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人学-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实际上,库图索夫的作战本身也是如此的。在鲍罗金诺之役看来已经接近尾声的时候,一份不妙的战况报告送到库图索夫手里。但是被敌人评价为〃那个慢性子的库图索夫、以忍耐与时间决定一切为信条,果断敢为之敌〃(同前书)的他,唯独此时一步也未退让。他朝着泄气的部下大喝,命令副官说:

〃去向各战线传达我的命令,明天由我们发动攻击〃(第三卷第二编)。

而其结果——

〃依靠一般称为士气、构成战争中枢神经的一种气氛在整个军中维系起来的连锁——依靠这种很难说明其性质的神秘连锁,使得库图索夫的话和他对次日作战发出的那道命令,一起传遍了全军〃(同前书)。

这位〃将军〃的决心,使疲劳已极、心理动摇的将兵们振奋起来,这样打开了战场上的胶着局面。平时尽管他几乎让人看成是优柔寡断的慎重论者,但到了这一要见真功夫的时刻,这位坚持必须打赢、不想后退一步的库图索夫,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名将。有的人认为一八○○年后俄国的将军中再也没有人能像库图索夫那样受人们的尊敬了,看来是很有道理的。

对此,拿破仑又如何呢?法军又如何呢?

〃尽管拿破仑已接到报告说占领了突角堡,但他已觉察到这次战争和过去所有的战争都有某种不同、或完全的不同。而且他也觉察到那些具有战争丰富经验的周围的人,也具有和自己所体会到的相同感觉。……拿破仑根据他的长期战争经验,他深深懂得,长达八小时倾注全力,仍不能使胜利归于攻击军之手的战斗,意味着什么。他深深懂得,这次战争几乎等于失败,在现在这样战斗达于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一个极微小的偶然也能导致他和他的军队的灭亡。〃(第三卷第二编)

虽说不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法军的战斗仍保持着优势。尽管如此,拿破仑和他的麾下,在他们必胜的决心上已出现了阴影。可以毫不夸张说,就在这样一个关键的时刻,注定了法军的失败。〃我们一定要在决战上胜利!〃——由于蕴藏在民众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的力量,俄罗斯军终于打退了拿破仑的军队。

决定胜败的是什么呢?——托尔斯泰对这一命题,通过他笔下的描绘,给予了这样一个回答:那种看似简单,其实是非常微妙而又博大的〃人的执拗的力量〃,是何等的重要。

提到这种执拗的力量,总使我想起丘吉尔的轶事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本土连续遭到纳粹德国的空袭。当时,几乎使人认为伦敦可能因此而濒于毁灭。但是,据传说,当时的首相丘吉尔却悠悠地在大火中指挥着交叉地放气球。

许多伦敦市民,看到他那从容不迫的身影,终于放下心来。

丘吉尔的〃绝不能输给希特勒那种邪恶的狂信主义和破坏主义〃,这种泰然的、毫不退缩的信念,给那些吓得不安和绝望的人们以多大的鼓舞啊。执著的一念,它所起的作用和力量之大,真是无法估量。

〃为将者〃的条件

俄罗斯军的总司令官库图索夫将军,是个非常具有魅力的人物。他风彩不扬,而且在鲍罗金诺战役时,拿破仑正值四十三岁的壮年,而库图索夫已是六十七岁的高龄。有许多批评说他既不乘马,又在会议席上经常打瞌睡。在皇帝面前他也不是个十分得宠的人物。

这样的一个库图索夫,所以被选为决定国家命运的大战的总司令官,其理由全在于他的声望。因为在〃愚鲁而又聪明〃的民众眼里,锐敏地看出了在此事关国家存亡的巨大危机之际,堪为国家柱石的人,除了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之外别无他人。

那么,他的声望又从何而来呢?托尔斯泰认为是由于库图索夫〃是个地地道道的俄国人〃。的确也是如此,所以才在纯粹俄国式的对拿破仑战争这一决定命运的事件中,库图索夫得以发挥他的领导才能。

同时,我觉得值得注意的是,库图索夫对俄国的爱,和他对人的爱、他的人类爱这类普遍的感性,毫不矛盾,而是直接相通的。托尔斯泰并不把库图索夫当作英雄对待,而是将他作为有人情味的一位老将军,怀着共鸣的心情来刻画他的。还应该注意,他的这种人情味,是与普遍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因为库图索夫执著的一念的底层是追求〃和平〃而不是〃战争〃。我觉得这可以说,正是这种〃大乘的立场〃,是使得库图索夫成为一员真正的武将的原因。

托尔斯泰写道:

〃他(指库图索夫——引用者)的行动——毫无例外的全部行动,都指向三项同归于一的目的。一、全力贯注于与法军对阵上;二、一定要打败法军;三、尽可能减轻人民和军队的灾难,同时将敌人逐往国外〃(第四卷第四编)。

