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
47自 我 论
的东西总是多层次、多形态和必须从多方面探讨的。
“从文化看个人”这个说法,不是说用同一面镜子或几面不同的镜子反复映照同一个人。文化的镜子就是历史,它不仅映照出各种不同的主体,而且还造就着各种不同的主体,促使我们对于以上说过的东西再加以斟酌,给以修订和加工。因此,个人文化学必然应当是历史的。
…… 79
自 我 论57
第 二 章古代希腊罗马遗产
奇异的事物虽然多,却没有一件比人更奇异。
索福克勒斯
世界几大古代文明,研究深透的莫过于古代希腊,众说纷纭的也莫甚于古代希腊。
一部分学者断言,最先完成“人的发现”和认识到人的个人价值的就是古代希腊;另一部分学者论证,古代希腊的世界观不是取向于历史,而是取向于宇宙,同人道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古希腊语中甚至没有表示个人、意志或良心这些现象的词。美国学者艾德金斯提出,典型的希腊人格没有今天习以为常的牢固稳定结构,他认为这同希腊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这个社会不太看重人们的意图①。
①艾德金斯,A。
W。H。
:《从多到一,古代希腊社会中的个人与人性——价值与观念》,伊萨卡,纽约州,1970,第275—276页。
…… 80
67自 我 论
要弄清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谁是谁非,首先必须进一步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这究竟是指哪些“希腊人”而言?
须知荷马时代人的世界不等于伯利克里时代或希腊化时代人的世界。其次,根据哪些材料观察这个人的世界?须知神话反映这个人的世界与史诗不同,悲剧与抒情诗不同,哲学论著与日常文献不同。最后,所谓“人的发现”究竟是指何而言?是指“个人”这个概念和关于人的哲学理论的产生,还是指个体相对于共同体的社会自律化,还是指情感体验和动机的个体化,还是指反思和内省的出现即对自身“自我”兴趣的提高?
对古代希腊作出人道主义解释的一派是根据结果来评价古代希腊,而他们的论敌则是根据发源和元素来评价古代希腊。
从发源来说,古代希腊文化确实象其它古朴文化一样,是无人称性和无心理性的。
古代希腊的众神尽管是神人同形的,但还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他们既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也没有心理的统一性。他们主要是人格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古代希腊人可以任意分合的。例如,宙斯的名字经常冠以说明其某一功能的别号,他不能离开这些功能而存在:雷神宙斯、雨神雷斯、冥王宙斯和宙斯王等等。
希腊的宗教既不讲聚精会神的神人精神交往,也不讲个人的醒悟。酒神节和各种神秘的“入教”仪式完全不是表示主体之间的精神交融,而是表示入教者从此成为神的儿子、义子或配偶之类社会或家族性质的关系。
…… 81
自 我 论77
古典希腊雕刻的“无心理性”是众所周知的,这种雕刻刻划人体、外貌,并不追求通过外貌“揭示”性格,因为雕像所体现的绝不是个体性,而是一定的宗教—审美力量和价值——美、青春、健康、力量和运动等等,“此外”别无其它。
据洛谢夫的见解,“在古代希腊,所谓人性就是自然的人性,而绝不是个人的人性。”
①。
古希腊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意志”或者作为个别完整活动主体的“个人”这些概念。在“我想……”
(强调思维过程的积极性、主体性)和“使我想到……”
(强调思维过程的不由自主性)这两种语式哪一个更准确的古老语言哲学论争中,古代希腊显然体现了消极的一方。古代希腊的英雄与其说是建立功勋的,不如说是由功勋造成的。神话和传说从来都不从身为行动者的英雄们自己的角度来叙述这些功勋:他们如何设想自己的功勋,他们在建立功勋的过程中和完成功勋后有些什么体验等等。同时,功勋本身也不全是英雄的个人功绩,因为功勋的完成总要借助于某些外部的、神的力量。
英雄实现命运的规定,仅此而已。人不是成为英雄,而是按照神的意志生为英雄。
古代希腊的“prosobon”
这个词,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在词源学上与拉丁语的“persona”一词相近。它最初是指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面具,后来也指演员演戏时戴的面具,最后又指演员扮演的角色;直到古代晚期,在波利比和特别是爱
