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人所言极是!窦大人可知用混凝土来修房子的话,不仅不会剥落,而且干燥洁净,宜于家居。”说到这里,陈晚荣说句小笑话:“我原本想是做好水泥后,自个修一幢小楼起来,让不信的人见识见识。现在,水泥有大用处,我只能望洋兴叹了。”
睿宗却是非常好说话:“晚荣,你真要修,尽管修。朕要修路,也不差那一点。”
“谢皇上!不过,臣不想给人戮脊梁骨。”陈晚荣婉拒睿宗的好意道:“这是昨天下午做的,还没有干透,还没有达到最佳。就是这样,也可以在上面行车了,诸位大人亲手摸过,其硬度我就不必再说了。”
略一停顿道:“你们一定会奇怪,沙石、水泥、石灰和钢筋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为何会有如此变化?原因就在于水泥。水泥我们现在能造了,不久之后,大量的水泥就会做出来,供朝廷使用。哦,顺便提醒各位大一句:千万别问水泥是如何造的,问了我也不说!”
最后是一句笑话,众人轰然大笑,太平公主的眉头舒开了,指着陈晚荣道:“晚荣,你还真能说呀!”
“今天,大伙都高兴嘛!”陈晚荣坐了下来。
睿宗接过话头道:“水泥的用途,晚荣略有交待,还没有尽述。你们知道这么多就行了。今天,把你们召集到这里,就是和你们商讨一下关于修路的事情。朕把晚荣从吐蕃召回来,就是为了造水泥。有了水泥,大唐才能修路。吐蕃一战,大唐固然是赢了,你们可知道将士们吃了多少苦?
就是因为没有一条良好的道路!给养运不上去。晚荣率领的炮兵硬抬着火炮行军千里,他们的肩头,他们的脚板不是起泡出血,而是血肉模糊,有些炮兵更是见到骨头。要是有一条良好的道路,将士们会吃这种苦么?”
炮兵抬火炮过积石山,赶往多玛城,整个唐朝都传遍了,老百姓一提起炮兵就要竖大拇指,赞一声猛士!这是炮兵大受欢迎的一个原因。
“朕决定要修一条路到逻些城!在这之外,朕还要修一条路到北地,一条到西域。有了这些路,大军的给养就会大为改观,大唐的边境就会安宁!大食,也就不会那么猖狂了!”睿宗提到大食二字时,声调提高得很多。
自从东突厥与西突厥覆灭以后,唐朝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对手。象吐谷浑、吐蕃给唐朝打得束手无策,吐蕃只能骚拢边境,吐谷浑还给唐朝灭了。及至后突厥建立,骚扰北地,曾经一度兵临云州(现大同),兵锋遥指中原腹地,整体说来,后突厥国力不行,远不如东突厥时期,也只能在边境上滋扰,拿唐朝没办法。
唯有西域的大食,唐朝拿他没办法!大食才是当时唐朝真正的对手!一提起大食,睿宗的心气陡长,想着要是把大食给击破,比起汉武帝击破匈奴一点也不逊色,那是何等的美妙?
“你们都说说,这路要如何修!”睿宗最后说。
众人并没有说话,而是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脑子里飞快的转着念头。不需要太高的才智都能想到,这是大事,牵涉极广的大事,得好好想清楚。
睿宗也没有催他们,只是静静的打量着。
过了一阵,萧至忠率先发言,冲陈晚荣一抱拳:“陈大人,萧某有一个疑问要请教,还请陈大人为萧某释疑。”
“请教不敢!萧大人有话请讲。”陈晚荣很是意外。
萧至忠略一凝思道:“修路这事,萧某并不反对。不过,要把路修到吐蕃,倍加艰难。陈大人是到过吐蕃的,当知道吐蕃山高水远,地势险要,崇山峻岭很多,若是要修到逻些城的话,必将开山填谷,民力消耗极大,陈大人可有更好的办法?”
秦始皇修直道,用途虽然大,民力消耗也大,司马迁百年以后,循着当年直道遗址去勘查,惊讶不置。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立时引起了众人的兴趣,目光集中在陈晚荣身上。
“晚荣,要是有更好的方法的话,一定要用。”睿宗颇多鼓励。
陈晚荣笑道:“萧大人所言极是有理,这开山填谷在所难免。现在要修路,比起以前轻松得多,因为我们有火药。火药不仅仅可以用来做炮弹,还可以用来开山。遇到巨石拦路,没有火药的话,只能要民夫一锤一锤的去砸。有了火炮就完全不同了,只需要挖一个洞,再把火炮装在里面,安上导线,塞紧,点燃就可以炸掉。”
都知道火药可以用来造炮弹,就是没有人想到此点,一听这话,不由得恍然,一片轻松的笑声响起。
陈晚荣接着道:“火药还可以用来采矿。我们不是一直在说铁矿石不够用么?把火药用上去,就轻松得多。”
火药的出现,不仅是促进了军事的发展,还用于采矿,用于修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好!”睿宗击掌叫好,对火药他有了解,就是没想到火药还有这么多的用处,要他不高兴都不行:“那朕就下旨,调集民夫,准备修路了。”
“皇上,臣有话说。”一直没有说话的姚崇突然道。
“姚卿,你有话就说。”睿宗很想听听姚崇这个智者的话语。
“皇上,臣的话有些不太好听,还请皇上恕罪!”姚崇并没有直说想法。
“哈哈!”睿宗开心的笑了,指着姚崇道:“姚卿,你要是说出好听的话,你就不是姚崇了,你就不是能臣,你就是佞人!说吧!”
