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它后来逐渐适应中国国情这一点是分不开的。佛教教义与中国国情是矛盾的。 由于僧尼是出家的,不拜君亲,不行嫁娶,这与儒家的道德伦理纲常观念是相违背的。如在东汉末年牟子的《理惑论》中就反映出这种矛盾。当时社会上就有人批评佛教,认为僧尼剃头,有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教;不嫁娶,有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之训;不拜君亲,有违圣人礼仪之制等等。 牟子没有正面回答这些责难,却从另一角度作出辩解,认为僧徒出家“成佛,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为不孝,是为不仁,孰为仁孝哉!”按照佛教的理论,一人成佛,全家都得到超度,怎能说是不孝不仁呢?
不过牟子“成佛”的理论,并不能消除佛徒不拜君亲的矛盾,如东晋时就发生过“沙门不拜王者”
、“沙门不应拜俗”的争辩,一次是庾冰辅政时代成帝下诏,令沙门跪拜王者,理由是“因父子之教,建君臣之序,制法度,崇礼秩”
,是“百代所不废”的成规,佛徒不应“矫形骸,违常务,易礼典,弃名教。”
①即认为君臣父子的政治伦理秩序,是封建社会永远不能改变的常规,佛教徒以出家为理由,不拜王者和父母,就是违反俗世的礼仪和名教。 后此事为佞佛的何充与左右仆射等上书谏阻。 到安帝时桓玄又重申庾冰之议,认为“沙门之所以生生资国存,亦日用于理命,岂有受其德而
①② 僧佑:《弘明集》卷十二。
…… 188
281中国哲学初步
遗其礼,沾其惠而废其敬哉!
既为理所不容,亦情所不安。“
②
“沙门”是指佛教徒,认为他们生存和生活,都是受社会的恩惠,如不礼王者,不敬父母,是为情理所不容。 当时吏部尚书王谧与沙门慧远等却相继上书争辩。 如慧远就专门写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①,由于争持不下,事情终未解决。隋唐统一后都面临如何加强思想统治的问题。 特别是唐初统治者鉴于隋末农民起义的教训,更需要寻求长治久安之术。 他们除在政治思想上讲求所谓“安人之道”
,借以缓和社会矛盾外,对佛教所讲“因果轮回”
、“出世解脱”等一套,由于它可以起到麻醉和安定劳动人民的作用,因而也加以重视。但对佛教违反封建礼俗这一点却还是不满的。 所以唐高祖李渊曾向僧徒提出:“弃父母之须发,去君臣之章服,利在何门之中,益在何情之外?”
②在唐初还爆发了傅奕与肖瑀的激烈争辩。 肖瑀认为佛是圣人,傅奕反对佛教就是“非圣无法”
;傅奕则反唇对骂,斥肖瑀信佛是“非孝无亲”。傅奕认为:“礼本于事亲,终于奉上,此则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 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夫而抗天子,以继体而悖所亲”
,所以斥之为“无父之教”
③。 这里李渊、肖瑀无非认为佛教徒出家后,不敬君亲,违反儒家提倡忠孝这一封建道德伦理。正因为这样,唐初的宗教政策虽仍然尊重和利用佛教,但
①慧远著论五篇:《在家一》、《出家二》、《求宗不顺化三》、《体极不兼四》、《形尽神不灭五》。见《弘明集》卷第五。②《大正藏》第五十二卷。③《旧唐书。 傅奕传》
…… 189
中国哲学初步381
同时抬高道教,使之与它平分秋色;而更重要的是以儒家的君父之义来约束二教,使之纳入“周、孔之教”的范围。 李渊曾说:“父子君臣之际,长幼仁义之序,与夫周礼之教,异辙同归,弃礼悖德,联所不取。”
①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②唐高宗李治对僧道是否拜君亲问题也明确表示:“朕禀天经以扬孝,赞地义以宣礼,奖以名教,被兹真俗。”
③这是说,封建名教无论出家和世俗的人都要共同遵守。面对着世俗的批评和责难,僧徒们不能不作出反应。 特别是如得不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传教就很难得到发展。 就像释道安说的,“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④因此有些僧徒就开始进行融合儒释的工作。 如早在三国时康僧会就提出“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
⑤表示要把儒家的“格言”引进佛教。 他就曾把孟子的“仁政”变成佛教的“仁道”。其内容为:“则天行仁,无残民命;无苟贪,困黎庶;尊老若亲,爱民若子;慎修佛戒,守道以死。”
⑥这里讲的行仁不贪,尊老爱民,其实就是儒家仁政的一套,后面加上修戒守道,就说成是佛教的戒条。 他还用同样的办法在佛教戒律中加入儒学
①《唐兮要》第四十七卷。②《贞观政要》第六卷。③《大正藏》第五十二卷,455页。④《高僧传。 释道安传》⑤《高僧传。 康僧会传》⑥《六度集经。 戒度无极章》
…… 190
481中国哲学初步
的内容。 如在“不盗”戒条中加进“损己济众”
、“富者济贫”
,“不杀”条中加进“恩及群生”或“爱活众生”
