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何独不明?”
鲁肃哪里不知,此却并非是为讨论曹操计谋,不过是想要回荆州,点头道:“孔明言之有理。”还待要说,却被孔明打断道:“今吾主若将荆州相还,则无安身立足之地。不若等吾主取了西川,到时再还荆州。”又对着鲁肃深深一礼,道:“有烦子敬回见吴侯,勿惜一言之劳,将此烦恼情节,恳告吴侯,再容几时。”
鲁肃不想又被孔明抢了先,讨要荆州的言语,又不便再出口,只好道:“吴侯不从,如之奈何?”孔明又复笑道:“吴侯既以亲妹聘嫁皇叔,安得不从乎?望子敬善言回覆。”鲁肃看了孔明半响,无可奈何,只好告辞再回东吴。
李兰看着鲁肃离去,突然想起后世的一句常言“欠债的是爷爷,要债的是孙子”,可怜的鲁肃,为了讨要荆州受了多少委屈啊。
数日之后,鲁肃又来荆州,声言东吴欲助刘备取西川,只是军马过处,却要索要钱粮。听到这信,李兰就连呼不妙,周瑜又要来找死了,这次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出谋划策,已经低下头去,故作沉思。
该来的总归要来,虽然李兰不出主意,孔明却仍对刘备道:“此周郎诡计耳。名为取西川,实乃取荆州也。等主公出城劳军,一举拿下,乘势夺取荆州。此‘假途灭虢’之计。”
刘备恍然笑道:“周郎此计虽妙,可惜为军师识破,将如何以对?”
孔明早成竹在胸,答道:“主公宽心,来日周郎引军至城下,可使……”李兰实不愿见到周瑜去世,忽然打断孔明说道:“主公现与吴侯同盟,实不宜轻用刀兵。”
孔明却道:“经纬此言差也。并非主公欲动刀兵,实乃周郎图谋不轨。难道吾等坐以待毙不成?”李兰见刘备也甚是赞成孔明言语,也知道不能再有变动,却也不愿真的听他们怎样图谋周瑜,于是起身道:“兰突感身体不适,欲先行告辞。”
回到府中,李兰又不禁想起了那句深爱的词:“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难道这般英雄人物死在自己面前,都无动于衷吗?
次日起床,黄明打水进来,李兰随口问道:“义父现在何处?”却听他答道:“老将军一早便率军和主公,军师出城去了。”
“不好。”李兰失声惊呼,必然是与设伏攻击周瑜,急忙命人整备马匹。胡乱清洗一下,李兰便骑马出城径往江边而来。行出十多里外,就听见振天的喊杀之声,远远望见旌旗杂,乱尘土飞扬。李兰知道周瑜已经中计,看见刘备与孔明正站在不远处山丘之上观战,便打马行了过去。
向刘备行礼完毕,李兰转向山下看去,有数千军马混战,吴军被围在中间,情势渐弱。远远望去,周字帅旗下围住一圈军士,却不见周瑜人影,想必已经是气落下马。李兰再转向刘备拜倒,道:“主公欲成霸业,岂可因一时之小眦,而不故大局?”
刘备看了他一眼,似乎多有不解,淡淡问道:“经纬此言何指?”
李兰急切道:“主公虽得荆州,然北有曹操,南有孙权。周瑜乃吴中上将,今若擒之,孙权岂肯甘休?彼起兵复仇,而曹军又至,如之奈何?不若释之,使感主公恩德,必不敢再犯。荆州稳固,方能再图西川,争霸天下。”
刘备略微点头,再看孔明,询问其意。孔明看着吴军败局已定,周瑜生死不明,也不愿为己过甚,道:“今日一战,吴军丧胆,以足报相侵之仇。”刘备见二人都是此意,才下令鸣金收兵。黄忠,魏延等将方才勒住军士,缓缓退去。吴军势弱也不追赶,只是固守原地。
孔明又道:“亮修书一封,使人送与周郎,可使双方不结仇怨。”李兰正想去看周瑜的生死如何,急请命前往。及至两军阵前,李兰大声道:“荆州李兰上拜周都督,万望一会。”
少时,鲁肃便迎了出来,道:“都督请先生军中说话。”李兰急下马随鲁肃走进军中。此时周瑜坐卧担架之上,见其前来,咳嗽道:“瑜有伤在身,不能见礼,望先生恕罪。”
李兰看着周瑜面色苍白,身体也摇摇欲坠,可怜这一代名将,终是命不长久。乃行礼将孔明的书信呈上道:“此乃诸葛军师与都督书信。”
周瑜忙拆信视之,看罢沉吟良久,后长叹一声,问道:“先生还有何事?”
李兰看了他一眼,劝道:“东吴根基才固,诸多大事皆需都督筹谋,望都督善保贵体,助吴侯成就大事。再者曹贼势大,望都督以大局为重,切勿再兴刀兵。”
周瑜点了点头,颓然道:“多谢先生美意。且回去上复皇叔,吴侯亦欲联盟抗曹,两家可罢刀兵。”
李兰告辞出来,走了几步又转看周瑜一眼,心中默道:这便是最后的一眼了。
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李兰想的没错,那一眼确实是最后一眼,没有过几日,细作就带来消息,东吴都督周瑜逝世,孙权任命鲁肃继为大都督,统帅全军。刘备听了这样的回报,眼圈红了一阵又一阵,连声叹息道:“天妒英才啊。”似乎并不知道周瑜之死与他上次的设下的埋伏有关系一般。
孔明默然不作声,神色之间看着确是有些伤感,虽然周瑜是对手,但也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对手。李兰自不消说了,既伤且悔,比那二人更为真挚。孙,刘总还有结盟之谊,刘备哀叹片刻,便道:“周郎物故,吾当派人前去吊唁。哪位先生愿往?”