都知道姚崇一颗忠心,绝对不会说好听的话,一般情况下,他只会挑毛病,这话让众人会心一笑。
太平公主对姚崇不爽,窦怀贞他们对姚崇过人的政才很是嫉妒,也是不得不承认姚崇的品德。
应一声,姚崇开始说正事了:“皇上,臣于修路一事,并不反对。不过,臣以为,以现在的情形,不宜修三条,而应该集中财力、人力、物力修一条,捡最紧要的来修。”
对姚崇的话,睿宗不敢不重视,忙问道:“姚卿,你以为哪条路最重要?”
姚崇回答道:“皇上,臣以为西域这条最重要。”
“姚崇,难道吐蕃和北地的路就不重要?”太平公主抓住机会反诘。
姚崇明知她是有意刁难,也不去理睬,接着道:“吐蕃这条路固然重要,相形之下,不如西域这条紧急。经过这一战,吐蕃虽未灭,也等于是亡了。即使有人怀有不轨之心,也难以兴风作浪。一是吐蕃这一战,把那些要与大唐作对的人杀得差不多了。二是朝廷推行新政,吐蕃百姓拥护大唐,即使有人想兴风作浪,也没有根基。若是臣所料不错,吐蕃在十年之内不会有事。十年,足够大唐做很多事了!”
这话,陈晚荣深表赞同道:“皇上,姚大人所言,臣也赞同。时间长了,臣不敢说,不过,臣以为,至少在三五年内吐蕃安然无事。”
在众人中,陈晚荣对吐蕃最是了解,他都如此说了,谁还敢有异议呢?
“为何北地的路不如西域的重要?”睿宗认可了姚崇的说法。
姚崇接着道:“皇上,臣以为突厥人固然可恨,不时滋扰边境。臣请问皇上,自从突厥反叛至今,虽有深入国境之事,对朝廷可成构成巨大威胁?”
后突厥建立后,国力远远不如强盛时的东突厥,对唐朝构不成实质性的威胁。几十年打下来,几乎没有什么胜仗。至于兵临云州一事,那是钻了空子,唐朝调整军事战略之后,后突厥只能在边境上滋扰。
睿宗嘴一张,说不出话来。姚崇接着道:“再说了,几十年打下来,突厥有多少胜仗?朝廷在北地贮存的粮草军械足够使用。臣并不是说不修这条路,而是说能缓则缓一缓,集中所有力量打造西域这条通道。”
李隆基接过话头道:“父皇,姚崇所言,儿臣大为赞成。自从吐蕃一战之后,吐蕃对大唐的威胁基本解除,朝廷可以集中兵力打他一个大胜仗。汉军当年横绝大漠,直捣单于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成为千古佳话。在没有了吐蕃牵制的情况下,大唐也能横绝大漠,直捣突厥人的腹心,一战可得所欲。西域则不同,以儿臣所知,大食是一个强盛的大国,若没有大军西进,难有胜算。”
一句话,即使不修路,唐朝也是稳胜。
睿宗没有说话,沉吟起来。陈晚荣道:“皇上,姚大人所言,臣也赞成。有人说,一个时期只能做一件事,水泥我们刚刚试产成功,要想做出朝廷需要的水泥,暂时做不到,至少在三五年内很难做到。要是只修一条路的话,还能维持。”
技术成熟之后,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要造设备,要建厂房,要培训工匠,这些事做下来,就要费去很多时间。要做出同时修三条路需要的水泥,军器监的人就是累死也不可能。
在这方面,陈晚荣是权威,他说的话谁也无法反驳,睿宗的热情大受打击,想了想道:“既然如此,那就先修西域这条。”
姚崇马上就道:“皇上,关于西域这条道路,臣有点想法,还请皇上准许臣说出来。”
“姚卿,你说,你说。”睿宗哪敢挡姚崇的话,他是巴不得姚崇多说点。
姚崇应一声道:“皇上,自从张骞凿空和番以来,不计其数的商人踏上了前往西域的道路,开拓了‘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过,这条商路只能用于通商,不能用于军事。原因就在于,丝绸之路有些地方会因为沙漠与绿洲的变化而变化,很不固定。
尽管如此,并不是说丝绸之路就没有用处。相反,有些地方是固定的,朝廷要修路,就应该好好利用一下这些固定的地段。臣的设想是,这些固定的地段先不动,把我们有限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那些不能使用的地段。只要把这些地段修好了,西域的情势就会大为改观。其他的部分,等到有条件时,再加来翻修加固。
若真如此的话,原本近十年的工期,只需要一两年时间就可以使用了。”
睿宗双眼放光,不停的喃喃自语:“一两年,一两年……”
后面的话没有说,都明白,那就是“一两年之后唐军就可以大举西进,与大食帝国全面争夺西域!”
这事太有诱惑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