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情局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情局档案-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摇薄C诺滤狗祷鼗⒍偾耙梗傲ぷ魇摇被股酚薪槭碌鼐傩辛艘怀⌒⌒脱缁帷2痪茫缕愀娴橇顺隼矗朴捌饕纳悴糠纸诒灸甑3月结束。这个广告登出去之后反响居然异常的强烈,不断有好莱坞记者致电询问相关细节。

门德斯的准备工作是相当专业的。他准备了健康卡、驾照、在多伦多和蒙特利尔住宾馆的收据等,还有六本护照。1980年1月25日,门德斯从欧洲转机抵达伊朗。他用德语对伊朗当局解释:“我与公司助手将在这里开一个商务会议。他们明日从香港乘机抵达。”伊朗人居然放了他过关。

在一天晚上,他见到了那六个美国人,他郑重宣布:“我们已为你们逃离这里做好了充分准备。”随后,他将计划和盘托出,并将假名片和护照发给他们。安德斯当上了导演,科拉里杰克是作家特里萨哈里斯,马克里杰克是一名门德斯非常谨慎,他带着假护照和假身份证经由正当管道从波昂搭商务飞机入境伊朗后,任进德黑兰喜来登饭店,并预定瑞士航空下星期一飞苏黎世的机位,然后便搭出租车到加拿大使馆见那6位美国同胞。

通讯调度员,凯思琳斯塔福德是布景师,约瑟夫斯塔福德则成了制片人助理。“通讯调度员”马克·里杰克注意到,为了同爱尔兰电影制片人的身份相符,门德斯当时还穿上了英式的衣服。

1980年1月28日凌晨,六个美国人在进行了几天的排练后,最终都进人了角色。凌晨4时,他们动身前往梅赫拉巴德机场。在车里,他们再次检查了自己的口袋,以确保身上没有任何显示真实姓名的东西。快到机场时,门德斯先打探了一番,全副武装的伊朗革命卫队就站在他们身后,海关也有伊朗革命委员会成员,但他们只注意着那些试图走私地毯或金子的伊朗人。

看到机场的伊朗革命卫队人数减少,门德斯向拍摄组人员发出警报解除的信号。六名美国人浑身颤抖地进入机场。经过瑞士航空公司的登记处和机场海关时,一切都很顺利,似乎没有人关心他们。但走近检查处,门德斯出示他们几个人的护照准备让伊朗检查人员盖章时,事情发生了。只见那位移民局官员拿着其他几人的护照转身不见了。几个人被吓得魂不附体,但只过了一会儿,那位官员端着水杯回来了,并示意他们去候机室。

原来是一场虚惊。

但在候机室的日子更难熬,几个人胆战心惊,只要不登机,他们就永远都会这样。约瑟夫·斯塔福德拿起一份当地报纸。可他突然哆嗦着想起加拿大拍摄组的人是不会读波斯文报纸的。而且,紧张之下,他还在叫着其他人的真名,弄得大家神经几乎要崩溃了。

正当大家都非常紧张时,广播说,由于机械故障航班可能要晚点,此时,他们发现伊朗革命卫队开始将目光转向外国乘客,其中就包括他们。他们想从门德斯那里找一点镇静。可突然发现门德斯不见了。原来他去向机场的工作人员打探航班延误的原因。不一会儿,众人听到机场便播宣布:“乘坐瑞士航空公司363次班机的乘客,请准备马上登机。”

当七个人穿过停机坪,登上飞机时,他们悬着的一颗心才慢慢放下。飞机离开地面的那一刻,门德斯靠在椅子背上,得意地一笑。事后他回忆说:“我们把它视为一切顺利的象征。我们一直等到飞机飞出伊朗领空,才竖起大拇指,吩咐送上血腥玛丽。”

但解救其他的人质可就没这么神了。一塌糊涂的“沙漠一号”1979年11月9日,美国人质被扣押的第五应该按常理局来这样秘密之动天,卡特召集人员开会,最终决定使用特种部以没有把这一营救任务交给中情队,把53名人质抢回来。计划代号为“沙漠一局”是因为中情局还从未建立过代号,制订得相当完美。指导思想就是,采用远执行这类任务的特别行动队。

愔局的准军事部队有许多设备对程空中突袭的万式以武力一举解救出人质。计拯救人质很有用,但没有人对此划由陆军的反恐怖特种部队选派经验丰富的突击,务进行训练二这:气只好由队员组成一支突击队执行营救任务;海军方面陆军反恐怖特种部队来承担。

出动舰载直升机,负责提供战斗支援;空军出动C…130运输机负责撤运人质。行动步骤为:一、六架C…130从美国本土起飞抵达伊朗中部的卡维尔沙漠降落;海军的八架扫雷直升机也飞到卡维尔沙漠降落点,与C…130运输机会合。二、在卡维尔沙漠降落点上,运输机要为直升机添加燃料,突袭队员把装备和武器从运输机上搬到直升机上。然后,直升机运载90名突击队员飞往德黑兰东南80公里处的加姆萨尔附近,由提前潜人德黑兰的美国特工人员用带遮布的卡车,趁着黑夜把突击队员运到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突击队员用武器击溃伊朗革命卫队后,将人质运到使馆附近的足球场,等在那里的另外几架直升机将人质空运到伊朗西部的一个秘密机场,然后换乘提前飞往那里待命的C…130运输机离开伊朗。

