譬喻里,集体无意识俨然成了全能的上帝:它高踞于时间之上,凝视着岁月的变迁、人世的兴衰;它像广袤的大地一样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一切变迁,自己却并不随着这些变迁而变迁;它超越于纷纭流动的现象界之外,构成了一个历万劫而不损、居永恒而如一的本体世界;它满足了某种终极的、超越的需要,却使自己变得神秘莫测、玄乎其玄——在这一意义上,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假设,已经进入人学(或毋宁说神学)本体论的范围。 它主要来自哲学的思辨或毋宁说来自神学的智慧与想象,而并不如荣格所说,来自科学的“归纳方法”。

…… 64

    06荣格:神话人格

    荣格为什么要把本来可以清晰表述的事情弄得如此神秘、玄奥和晦涩?象征和隐喻在现代精神生活中果真已到了不能不用来作为“科学”精神之“解毒剂”的程度了吗?难道唯物主义在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所取得的巨大胜利,真地已使精神在一个实利(以及实力)社会中沦为无家可归的幽灵了吗?对这些问题,这里暂时不作讨论,此刻我关心的只是:在现代理性所能容忍和接受的范围内,集体无意识的理论究竟能否自圆其说。从荣格的大量著述中我们看到,尽管荣格经常使用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却远不是没有对自己的理论作过正面的严谨阐述。作为一个以经验观察为己任的心理学家和受过严格哲学思维训练的思想家,荣格深知:仅凭玄妙的、充满象征和隐喻的说法,并不能在理性所能接受和容忍的范围内揭示集体无意识的性质。同样,作为一位心理学家而不是神秘主义者,荣格也绝不会允许自己像一位古代的“先知”那样停留于带有神秘色彩的“象征”和“隐喻”。为了对自己的思想作出应有的说明,荣格除了从经验的角度对各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作过细致的描述外,还力图从理论的高度对之作出概括和说明。

    二、原型与原始意象

    荣格用来对集体无意识作出说明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原型”

    (archetypes)。在荣格看来,原型与“本能”一样,是集体无意识的基本结构。没有原型的集体无意识是不可想象的;

…… 65

    荣格的思想16

    如果说集体无意识的发现应验了中国古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说法,那么这种抽象空洞的道德说教与荣格对原型的全方位缜密论说却不可同日而语。在荣格看来,原型是集体无意识最重要的构成内容(此外则是本能)。

    如果不能对原型作出正确的说明,则集体无意识的假设将流于空论和玄想。 既然个人无意识的构成可以经由情结这一概念而获得人们的理解,那么,集体无意识的构成也一定能够经由原型这一概念获得应有的说明。荣格说:“个人无意识的内容主要由带感情Se彩的情结所组成,它们构成了心理生活中个人和私人的一面。 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则是所说的原型。”

    “我们在无意识中发现了那些不是个人后天获得而是经由遗传具有的性质……发现了一些先天固有的直觉形式,也即知觉与领悟的原型。 它们是一切心理过程的必不可少的先天要素。 正如一个人的本能迫使他进入一种特定的存在模式一样,原型也迫使知觉与领悟进入某些特定的人类范型。和本能一样,原型构成了集体无意识。”

    在荣格看来,原型是一切心理反应的普遍形式。 这些反应形式既然普遍地见之于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乃至人类一切文化领域,也就当然能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去分别予以阐述。 与某些划地为牢,满足于把自己关闭在实验室里的心理学家不同,荣格并不局限于仅仅以病案和实验报告,在狭小的“专业”领域中对原型和集体无意识作出说明。 相反,作为一位知识渊博、精力过人,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兴趣的学者,荣格认为心理学的领域几乎是无所不包的。 如果人类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那么,对

…… 66

    26荣格:神话人格

    人类精神现象的研究就不能仅仅停留于实验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而是应力图从文化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去对之作跨学科的阐释。——从心理学的角度,荣格认为原型是心理结构的普遍模式:原型是领悟(apreh-ension)的典型模式。 每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和反复发生的领悟模式,我们就是在与原型打交道——而不管是否能够从中认识到神话的特征。“

    作为一位资深的心理学家,荣格以大量经验材料对人们知觉、领悟和理解的普遍模式(原型)作了详尽的揭示和论证。 任何不带科学偏见的人都会承认,这些通过观察获得的经验材料,以及从这些经验材料中合乎逻辑地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站得住脚的。当然,在具体论述中,荣格的某些说法也并不是没有引起非议的余地。 例如对原型与原始意象的关系,荣格的说法就显得有些含混,而这在那些主张科学概念应严格予以界定的人眼中,则差不多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荣格确实经常把原型这一概念与原始意象相等同。 例如他在解释原始意象时曾说:“原始意象,有时也称之为原型……它对于所有民族、所有时代都是共同的。”又如他说:“为了解释我们知觉的这种一致性和规律性,我们必须求助于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与决定着我们领悟模式的要素相关联,我把它称为原型或原始意象。”

    但这样交替使用两个概念却给一些研究者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 一些研究者因此相信,荣格的心理遗传理论,是建立在表象(包括观念和意象)可以遗传这一设想上的。 其实,

…… 67

    荣格的思想36

    荣格在自己的著作中曾多次表示过不能同意表象可以遗传的说法,熟悉荣格著作的人都知道这并不是荣格的看法。 在我看来,原始意象与原型,其涵义虽然比较含混和接近,荣格也经常交替使用它们,但在一些场合,两者在荣格那里还是得到了区分。 大体说来,原始意象与原型的区别,有些相当于康德的“构架”与“范畴”的关系。 原始意象介于原型与表象等感性材料之间,起一种凝聚和构型的作用;而原型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心理形式。 原型是“体”

    ,原始意象是“用”

    ;二者的关系大致相当于实体与功能的关系;但作为“实体”

    ,原型却是“可思而不可见”的;作为“功能”

    ,原始意象的作用也只是从“由它产生出来的种种意象”

    推知的。两者都不能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而只能凭借我们的观察和我们有过的经验,作为对我们有用的合理假设而存在。荣格关于原型起源的论述也经常遭到人们的指责。 一些人甚至因此而把他说成是一个“拉马克主义者”。但实际上,荣格的思想与“拉马克主义”根本就没有什么牵涉。 在荣格看来,原型作为心理反应、心理结构的基本模式,一方面固然“有可能”是人类远古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千百万次的心理体验的凝缩和结晶;另一方面也完全“有可能”是生物本能的分化,是生命的内在性质和固有法则的演变,它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生命的起源。 荣格说:“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原始意象(按:实际即原型——引者)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蕴藏,一种印痕或记忆痕迹,它来源于同一种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 在这方面它是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的积淀(precipitete)

    ,并因而是它们的典型的基本形式。“

…… 68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