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玄宗- 第18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隆基此时很大度,先唤其平身,继而道:“这些文官偏爱在鸡蛋里挑骨头,朕将之贬官,以示惩戒。王毛仲,你少文拙舌,今后还是离他们远一些最好。”

李隆基说此话时温言细语,王毛仲听来感激万分,其顿时泪流满面,双膝不觉又复跪在地上,叩首连连。

张说被授为封禅礼仪使,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刊撰封禅仪注。于是,集贤殿里的众文士开始忙碌起来。张说此时也改变此前的处政方式,将大量政务交给源乾曜处置,自己则带领张九龄日日待在集贤殿中。

转眼间冬去春来,日子很快进入了四月。集贤殿内的一干人日日忙于书牍之事,他们走出门外,忽然发现周围姹紫嫣红,兼有鸟语花香,恍然有隔世之感。

张说此时已献上仪注草稿,李隆基阅罢很高兴,诏于今晚与宰臣、礼官、学士欢宴于集贤殿。

李隆基是日午后小憩一回,即信步进入集贤殿。那日张说献草稿时说道,其中有许多大事需皇上定夺,李隆基今日早来,正为商议此事。

众人见礼毕,李隆基笑言道:“朕今日入此殿,就不用许多虚礼了。大家围坐在一起,可以有利讨论。张卿,你为礼仪使,就由你先说题儿,大家一同议论吧。”

张说率众又是恭颂一番,然后依令围坐在李隆基身边。

按照古礼,封禅时本来没有妇人的事儿。然唐高宗封禅之前,则天皇后建言道:“封禅旧仪,祭皇地祇,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高宗从其言,由此开了妇人走上祭坛的先河,此后的韦皇后也依例施为。

张说决定彻底斩断妇人走上祭坛的理由。上次南郊祭昊天上帝时,以睿宗皇帝配享,这次泰山封礼时,可以高祖皇帝为配享,皇帝为首献,李成礼为亚献,李宪为终献;至于祭地时,可以睿宗皇帝配皇地祇,献礼之人照旧。如此以来,宫闱之人别说主祭,就是当一名看客也没有资格。

此为最重要的问题,张说最先提出来请皇帝定夺。

李隆基在上次南郊祀礼时就坚决支持张说,此次也不例外,其闻言说道:“如此来办甚合古礼,孔子认为祭礼为大事,不许妇人上祭坛,我朝为何反其道而行之呢?张卿说得对,我朝此前迭遭乱世,妇人主祭实为肇始之源。”

李隆基如此说话,自是将其祖母则天皇后彻底否定。

李隆基接着说道:“此次封禅,宫闱之人不许随行。”

后世妇人不得接近祭坛,实由此始。

座中有位四门助教施敬本,其听了李隆基赞扬张说“甚合古礼”之语,心中顿时来了劲儿。此前议礼之时,他对张说和徐坚等人大肆删减古代礼仪颇为不满,多次上言应循古意,奈何其人微言轻,张说根本不理他。现在皇帝说过要循古意,遂越众奏道:“陛下,臣以为此封禅仪注草稿中有八条与古礼不合,应回归古礼。奈何臣身微言轻,张令竟不采纳,乞陛下圣裁。”

李隆基目视张说道:“哦,竟有八条之多呀。张卿,你为何不博采众意呢?”

张说微微一笑道:“陛下,敬本所言八条,臣与徐副使等人数次议过,就请徐副使详述如何?”徐坚是时被授为礼仪副使。

徐坚依言取出施敬本的上书,逐条向李隆基禀报。

李隆基仅仅听过五条,已明白张说和徐坚不采纳施敬本之言的原因,大约张说和徐坚将古礼删繁就简,施敬本不满,认为应该照搬古代烦琐的礼仪。李隆基挥手令徐坚不要继续叙说下面的三条,转问张说道:“嗯,朕知道你们分歧的所在,此事就不用说了。古人之说纷纭万端,张卿,你们须格式以定之。”

源乾曜此时不失时机说道:“陛下,臣观此仪注草稿,张令等人确实倾注无数心血而成。今日陛下临场圣裁,则仪注可成,彰显大典肯定成功。”

李隆基也很高兴,说道:“好呀,张卿能成仪注如此体例,可谓删繁就简,朕甚赞同。封禅大典千头万绪,且时辰无多,诸卿还要戮力为之的。”

由于皇帝赞同了“删繁就简”,剩下的事儿就相对简单。张说将仪注草稿中需要定夺的地方挑出来,李隆基很快裁定,所以日头未落之前,此仪注已大致定稿。

李隆基到了最后,又想起一事,问道:“张卿,兵部郎中裴光庭近日所上奏书,你看过了吗?”

