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革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营销革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术是一种竞争优势。战略则用于保持这种竞争优势。

相对于产品、服务和公司而言,战术是外部的(它甚至可以不是公司生产的产品)。而战略则是内部的(战略通常需要大量的内部调整)。

战术以传播为导向。战略则以产品、服务或是公司为导向。

“自下而上”营销的原则很简单:由具体到整体,由短期到长期。

也要注意,“自下而上”营销的一个特别含义:找到一个有效的单一战术,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只用一个战术,而不是两个或是三个。

一个战略和多种战术

大部分管理者认为应该有一个战略、多种战术。也就是说,他们寻求一个可以用多种不同战术构建的战略。传统的营销观念强调的是利用不同的战术,拓展到不同的市场。

因此,企业战略变得越来越宽泛,用以包含丰富多样的战术。

《华尔街日报》称,当约翰·斯塔福德(John M。Stafford)成为贝氏堡(Pillsbury)公司的CEO时,他的第一个大举动就是建立一个委员会,用长篇大论解释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他可能信奉摩西(Moses)式领导:先上山去取刻有十诫的石碑,而后下山让十诫发挥作用。

这种方法对斯塔福德不适用。汉堡王及贝氏堡其他运营单位的管理者无法高效地完成公司的使命。

特别是,其中还有一条戒律“你应该获得让人满意的利润”。斯塔福德倒是因违背了这一戒条而被炒了鱿鱼。

许多高层管理者在营销中,都不喜欢将工作重心放在具体的战术上,因为这会让工作变得乏味无趣。

高管们更喜欢宏观而抽象的工作。比起在汉堡王吃皇堡,解释“公司的使命和价值观”与他们的高级职务更为相称。当管理者成为商业中的大主教后,将难以抗拒如教皇般行事的冲动。

当你进入高级管理层,你希望享受“自由”,从琐碎的商业战术细节中抽身,自由地参与到营销中有趣的部分—制定宏观战略。

赢在战术

营销战的胜负发生在战术层面,而非战略层面。

越南战争的溃败发生在越南,而非华盛顿。在营销战中,你必须在一开始就明白一点,即决定成败的是战术。

战术可以是某种微弱的优势。达美乐的汤姆·莫纳汉所运用的战术只不过是聚焦“送餐到家”服务。他真正运用了这一战术,而不是把它当做令人兴奋的短期概念。另外,这个概念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因为没有其他连锁店这样做。

注意,汤姆的战术仅是一个战术,而不是一个战术组合:送餐到家、加上外带、堂吃,再加上汉堡包和热狗等。

达美乐成功的关键是将送餐到家的战术上升为公司的战略。通过建立一个全美连锁的只提供送餐到家服务的比萨店,达美乐占据了“确保30分钟送餐到家的比萨”这一概念。

寻找适合战略的战术

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思考者有时认为他们是在“自下而上”地思考,其实不是。

他们也会花大量时间寻找可行的战术。但是,他们通常找到的不过是那些适合既定战略的战术。

“一个送餐到家的连锁不适合我们的战略”可能是必胜客的反应,“我们经营的是餐馆”。

结果:莫纳汉赚了大钱,而必胜客错过了机会。

这种思维中的瑕疵一看便知。因为管理者已经想好要做什么了,所以他们在营销战场上寻找的战术,不过是既定战略的实施方法。但这听起来很合理,对吗?

改变的重点

“自下而上”营销的重点是组织本身的改变。如果产品、服务、价格和分销都没有改变,任何战略都是一串毫无意义的符号。

传统的“自上而下”营销强调的是外部环境的改变。“为了完成市场份额提高10个百分点的目标,我们要提升品牌的喜好度。”传统的思考者会这样说。

换言之,自己无须改变,要改变的是市场。这是“自上而下”思维致命的弱点。

“如果在战术上无法执行,最好的战略规划也毫无价值。”陆军元帅埃尔文·隆美尔(Erwin Rommel)说。很不幸,隆美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上而下”的思考者—希特勒工作。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跟军事相比,营销这个职业安全多了。不认同企业战略只不过会让你丢掉饭碗而已。

战略的目的

营销中最没用的动作就是围坐在会议桌旁评估战略。

没有好与不好的战略,只有能否在战术层面实施的战略。如果这是事实,那战略的目的何在?

