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生文言文知识辞典-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与“坠”组成“所”字结构,中间插入“从”字,“所”指代“坠”这个行为产生的处所。

(264)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史记·项羽本纪》)

——所:与“近”组成“所”字结构,“有”:动词,“所近”作“有”的宾语,表示接触到的东西。

2。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也简称语气词,是用来表示陈述、疑问、推测、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的。

(1)陈述语气:也、矣、焉、耳

(265)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论积贮疏》)

——也:用在谓语后与“者”呼应,表示肯定的判断语气。

(266)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也:用于陈述句末,表肯定的陈述语气。

(267)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也:用于由果溯因的分句结尾,表示说明原因的。

(268)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也:用在句末,表示确是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26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矣:表示过去已经形成这种事实的语气。

(270)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表示事情发展下去一定会出现那种情况的陈述语气。

(271)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矣:表示在“大王急臣”的条件下将要产生“臣头与璧俱碎于柱”这种后果的直陈语气。

(272)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焉:用在句尾,表一般的陈述语气,有引人注意的意味。

(273)万钟于我何加焉! (《孟子·鱼我所欲也》)

——焉:用于反诘语气,当“呢”讲。

(27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鸿门宴》)

——耳:用于陈述句末,表限制语气,相当于“罢了”。

(275)今肃等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耳:用于陈述句末,表坚决、肯定语气。

(276)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蒲松龄:《促织》)

——耳:用于句末,表示决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

(2)疑问语气:乎、与(欤)、邪(耶)、哉

(277)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

——乎:用在句末,表询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278)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乎:用于疑问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79)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庄子·庖丁解牛》)

——乎:用于疑问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80)可得闻与? (《齐桓晋文之事》)

——与:用于特指问句,表询问,相当于“吗”。

(281)子非三闾大夫欤? (《屈原列传》)

——欤:用于是非问,相当于“吗”。

(282)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赵威后向齐使》)

——耶:用于是非问句,相当于“吧”。

(28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邪? (《晏子使楚》)

——邪:与“得无”呼应,表委婉测度语气。

(284)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也:与“莫”呼应,表示禁止语气。

【相关链接】

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语气助词除了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外,还有表感叹的语气,如:哉、夫等;另有句首语气词,如:唯、夫、盖等。

作结构助词的“之”字用法为:①定语标志,译成“的”或不译;②补语标志,译成“得”;③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④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⑤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⑥用在时间词后,起凑足音节作用,无实在意义,不译。

“者”作结构助词,常连接在动词、形容词、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后面构成“者”字结构,用来指代人、事、物,可译成“……的人”、“……的事情(东西)”、“……的情况”、“……的原因”等,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语和宾语。有时连接在数词的后面,组成“者”字词组,大多在句子中充当主语。

“所”常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所”字结构,表示人、事物、处所等,含有“所……的人”、“所……的事情”的意思,在句子里充当主语、宾语和判断句的谓语。

语气助词是用来表示陈述、疑问、推测、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表陈述语气的“也”字,一般用于作出判断、说明原因、确认事实的存在等三种情况。表陈述语气的“矣”一般用于表示已经实现的情况,或已经形成的情况;表示将要实现的事情或将要出现的情况:表示在某种条件下将产生某种后果等三种情况。

(五)叹词

【要点点击】

叹词是人们在感情激动时发出的一种声响,因此,它是表达强烈感情的词。这种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不作句子成分,不和别的词组合,总是单独使用,可以用在句首、句尾或句中,或作独立成分,或作独词句。

【示例平台】

(285)嗟乎!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

——嗟乎:用于句首,表示感叹,相当于“唉”。

(286)呜乎!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呜乎:用于句首,表示感叹,相当于“唉”。

(287)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 呜呼哀哉! (《三国志·诸葛亮传》)

——呜呼: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唉”。

(288)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 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

——唉:用于说话人的开头,表示愤怒的叹词,下文是愤怒的内容。

(289)嗟夫!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嗟夫:用于句首,表示感叹,相当于“唉”。

(290)于是鸱得腐鼠,鹓?(yuānchú)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庄子·秋水》)

——吓:表示惊愕的叹词。

(291)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礼记·檀弓下》)

——嗟:表示呼唤的叹词。

【相关链接】

文言中使用的叹词很多,抒发的情感不一,就是同一个叹词,在不同的句子中,表示的情感也不尽相同。有表示感慨的叹词,有表示哀痛的叹词,有表示赞叹的叹词,有表示愤怒斥责的叹词,有表示命令或呼唤的叹词,还有表示惊愕的叹词。一个词究竟是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这要从全句的文意来考虑。

三、句子

(一)句子成分

【要点点击】

文言句子的成分和现代汉语一样,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种。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现代汉语相同。简单地说,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谓语是主语陈述的内容,宾语是动词谓语所涉及的对象,定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主语或宾语的,状语是用来修饰或限制谓语的,补语是对谓语起补充说明作用的。

文言句子的成分中,有些是基本的,有些是非基本的、附加的。还有同位语和外位语。

【示例平台】

1。基本成分和非基本成分

(292)

(柳宗元《捕蛇者说》)

(293)

(《三国志·诸葛亮传》)

(294)

(范仲淹《岳阳楼记》)

(295)

(龚自珍《病梅馆记》)

(296)

(韩愈《师说》)

(297)

(《乐府民歌·木兰诗》)

(298)

(《史记·陈涉世家》)

以上七个例句中,前五个句子都是意思完整的句子,即每个句子都有主语和谓语,因此,主语和谓语,是一个句子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不是每个句子必不可少的,所以是非基本成分。例(293)句中的动词谓语“病笃”,是不及物动词,所以没有带宾语;例(292)句中动词“产”是及物动词,后面带了宾语“蛇”。因此,在用及物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分。

一般地说,具备了主语和谓语的结构,就是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具备了主语和谓语的结构都是一个句子。如例(297),前句“女来”是主谓结构,“女”是主语,“来”是谓语,但在整句中是动词谓语“闻”的宾语;例(298),“陈涉少”也是主谓结构,“陈涉”是主语,“少”是谓语,但是它们在时间词“时”的前面,作了整个句子的状语。所以这两个主谓结构都不是独立的句子,只是子句。

2。同位语和外位语

(299)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一句中“缪贤”,主语,是本位语;“臣者令”是主语“缪贤”的同位语。第二句中“蔺相如”,主语,是本位语,“舍人”是主语“蔺相如”的同位语。

【文!】(300)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赵奢:名词作定语,是本位语;“马服君”是定语“赵奢”的同位语。

【书!】(301)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三国志·诸葛亮传》)

【屋!】——此:代词,主语,是本位语:“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是主语“此”的外位语。

(30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第一个“之”是代词,宾语,是本位语;第一个“青”是宾语“之”的外位语。第二个“之”是代词、宾语,是本位语;“水”是宾语“之”的外位语。

(303)小子识(zhì志)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