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大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化工大唐- 第5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数百人静静的站着,打量着眼前的熔窑,一个又一个坩埚,没有人说话,只有呼吸声。

玻璃这事,这么多人里面,只有陈晚荣清楚,上次在宁县试做时,他们一个也没有在现场,再加上有生员在场,不得不解说一番。陈晚荣站到人群前面,扫视一眼,问道:“我们今天要做玻璃,你们可知道玻璃为何物?”

这问题哪是他们能回答的,就连叶天衡他们这些良工也仅是听陈晚荣说起过,就是没有见过。

“我知道,是透明的!”正是玉真公主娇声娇气的回答。

上次,李隆基在宁县就向陈晚荣讨要玻璃杯,一共要了八个,睿宗一对,李隆基一对,还有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一人一对,她虽未见到过生产,却也知道玻璃为何物。说不定,还用玻璃杯喝过酒呢。

不过,在叶天衡他们心目中,玉真公主不过是新来的人,不过数天,不信她见过,人人一脸的微笑,只是没有点破罢了。

让他们意外的是,陈晚荣却是点头道:“没错,玻璃是透明的!这就是玻璃!”陈晚荣从身边一个箱子里取出一个玻璃杯,高举在手上。

一眼望过去,晶莹透明,在日光下正反着光。看在众人眼里,惊在心头,讶异之声响成一片“这就是玻璃?”

“咋象酒杯呢?”

陈晚荣拿来出来的就是上次在宁县做的玻璃酒杯,能不象酒杯么?

玻璃美观,好看,透明,再看看那些原料,石英砂、长石、石灰石,没有一样能透明,在唐人的心目中,这是八竿子也打不着的事情。

“陈将军,玻璃真用石头做出来的?”高渐最是急切,率先问了出来。

这话正是众人心中所想,附和声响成一片。就连叶天衡他们这些给陈晚荣一再证实玻璃是用石头做的人都是难置信,不住点头,暗赞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

“千真万确!”陈晚荣点头证实。

“陈将军,这要怎么做?”生员们好学成性,急切的问道。

“我们这就做!你们看看就明白了。”陈晚荣把玻璃杯放回箱子里,演示已经完成,把他们的兴趣也提起来了,该是试产的时候了。

“热水上来!”陈晚荣一声令下,一队壮汉抬着热气腾腾的水桶上来。

“芒硝,炭粉,加进去!”陈晚荣声音一落,壮汉们手忙脚乱的把芒硝、炭粉加到热水里,用棍子搅均匀。

“装石英砂!”陈晚荣再次下令。壮汉们把石英砂、长石和石灰石装到坩埚里。

“倒水!”在陈晚荣的指挥下,壮汉们把热水倒在坩埚里。

再把坩埚吊到熔窑上去放好。现在的熔窑早就是火焰升腾,坩埚一放上去,很快就冒起了白雾。

一个又一个的坩埚给吊上去,只一会儿功夫,熔窑上就烟雾腾腾的。众人看在眼里,惊在心头。

这么多的坩埚,这阵势着实不小,远非当日那般小打小闹,陈晚荣看得都有些惊心。

过了一阵,陈晚荣顺着楼梯,攀上了另一侧的高处,站在这里,可以很好的打量坩埚里的变化。虽然是使用间隙法生产,还是得观察,这是特意修的,可以站几十号人。

叶天衡他们自然是不甘落后,紧跟着上去。众人一窝蜂的涌上去瞧热闹,可是,就那么大一个地方,不能呆更多的人,没有上去的,只有在下面焦急的等待,无不是伸长了脖子,好象长颈鹿一般,眼巴巴的望着上面。

为了提高温度,陈晚荣派人去收集无烟煤。原本是想去宁县西山附近收,没成想叶天衡告诉他,这种东西在北方多的是,老百姓用来升火做饭,呼为“石炭”。

煤的应用很早,不过,主是要在北方使用,关中地区用煤不多,西山的百姓不知北方百姓叫煤为“石炭”。陈晚荣还以为唐朝没有使用煤,要不是叶天衡告诉他,肯定还蒙在鼓里。

幽州一带用煤很普遍,陈晚荣大喜,给沈榷写了一封信,没多久,沈榷就派人把石炭送来了。沈榷的确够意思,送了几万斤煤,足够陈晚荣用上一阵子了。

沈榷完全按照陈晚荣的要求,送来的是热值大的无烟煤,这一燃烧,温度很高,陈晚荣他们站立处离坩埚的距离不近,依然是热浪袭人。幸好,今天天气比较冷,要是在大热天,肯定受不了。

“这位子太近了,得远点。冬天还好,到了夏天,谁受得了?”陈晚荣心里转着念头:“得把这位子弄远点。远了,怎么看得清?哎呀,我真笨呀,有了玻璃,还怕看不清?我会做望远镜呀!”

