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论-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务。在任何一次战斗中,如果除了单纯的硬冲以外,不采取上述两种或者其中的一种措施,那是不可设想的。即使是最小的部队也不能不考虑自己的退路就去攻击敌人,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会试图去切断敌人的退路。

    至于这种本能的要求在复杂的情况下多么经常地受到阻碍,因而不能顺利地实现,以及在遇到困难时又往往必须服从其他更重要的考虑等等,要谈起来就会离题太远,在这里,

…… 270

    62战 争 论

    我们只想指出这种本能的要求是战斗中的一个普遍的自然法则就够了。

    这种本能的要求到处都发生作用,到处都使人感到它的压力,因而成为几乎所有的战术机动和战略机动必须围绕的中心。

    如果我们现在再研究一下胜利的总的概念,那就可以发现它包括三个要素:(1)敌人的物质力量的损失大于我方;(2)敌人的精神力量的损失大于我方;(3)敌人放弃自己的意图,公开承认以上两点。

    双方关于人员伤亡的报道从来不会是准确的,也很少是真实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故意假报的,甚至公布的战利品的数目也很少是完全可靠的。因此,如果报道的战利品的数目不很大,那么是否真获得了胜利还是值得怀疑的。至于精神力量的损失,除了把战利品作尺度以外,就根本没有适当的尺度可以衡量了。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只有一方放弃战斗可以作为另一方获得胜利的唯一确凿的证明。所以垂下军旗就等于承认自己是错误的,就等于承认敌人在这次战斗中是正确的和强于我们的。失败一方的这种屈服和耻辱同失去均势引起的其余一切精神后果是有区别的,它是构成对方胜利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对公众舆论以及对交战国和所有盟国的人民和政府产生影响的,恰好是这一部分。

    但是,退出战场并不等于放弃意图,甚至经过一场顽强而持久的战斗以后退出战场也是如此。如果一个前哨经过一番顽强的抵抗后退却了,恐怕谁也不能说它放弃了自己的意

…… 271

    战 争 论762

    图。甚至在以消灭敌人军队为目的的战斗中,也往往不能总认为退出战场就意味着放弃意图。

    例如,事先计划好的退却,就是一边退却一边还在消灭敌人的。这都是我们在研究战斗的特殊目的时将要谈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只是想提醒,在大多数情况下,放弃意图和退出战场是难以区别的,退出战场在军内和军外引起的印象是不容忽视的。

    对于一些没有声誉的统帅和军队来说,即使根据实际情况需要退却,也常常会感到特别为难。因为在一系列战斗中连续退却,尽管事实上并非失败,给人们造成的印象却是节节败退,这种印象能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退却者不可能处处表白自己的特殊意图,借以避免这种精神影响,因为要想避免这种影响,势必公开他的全部计划,显而易见,这是完全违背他的根本利益的。

    为了使大家注意这种胜利概念的特别的重要意义,我们只要回忆一下索尔会战73就够了。

    在这次会战中,战利品并不多,只有几千名俘虏和二十门火炮。当时腓特烈大帝考虑到整个局势,本来已经决定向西里西亚退却,但仍然在战场上停留了五天,并且以此宣告胜利。正如他自己说的,他确信利用这种胜利的精神效果,能比较容易地缔结和约。尽管他在劳西次的卡托利希-亨内斯多夫战斗74和克塞耳斯多夫会战75中又赢得几次胜利后才缔结了和约76,但我们仍然不能说索尔会战是没有精神效果的。

    如果胜利震撼了敌人的精神,那么夺得的战利品就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对对方来说,失利的战斗便成为不平常的大败。在这种情况下,失败者在精神上往往会瓦解,往往会完

…… 272

    862战 争 论

    全丧失抵抗能力,以致全部行动只能是退却,只能是逃跑。

    耶纳会战①和滑铁卢会战77就是这样的大败,而博罗迪诺会战②却不是。

    大败和一般的失败的区别只是失败的程度不同,只有书呆子才去寻找为它们划分界限的标志。但是,明确概念是弄清理论观念的中心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至于我们用同一个。。

    词来表达在敌人大败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和在敌人一般失败的情况下取得的胜利,这是术语上的缺陷。

    ①见注21。——译者②见注26,并参阅本卷第310—312页。——译者

…… 273

    战 争 论962

    第五章 战斗的意义

    我们在前一章中考察了战斗的绝对形态,也就是把战斗当作整个战争的缩影进行了考察。现在,我们把战斗作为一个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来研究它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要探讨一下战斗的直接意义。