这里,我希望提请注意的是,它明显地表明了为摆脱落到头上灾难的坚定意志,而丝毫看不到以任何名义来鼓吹战争的狂热。而且库图索夫在极端错综复杂的情势下始终贯彻他的意志。qi書網…奇书托尔斯泰曾叙述感想说:〃历史上的人物所怀抱的目的,从来没有人能像十二月战役(对拿破仑的战役——引用者)中库图索夫那样为实现其目的倾注了全部精力并获得完全的成功。在历史上要找到他这样的范例是十分困难的〃(同前书)。

库图索夫的意志力量、自制力量,恐怕是只有他那种立足于和平的〃大乘立场〃上的执著之念,才有可能做到。

在给予败退的法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之后,库图索夫在疲惫的自家兵士和俘虏的法军面前,做了一场不同寻常的训话:

他开头说了一句一般的〃感谢大家〃之类的话,然后接着说下去时,他的声音与表情,便离开了作为一个总司令官所具有的特征,而一变为一个平凡的老人的声音与表情了。

〃'但是,诸位的苦,我也是充分了解的,不过,有什么办法呢!再忍耐一下吧,不会很久啦。等我们送走了客人,那时就可以痛痛快快地休息啦。诸位的辛苦,皇帝陛下也不会忘记的。诸位是苦,不过这还是在自己的国家里嘛。可是他们——大家看看吧,他们成了什么样子。'他指着俘虏说。

'不是比最惨的叫花子还要糟糕吗?当他们还有强大力量的时候,我们豁出性命和他们干,可现在我们能做到怜悯他们啦。

因为他们也是人嘛,是这样吧,诸位!'〃他环视了一下周围,他觉察出在那无数双注视着自己的、带着惊讶和恭敬的、执拗的眼神中,对自己所说的话的共鸣。

在他脸上,刻印着皱纹的眼角和唇边泛出老年人的柔和的微笑,表情越发变得开朗了。他稍微停顿了一下,好像不知说什么才好似地垂下了头。然后说:

〃不过,尽管这么说,我倒是想说:有谁请这些家伙来了呢?这是他们自做的孽呀,混极啦……〃(同前书)。

摘引得稍长了一点,不过,这段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库图索夫为人的面目,也是《战争与和平》最动人的场景之一。这里边洋溢着与狭隘的民族主义全不相干的、基于对人的爱的人道主义的普遍性。褊狭的民族主义,固然能够煽动仇恨,将民族引向一时的狂热,但绝不会长久继续下去。这种库图索夫的人道主义精神,迳直地叩动了士兵们的心弦。

托尔斯泰写道:

〃对敌人的怜悯与自己对正义的意识——这个与老人相应的、温和的嘲骂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成为取得伟大胜利的将士们整体的感情,与之相同的感情,也充溢在士兵们的心里,然后爆发了一片欢呼声,久久没有停息〃(同前书)。

我第四次访问苏联是在一九八七年五月。这次,我得到了参观莫斯科市内鲍罗金诺全景展览馆的机会。这座纪念馆和旁边的凯旋门合在一起,是为纪念打败拿破仑莫斯科远征的俄罗斯民众胜利的历史而兴建的。

在纪念馆内,四周展示了再现鲍罗金诺战斗场面的全景画。它高十五米,长一百一十五米,十分壮观。战斗从一八一二年九月七日拂晓开始,持续到傍晚,长达十五个小时。全景馆所描绘的,是其中战斗最激烈的十二点三十分的场景。战斗的舞台正是俄国阳光普照、金色的秋季。碧空如洗,在一直伸向远方的绿色原野上,点缀着一片一片的树林,车轮草也依稀可见。清冽的河水从这片原野上流过。就在这宁静的大自然当中,两军总加起来,共有二十多万人所进行的战斗,以壮阔绘卷的形式,使用绘画和模型,精细地再现了出来。

我环视着一个场面接连一个场面的全景展览,在我的记忆深处唤醒了托尔斯泰的这部名著,使我不禁深深感到:苏联人之所以将象征着对拿破仑战争的鲍罗金诺战役,以如此巨大的纪念性建筑物保留下来,在它的背景当中,不只限于因为它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事件,而且很可能是因为看出了托尔斯泰通过库图索夫所表现出来的、与人类史相通的普遍价值,并引以为骄傲的缘故吧。

〃时运〃的力量

如前所述,在《战争与和平》中到处展现了托尔斯泰独自的历史观。如果把它用一句话概括起来说,和一种宿命观很近似。不管是怎样伟大的人物,怎样的英雄,将自己作为创造历史的主人,都不过是一种傲慢的自以为是而已。他们一生所为,表面看来虽似完成了某一事业,其实,和弄猴人所豢养的猴子相似,可以说不过是受某种力量的摆布而已。

〃'帝王的心,在神的掌中。'帝王是历史的奴隶。

历史,也就是人类的无意识的,社会的、集团的生活,它总是将帝王生活的每一瞬间,作为自己的道具加以利用的〃(第三卷第一编)。

这就是托尔斯泰一贯的历史观。因此,他对于鲍罗金诺的战役,严正地下了如下的断语:

〃对于鲍罗金诺战役,挑起的一方及应战一方——拿破仑和库图索夫,都是不自由地、而且是无目的地在行动着。然而,后来的历史家们却巧妙地编造出一种理论来证明两位指挥官的天才与先见之明,把它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