①洛谢夫,A。。
:《古代希腊罗马美学史(古典早期)
》,莫斯科,1963,K第60页。
…… 82
87自 我 论
比克泰德的著作中,据学者认为还是在拉丁语的影响下,“prosobon”
这个词才开始兼指个体的社会侧面——他是他人的什么,而后来又兼指他作为个体整体的自身①。
荷马描写的神和人都有一定的性格和稳定的个人特性。
但是,研究荷马的学者(B。斯内尔和B。H。亚尔霍等)一致指出,在荷马对人的描写中,共同特征远远超过个体特征,身体特征远远超过心理特征。人的内在世界显得特别游离不定。
在荷马的作品中根本没有表示人的精神生活整体的用词;荷马的英雄用神的直接干预和意志来解释自己的一切举动。
据法国历史心理学学派创始人迈耶逊指出,“对于我们来说,行动自然要以行动者为前提,而所谓行动者也就是人物;行动者在某种程度上外在于行动;行动者的品质是人物的重要特征,反之亦然。
古代希腊思想正如古代印度思想一样,对行动和行动者的关系不常作如是观;它们注重的是行动本身、行动的道德和形而上学根据;它们不倾向于把行动者个体化,因为它们认为行动者‘内在’于行动。“
②
古代希腊悲剧也奉行这一原则。尽管古典时期的希腊文化已经区别开人的行动意愿和动机与独立于个体的行动条件和后果,但悲剧仍未把主观自由同客观必然相对立,而主要是把决定行为的两种不同方式与客观必然相对立:事件的外
①费因菲尔德,H。
:《“个人”一词》,见《法意中世纪特殊词义史话》,加莱—萨勒,1928;奈顿策尔,M。
:《古代古典文献中的“人物”与“个人”
》,见《论比较语言学》,载《宗教研究评论》,195年第29卷第1期(德文)。
②迈耶逊,E。
:《个人问题》,巴黎,1973,第43页。
…… 83
自 我 论97
部决定作用(各种人的意志的冲突和不可预见的行动后果等等)和动机的内部决定作用。这两种方式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神和命运,都是神的提示。人所希望的东西就是神所要求于他的东西。基督教的命中注定毕竟还有某种最高的、尽管也是人所不可理解的意义,与此不同,古代希腊的命运在人们心目中是盲目的、恶作剧的。它不仅从外部发生作用,而且也存在于人自身,是个体摆脱不了的他的替身(“精灵”)。
荷马的阿喀琉斯不能期望另一种命运,因为那就得让他整个变成另一个人。
由此产生了古代希腊个体责任观念的局限性。索福克勒斯悲剧中的俄狄浦斯王承认他对自己的行动有责任,因为他未能预见自己行动的后果。但是,希腊悲剧不是在我们所习称的个体心理角度上,而是在宇宙的角度上讨论这个问题的。
当时,与内心道德动机相关的责任同外部规定的义务这两个概念还没有完全分离。悲剧英雄不能在几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他面前只有一条道路。他承认自己的责任,但这不是道德反省的结果,而同他的犯罪本身一样出于铁定的必然,出于客观规定所造成的无可奈何。
悲剧英雄时而显得咎由自取,因为行动能表现出他作为人的性格;时而完全是神的玩物和命运的牺牲。悲剧情节的前提是人的安排同神的安排不一致以至冲突,而这两者在悲剧中总是从根本上互不相容。
个体已经不只是行动的化身,但是也还没有成为这些行动的全权主人。他的行动时间先后已经注定,他对时间顺序无能为力,只能被动服从,所以他不了解自己行动的意义,行动的意义超过他的意义。这种观念
…… 84
08自 我 论
不仅对于悲剧来说是典型的,对于那个时代的日常意识来说也是典型的。例如当时人们不认为艺术家或工匠是自己作品的创造者,他们认为匠师只是用材料体现先他而在和独立于他的形式。
“作品比作者高,人比手艺低。”
①
然而,古代希腊人的范式在古代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是一成不变的。
古代希腊文化的一般特征——它的肉体性、偶像性,它的取向于宇宙而非取向于历史——虽然基本保持下来,但是个体和社会相互关系的复杂化对这些特征不断作出重要的校正。
其标志之一就是心理语汇的演变(反映了人的意识和动机领域的逐渐分化和自主化)和区别于“外在”行为的“内在”调节机制的形成②。古希腊语的“soma”
、“psyche”
、“tumos”和“phisis”这几个词,被分别译为“身体”
、“灵魂”
、“精神”
(“感情”)和“自然”。但是,这种译法是相当假定的。最早的古代希腊文献既没有非物质的灵魂观念,也没有个体的身体概念。旱期希腊文献中的“soma”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