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明皇- 第1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客官也不要发愁,”那店主看出了他的为难,又见他右袖里空荡荡的,带着残疾,主动地给二十八子出主意,“你转回头去走十里地,有一个庄子,唤作‘刘家庄’,庄主叫刘定高,是个乐善好施的人。你去了,他准会收留的。明儿禁锣敲响,你就可进城去干你的营生了。”

“谢谢店家指点!”二十八子朝好心的店主单手一揖,“明儿再来道谢!”

十里地,对于二十八子来说,真是不费吹灰之力。他到了刘家庄庄口,庄里的种地人,多半还在地里拾掇着庄稼。他朝一个家住庄口的织苇席的老人打听庄主刘定高的院宅,那老人从打着的苇席上抬起身来,用一种奇怪的目光打量着二十八子:“你和俺庄主有亲?”

二十八子摇摇头:“无亲。”

听说无亲,那老人放开了手中苇草,更加目不转睛地问他:“是故?”

“非故。”二十八子笑了。但心里却暗暗察觉出这庄子里有种令人不安的气氛。

“非亲非故,你问俺庄主何来?”老人这俨然盘问的口吻,更令二十八子感到纳闷。他放下鸟笼,对老人回答道:“老伯不知,俺是外州猎户,因捕得些世间少有的鸟儿,特地来到东都,不想刚到通洛门,城门便关了。只有来贵庄找庄主借个宿处,打扰一夜,明日再去东都,故而打听庄主院宅。”

“啊!”那老人听了,又把二十八子从头到足打量了一番,才点点头,为二十八子搬出个木头墩子,说:“客人且坐下歇息。”

“谢过老伯!”二十八子在木头墩子上坐了下来。

“若是往日,老汉也就将你引到俺庄主院房去了,今日……哎!只有烦客人在老汉这家中委屈一宿吧!”不待二十八子说什么,老人又愤慨地补充说,“俺庄主家死了人了!”

“啊?”二十八子有些不安,“不知贵庄主宅上有事,真不该冒失撞来打扰!”

“客人话说哪里去了?”老人一边把打成的苇席卷起来,一边去后屋擎出一盏桐油单芯灯来,放在泥壁上的承灯凹里,过意不去地对二十八子说,“请稍坐片刻,把你的鸟儿安顿安顿,我去把孙儿叫来为你烙点饼、烧些汤。”

“老伯切莫为我张罗!”二十八子忙起身去挡住老人,“能留我一宿,已感恩不尽。我身边有些干粮,只讨碗水就罢了。”

“天寒地冻的,总得烧些汤喝才好!”老人从二十八子的举动中,已看出他确和自己一样,是庶民百姓,眼光和语气,都变得和气可亲起来。他轻轻推开二十八子迈出房门。刚出门,又回头叮咛道,“本庄有些尴尬处,客人就在老汉家中歇息,切莫入庄子里去。”

“知道了,谢过老伯!”老人这番叮咛,加深了二十八子心中的疑惑,但他赶紧躬身应着,老人朝庄子里头去了。

从庄子小巷深处,传来阵阵犬吠之声。满怀疑云的二十八子缓缓坐到木墩上,借着壁上摇曳的灯光,打量着老人房内的情景。土墙尚呈红泥的本色;木椽子露出青白交错的斧劈痕;供着家祖的神龛,也还未被香灰烛泪浸蚀。房内的情景告诉深知眼下民情的二十八子:老人虽说已六十开外,但这一家人并非此地的老户。正象他们汴州乡下的情况一样,不少人在旧朝的逼迫下,携家远出,成了所谓的逃户,而近年才随着新朝的兴盛,逐渐归回原籍。或在旧居的废墟上重建家园,或在故乡的土地上另起炉灶。老人的家,处处反映出这种逃户重归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却又使二十八子想起了他由衷地崇敬、险些死于他那含毒弩箭下的当今皇帝李隆基。自从被皇帝释放,又目睹皇帝在禹王台上吞食蝗虫、因而愧悔交加,毅然断臂以来,十一年过去了。但是二十八子不仅不为独臂后悔,而且还一直在后怕不已:“鲁莽的二十八子啊!如果一代明君真的丧身于你的弩箭之下,你岂非千古罪人!十一年来,大唐江山真可谓日异月新,我们百姓也终有安居乐业的一天,二十八子啊二十八子!若非上天有眼,让那箭矢未中,你成何人啊!……”

去年御驾从望贤宫出发,开始幸临东都、准备今年下月封禅泰山的消息传出,二十八子在春天忙碌了近四十天,终于捕得一对鵁鶄、一对鸿鹜,小心饲养至今。他要奉献给即将东巡的皇帝,让这传说中可以避灾避邪的珍禽,护卫着明君御辇,直达泰山,顺利地登上东岳之巅。

可是一路而来,他却耳闻目睹了一些使他既怀疑又担心的事情。

首先是在汴州歇足时,听见客店中有刚从咸阳来的客人私下议论说:宋相爷曾于望贤宫劝驾不忙东封泰山,以免扰民劳民,而皇帝一怒之下,竟罢了宋相爷的首辅之职!对此,二十八子半信半疑。若说此事是真,皇帝怎么又会把西京留守的重责,托付给宋相爷呢?再说,封禅这桩盛典,古来是兴国之君,告成功于天地神灵的壮举。当今天子正是兴国之君,十三年来,已建立了中外瞩目的丰功伟业,宋相爷难道会看不见、听不着么?官府的露布不是说得明白:宋相爷是因年高岁大之故,罢为开府仪同三司,而改由张相爷总理中书的么?