战略的目的是防止竞争对手破坏你的战术。

市场领导者必胜客可以轻易压制住一家送餐到家的达美乐比萨店。然而,达美乐借助将“送餐到家”连锁店拓展到全美的战略,有力地切入了竞争。

战术是一个能产生成果的切入点。战略是对竞争对手施加最大战术压力的配置方式。

在法国战役中,德国的战术是利用南进的英国远征军和北进的法国军队之间的“空隙”。战略是用坦克师集中攻占阿登高地。

战术决定战略,战略推动战术。一定要说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则是不了解“自下而上”营销的本质。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才是成功营销的关键。

在飞机设计中什么更重要:发动机还是机翼?两者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决定了你设计的飞机是否能从跑道上起飞。

战术让业务相对于竞争对手实现差异化。战略赋予战术翅膀,让业务腾飞。

“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管理者是在强迫事情发生;“自下而上”的管理者则尝试开发现有的事物。

“自上而下”的管理者追逐已存在的市场;“自下而上”的管理者寻求新的机会。

“自上而下”的管理者是内部导向的;“自下而上”的管理者是外部导向的。

“自上而下”的管理者相信远期的成功,接受短期的失败;“自下而上”的管理者只信奉自始至终的成功。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2章 深入前线

引言

伊恩·弗莱明(Ian Fleming)曾经问自己:“如果我在牙买加度假时没有住在那么美妙的环境中,会写出这样的书吗?”

“我表示怀疑。”小说的主角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如是说。

如果说温暖的牙买加气候给了弗莱明灵感,那杰克·奥尼尔(Jack O’Neill)的灵感就来自寒冷的圣克鲁斯海浪。

作为一个忠实的冲浪者,奥尼尔受够了海浪的彻骨寒冷,于是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件工业潜水服。如今,奥尼尔公司是一家身价数百万美元的潜水服公司。

深入市场前线,找到一个竞争性的心智切入点。然后回到总部,作必要的内部调整,以开发和利用这个切入点—“自下而上”营销的实质。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副总裁负责前线

如果战术导出战略,那么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关键的一步是“深入前线”。不幸的是,大部分公司没有负责这项工作的副总裁。

亲爱的读者,这或许就是你的机会。很快,你就会有大好的机会为公司(或是你自己)建立优秀的营销战略,因为这个职能领域鲜有竞争。

深入前线不是“派人”去前线。在大多数公司中,存在大量的“委派”。有的委派是个人性质的,如让销售人员提交报告;也有的委派是非个人性质的,如进行市场调研。

只要你记住营销是关于未来的游戏,市场调查也没什么不好。大多数市场调研不过是对过去的记录,告诉你潜在顾客都做了些什么,却未必告诉你他们将要做什么(潜在顾客不知道他们自己将会做什么,所以别去问他们,免得让他们感到困惑)。

派人去前线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你最好自己去获得第一手资料。

太多的经理相信他们可以在办公室里做营销,而小说家约翰·勒卡雷(John Lecarre)坚决反对:“要了解世界,办公桌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地方。”

日本人的“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的营销跟日本人从底层到高层逐步达成一致的体系有所区别。后者将公司的成败交给了公司的底层员工。

“过去,我们不需要强大的领导者。”野村(Nomura)高级管理学校已退休的校长德山次郎(Jiro Tokuyama)如是说。在高速增长的时代,日本公司生产和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只是靠质优价廉取胜。

但德山先生又接着说:“整个环境变了。”

如今,各行各业都发现传统的日本管理方式(自底层起逐级推进、达成一致的决策过程)不足以快速地调整公司的定位和方向。

日本人“自下而上”营销方式的重点是谁在做营销,而不是营销应该如何做。

有时你会很幸运,有时新员工会提供帮助,有时底层员工会提出不错的创意,这都会让公司取得巨大成功。

但是这个过程不利于抓住时机。在日式体系中,一个想法必须层层过关,每一层都必须达成共识。这对好的创意不利。最好的营销行动事先看起来很少会成功。另外,最好的营销行动往往已经被竞争对手考虑过,并且弃之不用了。而营销就像金罗美(gin rummy)纸牌游戏,在一堆弃牌中找到某个最好的想法。

在公司中能得到一致通过的概念早已被别人用过了,这正是日式体系生产的产品和培养的人都雷同的原因。

日立、JVC、松下和东芝的录像机有何不同?

没什么不一样。它们都是日本“自下而上”追求共识营销方式的受益者(或是受害者)。概念在组织中自下而上逐级通过时,差异化早已被熨平了。

我们的“自下而上”

我们认为,“自下而上”营销的关键不是“由谁来做”,而是“做什么”。

你需要决定的第一件事是运用“什么”战术。也就是说,你需要选择一个具备竞争性的心智切入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