“望远镜?”陈晚荣一想到这三个字,差点摔在地上。

陈晚荣上过战场,深知唐军战场指挥的不易,只能靠旗语传递情报。吐蕃决战之前,为了得到准确的情报,派了不少人去高处瞭望,再通过旗语把情况传回来,供郭虔瓘决策。

要是有了望远镜,郭虔瓘只需要站到高处,就能把战场尽收眼底,决策更加准确,更加快捷。

听别人汇报,与亲眼看见,那会相同么?

要是再进一步,让那些将领人手一只望远镜,唐军的指挥更加灵活及时,战力更加强悍,这前景想想就让人头晕。

陈晚荣重重一下拍在额头上,叫声:“我真是,连这都没有想到。快,下面的停下来,不要装了。把这些做好就行了。”

瞧着陈晚荣那副激动的模样,叶天衡很是奇怪的问道:“小友,你又怎么了?不会是又想到新点子了?”

“不必怀疑,他肯定想到了。”司马承祯笑着说。

陈晚荣点头,很是兴奋:“叶大师,我们又有事情做了!有一件大事情需要我们来做!”

“哦,小友,快说,是什么东西!”叶天衡很是期待的问道。

陈晚荣接着道:“叶大师,有了玻璃,我们不仅可以用来做分析工具,还可以给军队做一样好工具,可以让将军们看得更远,这东西叫千里眼,也可以叫望远镜。”

“千里眼?望远镜?”司马承祯的兴趣来了,问道:“小友,那是何物?”

陈晚荣想着唐军要是有了千里眼的美好前景,很是振奋:“道长,你是练武的,你说,穷你的目力,能看多远?”

“这个……小友,你还真把贫道给问住了!”司马承祯思索着道:“说目力好,顶多也就是看个三五里吧,这还要是位置好,眼力特别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顶多三两里。”

陈晚荣点头道:“这就是了!象道长目力如此之好的人,也不过看这么一点距离。若是我们做出千里眼的话,看十里也没有问题。”

望远镜能看多远,这和倍数有很大的关系,为了让将军们看得更远,陈晚荣肯定是不遗余力,距离也不短了。

“十里?”众人谁也不信,个个一脸的惊讶。

陈晚荣非常肯定的道:“没错,一定是十里。对了,叶大师,还有点时间,我们赶紧做点模子出来,做上几个试试。”

“这要怎么做?”叶天衡他们马上就问道。

良工也喜欢新鲜,人人振奋,跟着陈晚荣下来,在陈晚荣指点下,开始做模范。

第二一0章 千里眼

望远镜在现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军事、天文、科学研究,哪一个地方也离不了望远镜。虽然叫法不同,原理都差不多。

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望远镜,现代社会的生活舒适度不会如此之高,科技不会如此发达。有了望远镜这个好帮手,原本肉眼不能发现的微观世界,可以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人类受益良多。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不错,到了近代却落后了,原因何在?一个很重要在原因就是没有适用的工具,西方社会在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研究,而中国却没有如此好用的仪器,落后也就是势在必然。

为了掌握天文历法,中国古代不遗余力,成立了专门机构“钦天监”,观天象,撰历法。

望远镜的发明与大多数科技发现一样,是无意中完成的。十七世纪初,荷兰小镇的一个眼镜店主人为了检查磨出来的镜片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排成一条直线,透过透镜望过去,他惊奇的发现,远处教堂的塔尖变大变近了,望远镜的秘密由此大白于天下。

当然,这个眼镜店主人很精明,他申请了专利。虽然有专利的保护,不过,依然阻止不了望远镜的发展,因为大科学家伽利略也加入了望远镜的制作行列,研制出来的望远镜远非眼镜店主人所能比。

伽利略利用望远镜进行天文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历史上著名的望远镜很多,比如哈勃望远镜,几乎是家喻户晓。

用途不同,望远镜的制法就不同,陈晚荣当然不会好高骛远,去追求那种遥不可及的望远镜,只是想做出与我们现代生活中相差无几的望远镜就行了。即使质量上不如现代望远镜,那也比用旗语,靠肉眼观察战况强得太多了。

望远镜说到底就是透镜的应用问题,要做透镜,能难住军器监么?陈晚荣把要求一说,叶天衡他们就笑了,指着陈晚荣道:“小友,你还真是够唬人的,这东西也太简单了,这模子也好做呀。”

要说透镜确实简单,难不住人,可是,有了透镜,有了远望镜,这影响非常大。陈晚荣一本正经的道:“叶大师,光说千里眼,的确是简单,很好做,我们军器监肯定做得出来。不过,你可知道有什么影响么?”

“这个……不就看得更远更清楚么?十里远的东西也能看清。”寇义兵不知道陈晚荣所说的望远镜功用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罢了,一点也不以为意。

陈晚荣心想得趁他们感兴趣的机会把望远镜的用处说清楚,让他们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略一思索道:“寇师傅,你这话对,但不完全。千里眼的用途远远不止这些。我是想,要是我们造出千里眼,给将军们一人一个,你想,他们指挥打仗,还用那么费力么?战况如何,只需要一望便知……”

后面的话给叶天衡打断了:“小友,这话大有道理。能看十里远,一般小规模的战斗一览无余了。只是,一场大战的话,就不够用了。”

战场根据地形与目标不同而不同,即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