裴光庭奏书中反对东行封禅,他认为皇上率百官东行,则西京肯定空虚,突厥人容易乘虚入寇。李隆基看过此奏书后,将之批给张说观看。

张说道:“臣看过了。陛下,裴光庭此议,有失我大唐威风,可以留中不理。自默啜死后,突厥人形同一盘散沙,哪儿有胆子和力量侵入中国之内?然裴光庭此议倒是让臣想起一事,也请陛下圣裁。”

李隆基道:“封禅之时,边关需整固为备。人心难测,万一有人想捞些便宜由此侵边,就会扰了大典的兴致。嗯,你有何事?说吧。”

张说道:“臣以为封禅大典既为中国喜庆之事,四夷诸国也应从封泰山。如此有两个好处:一者,四夷诸国入中国观礼,可以瞻中国物华之天宝,使其顿生倾慕之意,彰显中国之大国威仪;二者,中国向为礼仪之邦,若四夷来朝,可以使其渐生向礼之心,如此有利于天下安澜。”

国家与人相同,当其有典礼之时,例邀外者前来观礼,既彰显与四邻亲近友好之意,又有显摆己势的诉求。张说此语一出,座中众人纷纷点头,皆以为然。其实前朝封禅之时,例邀四方君长及来使从封泰山,则此节已成为成例。

李隆基听罢默然,他明白如此做其实还有不便于说出的第三宗好处,即邀四方君长来此,也就有了将他们为质的作用,从而在封禅的过程中,其族人不敢轻举妄动。此等好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李隆基也不想画蛇添足,遂笑道:“好呀,如此大礼,应邀诸国从封。张卿,你欲邀约何方呀?”

张说答道:“若陛下允可,鸿胪寺须立刻派出使节四方邀约。如突厥、契丹、奚、昆仑、吐蕃、靺鞨等族,再者如大食、日本、高丽、新罗、百济、日南诸国,皆在邀约之中。”

李隆基当即准奏。

齐瀚被贬官后,中书舍人一职空出了位置,张说当即请得李隆基同意授张九龄为中书舍人,是为五品职。张说感到张九龄用得顺手,仍让其兼知枢机房主事。

是日朝会散罢,张说回衙后若有所思,就在室内缓缓踱步。

张九龄是时入内奏事,看到恩师在那里颇费思量,遂知趣地侧立一边,不敢出声相扰。

张说早见张九龄入内,其走了两圈行至张九龄面前立定,问道:“九龄,大典上所用词颂都备好了吗?”

“除了恩师所撰《封祀坛颂》与源侍中所撰《社首坛颂》之外,学生已将词颂之目列好。至于让何人来撰写,还请恩师示下。”

“嗯,玉册文与玉牒文由你拟出,至于其他文就分于别人撰之吧。圣上说了,随同登山之人可以升秩。呵呵,九龄,登封之后,你就擢为四品官员了。”

张九龄闻言脸现惶恐之色,躬身说道:“恩师,学生刚刚被擢为中书舍人,若再被超拔,外人会不会有闲话呢?学生以为,此次登封之时学生可以参与出力,然官秩不宜再动。”

张说摇摇头,心想这个学生什么都好,唯读圣贤书太多,有点泥古不化,这方面与宋璟颇有相似之处,遂斥道:“胡说!九龄,人遇事时不可退避谦让,何况是天赐良机?当今天下,除我以外,你实为后出词人之冠!则能替圣上拟玉册之文者,舍你其谁?那么依例升秩一级,实属正常,你何必要退却呢?”

张九龄一时不敢吭声。

张说又道:“九龄啊,人若处厄运之时,大可潜伏爪牙等待机会;若风生水起之时,就没必要左顾右盼患得患失了。譬如此次封禅,即天降大任至为师之身。封禅大典既要有赞襄机务之能,又要有识文懂礼之才,那姚崇与宋璟为相之时,为何不敢启封禅之议呢?哈哈,他们其实不能啊。”

张说说到这里,其自诩得色跃然脸上,张九龄观此状,心中忽然晃过《尚书》中的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他此时想道,恩师如此志得意满,若自己用《尚书》中的话去劝谏他,肯定会招来没趣。他嘴唇动了动,又生生将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张说却不知眼前的张九龄正在那里心思电转,依然自顾自说道:“九龄啊,你速去拟出一份登山的祀官与词官名单,赶快拿过来。”

张九龄领命离去。

张九龄归座之后,老老实实按大典议程逐个列出了祀官、词官名单。祀官主要从门下省、礼部、太常寺中产生,词官则主要从中书省、秘书省、集贤书院中择出。

张说快速将名单看了一遍,然后取过笔来在上面圈圈点点,最后将改好的名单递给张九龄,说道:“你再把此名单誊抄一遍,记住,此名单除了你我之外,不许第三人看见。”

张九龄接过名单,粗略地浏览了一遍,其心中不由得大震,就立在那里有些呆滞起来。

张说在名单上有删有增,所删者多为非文学出身之人,所增者可分为三类,一类为张说的近身之人,如五房主事、中书省中书主事张观等人;二类如集贤殿的文学之士;最后一类则为张说的故旧与亲戚,如张说女婿郑镒赫然归入词官之列。

张说号为文宗领袖,其所选女婿当然不能为白丁之人。去岁张说二女儿待字闺中,张说瞧中了国子监录事郑镒。此人刚刚会试高中,被授为九品之官,且人物生得器宇轩昂,由此能得张说青眼。郑镒看到能为当今中书令之婿,也是喜悦非常,遂一拍即合,在去岁秋末办了婚礼。

张九龄当然明白此事的轻重:若郑镒被列入词官,且随同皇帝登封泰山,那么回京之后,郑镒则可一跃从九品官超授为五品官!

张九龄此时心中顿起波澜,就呆立在那里考虑是否劝谏恩师一回,张说看到他的迟疑,又催了一句:“你速去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