    既然战争无非是敌对双方相互消灭的行为,那么双方就都要集中自己的全部力量,并用这些力量在一次大规模的冲突中解决一切问题。有理论上,这似乎是极为自然的,在现实中,似乎也是这样的。

    这种看法也确实有许多正确的地方。

    而且,如果我们坚待这种看法,把最初的一些小战斗只看作是象刨花一样不可避免的损耗,那么,总的看来这也是十分有益的。但是,问题决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解决的。

    显然,战斗数目所以增多,是把兵力区分开的缘故,因此各个战斗的直接目的和兵力的区分要一并讨论。但是,这些目的以及具有这些目的的战斗,一般是可以分类的,现在弄清它们的类别,将有助于阐明我们的论点。

    消灭敌人军队当然是一切战斗的目的,但是,可能有其他一些目的同消灭敌人军队结合在一起,甚至还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消灭敌人军队是主要目的,一种是消灭敌人军队主要是手段。除了消灭敌人军队

…… 274

    072战 争 论

    以外,占领一个地方和占领一个目标也可能是一次战斗的总的任务。这种总任务可能只是三者中的一项,也可能不止一项。在后一种情况下,通常总有一项是主要的。在我们不久将要谈到的进攻和防御这两种主要作战形式中,上述三项中的第一项是相同的,其他两项却不相同。现列表如下:进攻战斗      防御战斗(1)消灭敌人军队  (1)消灭敌人军队(2)占领一个地点  (2)防守一个地点(3)占领一个目标  (3)防守一个目标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侦察①和佯动,那么上面这个表并没有把所有的目的都包括在内,因为上述三项中的任何一项都显然不是这类战斗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还有第四种目的存在。仔细考察一下就可以看出,侦察是为了使敌人暴露自己,骚扰是为了疲惫敌人,而佯动是为了使敌人不离开某一地点或者把他从某一地点引到另一地点。所有这些目的只有假借上述三种目的中的一种目的(通常是第二。。。。。。。。。。。。。。

    种)

    ,才能间接地达到。

    因为要进行侦察就必须装出真正进攻、打击或者驱逐对方的样子。这种假借的目的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但是我们在这里所要讨论的只是真正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进攻者的那三种目的以外再加上第四种目的——诱使敌人采取错误的措施。换句话说,就是进行佯攻。这个目的只能具有进攻的性质,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指出,防守一个地点可以有两种方

    ①指威力侦察。——译者

…… 275

    战 争 论172

    式。一种是绝对的,也就是根本不许放弃那个地点,另一种是相对的,也就是只需要防守一个时期。后一种情况经常出现在前哨战和后卫战中。

    战斗任务的不同,对战斗本身的部署将有重大的影响,这是很清楚的。比如,只想把敌人的哨兵从他们的所在地赶走时使用的方法,同要全部消灭他们时所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又比如,不惜任何代价坚守一个地点时使用的方法,同暂时阻击敌人时使用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在前一种情况下,很少考虑到撤退,而在后一种情况下,撤退却是主要的事情。

    但是,这些问题都属于战术范畴,在这里列举它们,不过是为了举例说明问题而已。至于在战略上如何看待战斗的各种不同的目的,将在谈到这些目的的章节中再予以论述。

    这里只作几点一般的说明。

    第一、这些目的的重要性大致是按上面表中所列的次序依次递减的。第二、在主力会战中占首要地位的总是第一种目的。

    第三、防御战斗的后两种目的不能带来真正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两种目的完全是消极的,只是在有利于达到其他积极目的情况下,才间接地带来利益。因此,如果这样的战斗。。。。。。。。。

    过于频繁,就是战略形势恶化的征候。。。。。。。。。。。。。。。。

…… 276

    272战 争 论

    第六章 战斗的持续时间

    如果我们不再就战斗本身,而是就它同军队各个方面的关系来研究战斗,那么战斗的持续时间就有了独特的意义。

    战斗的持续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战斗的一种次要的、从属的成果。对胜利的一方来说,决定战斗胜负从来都是越快越好,而对失败的一方来说,却不嫌战斗时间拖得很长。

    对胜利的一方来说,胜利来得越快,效果也就越大;对失败的一方来说,失败来得越迟,损失也就越小。

    一般说来是这样的,但是,只有在相对防御战斗①中,这一点才具有实际的重要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