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人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话人格-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怜起自己的父亲。 在此之前,他一直没有意识到他

…… 22

    81荣格:神话人格

    的家庭实际上有多么贫穷。学校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它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荣格认为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读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他有很强的求知欲,但他发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东西完全不能满足他的精神需要。 他后来因为经常发作一种晕病而休学六个月。 在这六个月的时间中,他一头扎进父亲的藏书室,沉浸在凭自己兴趣读书的快乐中。 在乡村中,大自然给了他一种拯救,他重新感觉到与树林、岩石、沼泽、河流的亲切联系和神秘沟通。荣格的父母对儿子的晕病十分担心,他们请了一个又一个医生,却没有一个医生能够诊断出这是一种什么病。 一位专家曾认为很可能是癫痫,但据此而进行的治疗却没有任何效果。 荣格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相反他的感觉比在学校里要好。如果当时就有精神分析并且已经达到今天的水平,那么任何人都不难揣测:这种精神症状很可能源于一种逃避的需要。 在当事人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无意识中的精神需要通过一种微妙的伎俩,达到了它希望达到的目的。但荣格终于意识到自己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担忧,那是在有一天,他无意间听到父亲和一位朋友谈话的时候。 当时,父亲的朋友问起荣格的病,荣格的父亲回答说:“医生们已经说不清他究竟出了什么毛病。如果他真的患了一种不治之症,那简直太可怕了。 我已经花光了我仅有的一点积蓄。 如果这孩子将来不能自谋生路,前景真是不堪设想。”

    突然面对严峻的现实,荣格形容自己有五雷轰顶、大梦方醒的感觉。 从此以后,疾病不翼而飞(以后也从未复发)。他马

…… 23

    荣格的生平91

    上跑进父亲的藏书室,重新温习拉丁语法;他重新回到学校上课,学习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刻苦。 荣格后来说,从这次生病的经历中,他真正懂得了神经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从童年时代开始,荣格就有过许多他不敢告诉任何人的梦以及因这些梦而产生的想法。 在荣格的家庭和他生活的环境中,问题一旦涉及宗教,提出问题的人就犯了大忌。 即使在荣格很小的时候,当问及有关宗教教义的问题时,他得到的回答也只能是:“这是不能怀疑的,在这个问题上你不能有任何动摇。”

    不能有任何动摇的教义使荣格的精神发展受到压抑,他感到在自己和父亲之间有一道看不见的墙。 荣格后来回忆说,他的童年是在几乎不能忍受的孤独中度过的。 在孤独中他只能求助于大量的阅读以便弄清那些使他苦恼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当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为了获得暂时的轻松和解脱,文学作品和历史著作逐渐成为荣格精神上的喜好,这为他未来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学养打下了基础。广泛的精神兴趣终于没有被僵死的“原理”和教义所窒息。到十六岁的时候,宗教问题上的困境渐渐被其它兴趣,特别是哲学兴趣所取代。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吸引着他,但他最喜爱的哲学家却是叔本华。 叔本华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生的痛苦,他为这种痛苦找到了一种东方式(而不是基督教式)的解决方式。 这里,东方思想的启示,通过叔本华哲学,使荣格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透视和展望。就在这段时期,荣格开始从一个缺乏信心、沉默寡言的人,一变而成为一个积极活跃、爱说爱笑的人。 由于有了较多的自信,他跟许多人建立起了友谊,有时还向他的朋友们

…… 24

    02荣格:神话人格

    谈起自己刚刚形成的思想和看法。 殊不知这些他十分珍爱的思想,一旦说出来,遭到的却是别人的嘲笑和敌视。 这可是荣格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叔本华曾经说过:我们读书的时候是在用别人的头脑思索。 青少年时代的荣格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所有那些死去的作者都仿佛一齐在他头脑中复活了。他为此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害怕,希望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而获得自我确证。 而别人,由于根本没有思考过这类问题和根本没有读过有关的书籍,很自然地便感到他的想法古里古怪,甚至怀疑他是一个凭胡思乱想杜撰理论和概念的吹牛大王。 与此同时,一些老师也不相信他在他这样的年龄便思考过这些问题,因而指责他所说的一切都是剽窃和抄袭。 荣格再次感到孤立,再次退缩回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在那里,他才感觉到他在外部世界所未能得到的安全和自尊。荣格回忆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是一个孤独而书生气的人:被宗教和哲学问题困扰,对世界满怀寻根究底的好奇心。 显然,即使在那时,他已经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孩子,就像他以后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伟人一样。 但是,正像霍尔和诺德贝指出的那样,许多在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具有和荣格同样气质的孩子,后来却并没有显示出任何卓越之处,并没有在精神上走向成熟和伟大;相反,他们不是流于幼稚肤浅、成为神经精神病患者,就是在种种怪癖中打发和满磨完自己的一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既然个人的命运还在个人可以对之作出选择之前,就已经在极大的程度上被决定了,那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个人应该做出些什么样的努力呢?