太完美了。那么,中情局都做了什么呢?首先是,中情局派出了一架飞机秘密潜人卡维尔沙漠的预定降落地点,取走了土质样品,并设置了标志。其次,为海军的飞机提供了陆上导航系统。最后,中情局物色到了一位60多岁的已经退休的情报官,让他秘密潜回伊朗德黑兰,不久后,又派了一位间谍到伊朗进行铺垫工作。两个间谍把主要精力用在搜集情报和使已经瘫痪的伊朗间谍网恢复工作,同时还搞了几辆卡车,藏在郊区租来的仓库中,预备用来把突击队员从第二个降落点迅速运往大使馆。这两名特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要做,那就是搞清人质的确切位置。因为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占地很大,使馆院内美国空军的C…130运输机的大型建筑物多达14个,人质究竟被关押在哪座建筑物中是营救行动成败的两名特工继承了中情局多年以来“愚蠢”与“无知”的传统,他们无法得到这样的情报。老天开了眼,在营救行动发起的前三天,伊朗人突然允许一名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巴基斯坦厨子离开伊朗回国。两名特工立即找到这个厨子,知道了很大一部分人质都被关在大使馆领事处内。这个厨子还提供了伊朗警卫人员在领事处楼内的部署情况。

白宫兴奋不已,计划开始了。

4月24日晚上,卡特总统下达了“立即执行”的命令。

六架C…130运输机起飞,从阿拉伯的方向飞人伊朗领空。与此同时,八架扫雷机从海上的航空母舰起飞,向伊朗进发。如果中情局的情报能够细致那么一点点,就应知道4月份的伊朗高原正值冬春交替季节,迅猛的狂风时常引起使人胆战心惊的沙暴,席卷着整个伊朗高原。扫雷机进人伊朗不久,便遇到这样的沙暴。在狂沙中,扫雷机如同茫茫海上的几叶小舟,渐渐地失去了控制。最后,有两架不能飞到约定地点。六架飞机与C…130运输机会合。但25日凌晨,又有一架扫雷机出了故障。指挥官报告说,必须终止此次行动,因为五架扫雷机不可能完成“将53名人质和90名突击队员安全运出伊朗”的任务。卡特颓唐地瘫在椅子上,宣布取消行动。

但厄运随即就发生了,慌乱之中,一架扫雷机与一架C…130运输机相撞,发出了巨大的声响,八名突击队员被活活烧死,伊朗沙漠的夜空被瞬间点亮;经过长达五个多月的精心设计和周密准备的远程空中突袭营救战,以失败而告终了。

当天晚上,卡特发表电视讲话,将这次行动的经过公布于众,并表示自己将承担一切责任在伊朗人手中的那些人质根本不知道这个行动,用一位人质的话说,他们还在受到折磨。他在九个月的时间里掉了很多肉。美国人对生命与健康非常关注,所以只是掉了几斤肉,他们也会大声叫唤几声。

本年秋天,卡特总统竞选连任失败,罗纳德·里根上台。53名美国人质于1981年1月20日被释放,他们被扣押了444天,而1981年1月20日这天正是里根就任美国总统的那天,伊朗人是为了表示对美国政府的蔑视。

1月21日,已是一介草民的卡特飞到德国军事基地探视获释的美国人。一位人质记录道:“我还留着那张照片。前总统神情尴尬,我则像是面无笑容的活死人一般。”

里根(1911…2004)罗纳德威尔逊里根,美国政治家,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67…1975),第40任总统(1981…1989),历任总统之中,里根的就职年龄最大,他也是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在踏入政坛前,他担任饼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演员和励志讲师等,并且是美国影视演员协会的领导人。他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

里根任内对内采取措施解决经济问题,对外被认为是拖垮前苏联的主要推手。里根的总统任期影响了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使得1980年代也常被称为“里根时代”。图为1986年里根在自由女神像建立的100周年发表纪念演说。

中情局老牌中东情报分析员波拉克写道,挟持人质是针对中情局1953年在伊朗搞政变的“报复行为”,这起陈年往事余波所及,已不仅是美国的严酷考验而已。伊朗的革命热情将纠缠往后四任美国总统,造成数百名美国人在中东送命。中情局最伟大秘密行动的光荣火焰,成了后人的悲惨大火。

不论这种说法是否可信,中情局仍然是继续向前。卡特时代,中情局非常失落,不仅仅在伊朗人质事件上,还有在苏联人侵阿富汗事件上。

阿富汗败局

1979年3月17日,苏联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在苏联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能失去阿富汗!”

苏联始终把阿富汗当做自己的小弟。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莫斯科就在阿富汗苦心经营,一直奉行对各派政治力量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基本原则。对莫斯科而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