①,较为牵强的却在“不酒”条中加入“尽孝”内容。 他为要大力提倡孝道,却说:“布施一切圣贤,又不如孝事其亲。”
②他还借行孝感天的故事,宣称“至孝之子,实为上贤。”对于妇女,则提倡要“获孝妇之德”
③,这就更像儒家的说教了。继康僧会后,一些僧徒继续作援儒入佛的工作,如把违反佛教五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罪恶现象称为五恶,引进了违反儒家伦理纲常(五常)的内容。 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其中列举的恶行,就有“佞谄不忠”
,“臣欺其君,子欺其父”
,“不孝二亲,轻慢师长,朋友无信”
,“无义无礼”
,“不仁不顺”等等。 对这些恶行,认为佛徒也应当引以为戒。 另外他们还描述出一个没有恶行的幸福社会:“君率化为善,教令臣下,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夫教其妇,家室内外,亲戚朋友,转相教语,作善为道,奉经戒持,各自端守,上下相检,无尊无卑,无男无女,斋戒清净,莫不欢喜,和顺义理,欢乐慈孝,自相约检。”
④
这里描绘出的社会,完全像一个仁义之邦的儒家理想社会,只是加上几句奉经戒持、斋戒清净之类的佛家教义而已。 为要
①《六度集经。 明度无极章》②《六度集经。 布施度无极章》③《六度集经。 忍辱度无极章》④吴支谦译:《大阿弥陀经》下卷。
…… 191
中国哲学初步581
调和儒释,东晋时孙绰的《喻道论》,又宣称“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周孔教时弊,佛教明其本耳”。又说:“佛有十二部经,其四部专以劝孝为事,殷勤之旨,可谓至矣”。
依以上材料可见,汉唐时期,有些僧徒则想保持佛家教义,不拜君亲;有的则迎合世俗需要,调和儒释,致力宣扬仁、孝之道。 但从佛教发展趋向看来,向世俗儒学靠拢的愈来愈多。如唐代华严宗的宗密即公开宣称,“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
①明确将佛教的“五戒”与儒家的“五常”相比附,表示佛教徒是拥护儒家“五常”
等道德伦理观念的。当时还有些僧徒为表示忠于封建国家,甚至把皇帝看成为活佛、活菩萨,还有的为封建王朝的国运祈祷。 他们又宣扬《孝子报恩经》、《父母恩重经》,鼓吹“孝道”
“儒释皆宗之”
②,表示佛教徒也拥护儒家提倡的孝道。 忠君和孝亲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根本要求,僧徒出家易为世人所非难,因此他们对此极力加以修补。 如翻译佛经时,有的见到原著某些内容与中国宗法伦理相冲突,则删略不译,或改译,或增字以迎合封建宗法制度的需要。 对佛教徒来说,“圣言量”是最高准则,倘故意违反,将堕地狱、受恶报。但有些僧徒宁肯冒堕地狱、受恶报的后果,也不去触犯封建道德伦理的尊严,这说明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日益趋向于世俗化和儒学化。隋唐以后,还出现所谓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倾向。如唐张彦远在《三祖大师碑阴记》中说:“夫禀儒道以理身理
①《原人论》②宗密:《盂兰盆经疏序》。
…… 192
681中国哲学初步
人,奉释氏以修心修性,其揆一也。“宋释智园则说”儒者饰身之教“
,“释者修心之教”
,“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
①。 到元代李道纯提出“道、儒、释三教,名殊理不殊”。并宣称:“释曰玄珠,儒曰太极,道曰金册,名三体一。”
②明末名僧憨山,则讲“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③明代胡谧所著的《三教平心论》,在清胡珽的刊本中,又载有明孝宗的话:“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该书前面还载有雍正的上谕,称“三教同出一源”
,“询可型方训俗,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总之,调和三教的思想,使之各有用场,而最终成为致君泽民之大助。 这也说明,佛教传入中国后,确是随着“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而发展。 有不少僧徒在援儒入佛和调和儒佛方面做了不少工作。 由于得到封建统治者和世俗社会的支持,佛教终于得以在中国社会生根,并与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互相渗透,发展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僧肇的般若空观及其与玄学理论的相互发明
僧肇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佛学家,所著《肇论》中的
①《闲居编。 中庸传上》②《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