…… 25

    荣格的生平12

    二、命中注定的选择

    临近高中毕业的时候,荣格仍没有确定自己未来的志向。广泛的阅读使他对许多学科都感到有兴趣,但究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却因此成了很难决定的事情。他一度考虑进大学学习考古学,但当时的巴塞尔大学没有设置这一专业,而荣格的家庭经济状况又不允许他去别的城市甚至去国外念大学,学习考古学便因而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荣格的一位叔父曾竭力鼓励他研究神学,但荣格的父亲(他晚年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可怕的动摇)却反对作出这样的选择。 像中学时代一样,荣格对哲学问题仍然怀有极大的兴趣;但在临近报考的最后关头,他突然想到他应该学习医学。这是一个相当突兀的决定,他感到奇怪的是:在这之前,他居然一直没有想到这一点。荣格的祖父1822年从德国迁居瑞士后,一直是巴塞尔大学的医学教授和外科医生,而荣格的名字卡尔。 古斯塔夫也正是根据祖父的名字取的,这似乎预示了他将来要从事祖父从事的职业。 但奇怪的是:在为选择专业而苦恼的时候,荣格竟仿佛完全忘记了他的这位祖父;后来他虽然选择了医学,却并没有像祖父那样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而是选择了精神病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荣格事后回忆说:他之所以一开始没有想到选择祖父的这一职业,大概是因为他生来就不愿仿效别人的缘故。荣格的父亲在荣格进大学一年后去世,家庭经济状况迅速恶化,荣格现在负有赡养母亲和妹妹的责任。 有些亲戚劝

…… 26

    2荣格:神话人格

    荣格赶快放弃学业寻找工作。 如果荣格采纳了这一建议,我们今天大概就不会在这里谈论他了。 幸好,一位叔父慷慨表示:愿意为荣格的家庭提供日常的经济开支;而其他亲戚则相继表示愿意共同负担荣格的学费,以使荣格得以完成大学教育走上工作岗位。 这样,荣格才没有因为父亲去世这一生活中的意外变故而中途辍学。学完解剖学课程后,荣格成了一名助教。又过了一学期。他被指定讲授组织学课程。这是非常累人的:在医学院学习,课程压力本来就很大;而与此同时还要备课和讲课,那种紧张程度可想而知。 尽管如此,荣格仍在紧张学习和工作的间歇,挤出时间继续阅读哲学等方面的书籍。 这表明:普通意义上的医学并不是荣格兴趣的内在指向。 虽然荣格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但他并没有停止寻找和探索。荣格在自传中提到: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一面完成了要求完成的学业和工作,一面仍利用空余时间特别是星期天的时间,广泛阅读了康德、歌德、哈特曼、叔本华和尼采的著作。 有一天,在一位同学父亲的藏书室里,他相当偶然地读到一本讲人类精神现象的小书。 这本书立刻吸引了他,因为那里面谈到的精神现象与他童年时代在瑞士乡下听到过的传说和故事颇为相似;此外,他也知道:与此相似的传说和故事在世界各国都曾有过记载。 它们不大可能是宗教迷信的产物,因为各国的宗教教义不同,而这些故事却大体相同。 那么,这是否表明它们与一种普遍共同的心理需要有关呢?这些想法使他获得了某些朦朦胧胧的启示,然而当他把自己的初步想法告诉同学和朋友们时,他再一次因为这些“头脑糊

…… 27

    荣格的生平32

    涂的想法“而遭到同学们的轻蔑和嘲笑。荣格不能不感到:在医学领域里,在同学和同行的圈子里,自己在精神上完全是孤独的。 他在自传中写到:”我觉得我被推到了世界的边缘;所有那些燃烧我、照亮我、使我感到极大兴趣的东西,在他人眼中却是空洞和一钱不值的东西,甚至是某种使人感到害怕的东西。 他们害怕什么呢?我找不到任何答案。 毕竟,这并不是什么荒谬的、会使整个世界发生动摇的思想。 我不过是想到:很可能有一些事件超越了时空、因果等有限范畴。 人们相信动物能够在风暴和地震之前有所感觉;相信有些梦能够事先预见到某些人的死,有些钟刚好停在主人死亡的那一刻,有些玻璃杯会在关键的时刻炸成碎片。 在我童年的世界里,所有这一切都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而现在,我显然成了唯一相信这类事情的人。 我怀着极大的焦灼问自己:我究竟走进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显然,都市里的人对于乡下人的世界,对于那个有山岭、森林、河流,有动物和神灵的真实世界可以说一无所知。 我发觉这种解释使我感到安慰。 不管怎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