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卷)
前言
幽默类
巧言类
荒诞类
滑稽类
机敏类
诙谐类
世情类
嘲讽类
夸张类
影射类
短小精悍特别合适在手机上看
中国笑林
前言
“笑话”,故名思义,就是能引人发笑的故事或谈话。
在我国,笑话出现得很早。先秦的经书、子书、史书,例如《孟子》、《韩非子》、
《庄子》、《吕氏春秋》、《战国策》、《晏子春秋》等典籍中,都有不少笑话保存下来。
早期的笑话至少有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它们往往与寓言的关系很密切,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的,有时还是为了讽谏的需
要。
例如《孟子·公孙丑上》中说的“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孟子对公孙丑论述善养“浩
然之气”时用的,以说明培养“浩然之气”时,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欲速
不达。
再比如,《韩非子·五蠹》讲的是作者的社会历史观和政治主张,论证“世异则事
异”、“事异则备变”的道理,指出社会的一切政治措施都应该适应当时的实际情况。所谓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于是作者采用了下面这则笑话: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
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就是把作者要讲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了。接下来作者还总结说:“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可见这则故事决不单纯为了嘲笑守株待兔之人的愚蠢,而是
与作者的政治观点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像上面举的这些例子,本来就同寓言一样,被作者利用了来说明一个观点或阐述一条哲
理。但是它们有情节,或诙谐、或滑稽、或嘲讽,引人发笑,所以它们也是笑话。
其次,我国早期的笑话并不被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所轻视,他们在担负着“文以载道”的
使命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把笑话作为阐述自己观点的有力武器。
不可否认,早期的笑话中有许多在民众中流传已久,后来被文人写进自己的著作中,用
以为自己的观点服务。但也有不少是文人或士大夫在发议论时直接创作出来的。
例如《战国策·楚策一》中记载的这样一件事: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
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
也。子以我不信,我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
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
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这就是“狐假虎威”这个故事的出处。从《战国策》原文看,这个故事极可能是江乙为
了说明“北方之畏昭奚恤”的原因而随口编出来的。他身为朝臣,并不觉得用这样的笑话或
寓言说明问题有什么不好。事实证明,这则笑话的运用,确实十分成功。否则,要说明北方
诸侯实际上是害怕楚王及其甲兵的道理,不知要费多少口舌,而且不一定能讲得这样生动透
彻。
再比如,《孟子》中众所周知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可能也是这样在论述中产生的。
有些笑话,可能是作者对某些真人真事有了细致观察和深刻感受,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概
括和集中创作出来的。在周秦诸子著作中经常看到的宋国愚人形象,如上面提到的揠苗助
长、守株待兔、《庄子·逍遥游》中的资章甫等,就是这样。后代一些笑话集中的艾子、迂
公、憨子等也属于这类人物。
汉魏之后,利用笑话陈说事理的做法不象先秦那样盛行了。涉及到历史、政治、哲学等
方面的论述往往庄重肃穆。但笑话并没有因此绝迹。不久之后,便出现了讲笑话的专书。
现在所能知道的我国最早的笑话专集是《隋书·经籍志》记载的魏邯郸淳所撰的《笑
林》三卷。此书今已散逸。清人马国翰自《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书
中辑出一些,编入《玉函山房辑佚书》,鲁迅《古小说钩沉》中也辑存若干条。
隋唐以后,笔记盛行起来,有些笔记中存在不少笑话的成分。此外,笑话专集也越来越
多。
这时的笑话作品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类的主人公多是官员或文人雅士,所叙述的多是