李兰与孔明互看一眼,似乎都有意前往,但毕竟只有一个名额,便又都不作声。孔明再看李兰几眼,忽然道:“非经纬不可。”李兰对着他点头致意,又才刘备道:“属下愿往。”
刘备点头答应,命其退下,看着他的背影,却始终有些琢磨不透,忽转问孔明道:“经纬其人似乎太优柔了些。”孔明淡笑道:“彼与周郎惺惺相惜,吴中诸将却未必领情。”
翌日,李兰便与黄忠带着几名家将乘船往柴桑而来。一路无话,及至柴桑,但见全城举丧,三军挂孝,一片肃穆凄哀景象。鲁肃早知李兰前来,出城相迎,一道来至周瑜灵前。东吴诸将皆在此处,灵前更有一素装绝色女子,必是小乔。李兰只是匆匆一瞟,并不敢仔细去看,乃命家将摆设祭物,亲自奠酒,跪于地上,念祭文道:“呜呼公瑾,不幸夭亡!(省略…。。想知道是什么请看三国演义) 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刚开始还有点故作之情,后来念及自身窘况,却真的泪如雨下。孔明的这篇祭文也的确煽情,读完之后,坐中众人无不垂泪。
李兰伏棺大哭许久,才蒙鲁肃劝起,走到小乔身前,长揖道:“夫人节哀。”抬眼近距离接触这位流传千古的美人,淡妆素裹,却仍旧惊艳四方。
小乔面若寒霜,冰冷地回道:“多谢。”李兰知道她将自己看作杀夫仇人,也不欲多言,随着鲁肃走出奠堂。自古红颜多薄命,小乔姐妹二人纵使艳绝天下,却都丈夫英年而逝,将来的日子也只能是凄苦二字来形容。
鲁肃又设宴款待,只是江东诸将又一人作陪,两人也吃的好不郁闷。宴罢,我不便多留,起身告辞,鲁肃又送至城外十里方还。李兰与黄忠二人边行边聊,及至江畔却听有马蹄声跑近,身后有人大呼“站住”。
二人回头看时,却见有二,三十骑飞驰而来,看服色都是东吴兵将。黄忠多年征战,警惕之心远胜他人,见对方策马而来,手上却已握住弓箭,急道:“彼来意不善,吾儿先退。”吩咐家将保护李兰,自己打马上前喊道:“不知是哪位将军部下?唤住我父子二人所为何事?”
对方已近百步之外,更不说话都纷纷弯弓射箭,直取李兰一行。李兰身旁顿时就有两人中箭落马,死多生少。周围家将急忙拥簇他离开,黄忠在后勃然而怒,取过长弓,就伸手抓过几支羽箭,张弓回射,一弓三矢,无有失手。
黄忠箭术非凡,片刻射杀对方半数之人,那为首之人见势比妙,乃又带部下呼啸而去。黄忠待要追赶,却又恐李兰有失,只好勒马回转。李兰此番所带家将不多,现在也只剩两人。黄明还为他遮挡一箭,受伤在身,虽不致命,却也看着沉重。
黄忠上前见李兰无碍,稍微放下心来,看着那几名跟随自己多年的家将尸体,又大怒道:“东吴之人好生无礼,吾儿好心前来吊唁,却反要相害。且回柴桑,看那鲁肃如何说法。”
“算了。”李兰摇了摇头,周瑜之死自己确实要负上些责任,东吴众将心中不平,也是人之常情,再闹将下去也于事无补,乃转问黄明伤势,却隐见他肩上所插箭杆上模糊又字。黄明见李兰目光,也发觉箭上有字,乃用力拔下,单手递与他道:“先生请看。”
李兰急命旁边家将为他包扎,再看那箭杆之上赫然又着“大汉寿亭候关”的字样。黄忠见李兰面色惊讶,附身看时,更怒不可抑,大骂道:“原来是他。为父早看他不怀好意,有此一物,等回荆州禀明主公,看他如何狡辩?”
时间过去半年之久,不想关羽对自己仍然念念不忘。李兰缓缓将箭杆收在怀中,道:“义父此事万万不可禀报主公。”见黄忠极不情愿,乃又道:“关将军与主公乃异姓兄弟,且有掌了重兵。在主公眼中,我父子二人岂能与他相提并论?”黄忠闻言神色黯淡,点头道:“吾儿所言有理。”于是又下马与那两名家将一起,就在道旁不远挖下一处大坑,将死去的几名家将合葬。
回到荆州果然父子都不再提此事,心中却都难免有些不悦。李兰向刘备复命之后,不见孔明在侧。略作询问,才知在其出使东吴之际,刘备已派孔明前往荆南四郡巡视。而刘备也希望李兰能将休息两日,便前往襄阳,南郡查询政务。
黄忠听说要去襄阳,又想起李兰在东吴被刺之事,便要上前代为推辞。李兰却使眼色将其阻止,并答应前往二郡巡视。回到府中,黄忠大是不悦,乃道:“明知关云长对你不怀好意,却为何还要前往襄阳,岂非自寻死路。”
李兰心中另有所想,宽慰义父几句,便自行回房。这几日来,李兰每每拿起那支有字的羽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