真人真事,或在一定程度上真有其事。这些事情由于能引人发笑,所以在主人公的朋友、同
僚中流传开去,传到社会上,以至被收集记录下来。例如:
张九龄知萧炅不学,故相调谑。一日送芋,书你“蹲鸱”。萧答云:“损芋拜嘉,惟蹲
鸱未至耳。然仆家多怪,亦不愿见此恶鸟也。”九龄以书示客,满坐大笑。
江夏王义恭,性爱古物,常遍就朝士求之。侍中何勖,已有所送,而王征索不已。何甚
不平。尝出行于道中,见狗枷犊鼻,乃命左右取之还,以箱擎送之,笺曰:“承复须古物,
今奉李斯狗枷,相如犊鼻。”
〔唐〕朱揆《谐噱录》
这类作品在唐宋时代的笑话集中很常见。当时的许多名士,如苏轼、王安石、司马光、
黄庭坚等人就经常出现在笑话当中。特别是苏轼,是很多笑话的主人公。他们的形象与艾
子、迂公、憨子等明显被愚化了的形象有明显的区别。
还有一类作品则不是真人真事,或者虽然以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做素材,但经过了明显的
艺术加工。
这类作品有些很可能产生于民间下层百姓的集体创作,在民间几经流传,才被文人收
集、再创作并记录下来。例如:
京邑有士人妇,大妒于夫,小则骂詈,大则棰打,常以长绳系脚,且唤便牵至。夫密乞
巫妪为计,因妇眠,士人入厕。以绳系羊,士人逾墙避。妇人觉,牵绳而羊至,大惊,召问
巫妪。巫妪曰:“娘子积恶,先人怪责,故郎君变成羊。若能克己改悔,乃可祈请。”妇因
悲号,抱羊大恸哭,深自咎悔,誓不复妒。妪乃令七日清斋,举家大小,悉避于室中,祭
鬼,师咒羊还复本形,士人徐还。妇见声问曰:“多日作羊,不乃辛苦耶?”答曰:“犹忆
噉草不美,腹中痛耳。”妇人愈哀,自此不复妒矣。
〔宋〕周文玘《开颜录》
这样的作品,可能流传甚广,被不同的人记录到不同的书中,故尔主要情节重复,而细
节又或多或少地各有差异,这些都是正常现象。
也有些笑话是文人自己创作的,而并非来自下层民众。但这个时期文人创作的笑话与先
秦时期的笑话有明显的不同。唐宋及以后文人创作的笑话不再像以前那样与寓言密不可分,
也很少像先秦诸子那样把笑话当作说明自己的政治、历史、哲学观点的工具,而是赋予了笑
话相对的独立性,在创作手法上更成熟,作为嘲讽或批判的意义更明显。例如:
昔有弟子,读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至“潢潦无根源”之句,不晓其义,乃质疑于先
生。先生曰:“文公素不喜黄老之学,正谓其无根源。岂不闻文公因论佛骨贬潮阳之事?”
闻者大笑。
〔宋〕罗烨《醉翁谈录》
一先生讲书,至“康子馈药”,徒问:“是煎药?是丸药?”先生向主人夸奖曰:“非
令郎美质不能问,非学生博学不能答。上节‘乡人傩’,傩的自然是丸药;下节又是煎药,
不是用炉火,如何就‘厩焚’起来?”
〔明〕冯梦龙《笑府》
自明代以后,这种完全出于虚构的笑话越来越
多,而史传上的笑谈越来越少。在明代赵南星的《笑赞》中还有少许以王安石、苏轼等
为主人公的篇章,但到清代署名“游戏主人”收集的《笑林广记》中,这样的作品就看不到
了。在明代许多虚构的笑话里,人物还有名有姓(尽管大半是虚构的);在《笑林广记》
中,则连这样虚构的姓名也没有,只以“一监生”、“一人”、“一官”、“一医”、“一
贫士”等代替。
《笑林广记》可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笑话集,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秀,基本上没有史传
笑谈,表现手法也十分成熟。这是清代笑话的一般特点。但这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庸俗、猥
亵的东西,这些东西并没有嘲讽丑恶现象或其他方面的积极意义,而只是为了应合某些读者
的低级趣味。明清时代这样的作品不少,这是此时期笑话中的糟粕,是应该加以摒弃的。
清代末年,我国的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异常残酷激烈,社会也极其黑暗、腐败。这个时
期的笑话不多,而吴趼人的《俏皮话》、《新笑林广记》、《新笑史》则是值得一提的作
品。吴趼人是小说家,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他的笑话与这个时期的小说
一样,与社会的政治关系十分紧密,成了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这些特点,在本书所选
的那些篇目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纵观中国古代笑话的内容,可谓洋洋大观,不一而足。嘲笑讽刺是笑话的主要功能,而
被讽刺和嘲笑的对象,则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封建社会的官府、贪婪腐败或昏庸无道的统治
者常常在笑话中受到嘲讽和揭露外,诸如塾师、庸医、书生、道学先生、不守教规的僧道、
吝啬者、惧内者、说大话者、愚昧者等等,也常是嘲讽对象。
写官场上事的笑话虽然数量不算太多,但作者揭露当时官府的凶残、腐败、卑鄙和昏
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