出得汴州,愈靠近都畿道界,在路途中,州、县城内,客舍酒肆里,二十八子听到不满于本次皇帝东巡的话儿,就愈来愈多了。一些人说:“你们去看看从西京到东都的数百里路间,人畜遍野,装载今上东巡所需器物的胡奴车、辎车,连绵不绝。真象老人们所说的隋炀帝下江南的光景啊!”接着有人叹息:“看来,刚刚装了点粮食的备凶仓,又要见底儿了!”还有人担忧:“我家五丁抽了四丁去赶车驭马,明春的庄稼怎么办呢?”

“难道真有宋相爷劝谏之事?那么宋相爷的话可真说中了。”听着这些议论,兴致勃勃赶向东都的二十八子,不觉迟疑起来。他望着手中的鸟笼,踌躇着,“是去献鸟,还是归乡呢……”

说也凑巧,恰在此时,他在郑州客店里,却听到两位带着书僮的士子说出一桩近闻来,又使他兴致重发。

两位士子说:最近皇帝在东都上阳宫内审查封禅仪程时,特地将礼部侍郎贺知章召来问道:“前代封禅玉牒之文,何故秘而不宣?”贺知章回答说:“君上或有密求于神仙,故不欲他人知之?”听了贺知章回答的玄宗,笑着对百官道:“朕此番东巡封禅,一者为告成功于天地,二者为苍生祈福,祈天神地祇,普降富贵于我大唐官民,何必秘之!”说罢,当场出示玉牒,令贺知章对百官宣读。

“今上思虑得十分周全啊!”听到士子议论的二十八子,叹服不巳,“大唐能有今日,却也靠天地神灵护佑!明君为我等再祈福于天地神灵,怎可和昏君隋炀帝的荒淫兽行,同等观之!二十八子啊,走快些,早日向明君献上这对对珍禽吧!”

他又畅快地上路了。

但是今天,刘家庄潜伏的这种不安的空气和老人对外来者那怀着戒惕的目光,盘根询底的问话,以及发现他确系一介布衣的时候,大为改观的态度,使二十八子想起了曾被朝廷花鸟钦差使臣逼得发疯了的汴州猎户们密谋造反时的种种情形。也是对陌生人的戒惕的眼光,也是对官家的仇恨态度,也是不让外人窜入本庄的尴尬情状……加上沿途风闻来的各种不满、怨恨的议论,二十八子坐不住了。机灵敏感的猎户头儿,用左手扼着空飘飘的右袖,紧张地忖度起来:“要想法打听清楚才好!这通洛门,是今上东巡的必经之路,不能让这些好人儿,干当年我干过的蠢事!”

可是,刚想到这里,二十八子却又禁不住哑然失笑了,“二十八子啊,你有些走火入邪了吧?东都城下的百姓,还不如你个边远州县的小猎户?他们还不知道今上是明君?不知道,他们会重返故土来么?操什么心,快寻个地方把鸟笼收拾好,等着主人家回来,喝碗热汤,舒舒展展困一宿吧。”

庄主刘定高,年纪并不大,今年才四十出头。

可是他却是刘家庄人眼中、心中的长者。

正是他,在十五年前睿宗景云年间,领着全庄人,冲向通洛门内,把霸占了他们全庄地产,害得全庄人沦为乞丐的慈惠禅寺的恶僧们杀伤多半后,又带着全庄人逃向关外,在营州境内安了身。年轻、聪明而又勤谨的刘定高,和契丹百姓很快结成了好友。他领着本庄逃户教契丹百姓耕种田地,编织竹器,打造铁木农具;契丹百姓们则赠送马、牛、羊等牲畜给他们,并请求部落酋长收留了他们。直到八年前——大唐开元四年,听说明君在位,国势好转,思乡情切的刘庄百姓,请求年轻的庄主能潜回国中,探探究竟,刘定高也正有此心,便带着几个叔伯兄弟,渡过白狼水,再渡滦河。刚入平、蓟州境,便听见皇帝如何选贤任能、如何不顾有危皇族之忌而吃蝗救灾、如何惩治亲族中的仗势不法之徒……百姓们的争相传颂,事体的详实生动,把他们对故国的戒心,变为急切渴望落叶归根的思乡之心;临近京畿道,皇帝破例大耕籍田劝农,皇后亲蚕劝桑的事又频频传到他们耳中。激动不已的刘定高等人,日夜兼程,来到了西京。刚到近畿县境,那处处锻铸锄镰的锤声、火光,那一派派春耕热潮,既使他们依恋忘返,又催促着他们早日归来!很快,他们返回了移居之地,领着全庄人,含泪和异族弟兄告了别,驾着马、牛车,开始转回故土,重建家园。当他们这批逃户刚刚进入长城,看到经过四年治理的关内初兴风貌时,他们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尤其是当他们回到刘家庄的那一天,齐齐涌入通洛门,看到过去受太平公主庇护、横行东都、害得他们庄破人亡的慈惠禅寺,早已被今上敕令折毁,改建为慈惠坊时,他们被这沧桑巨变深为震动,纷纷望着皇城方向,挥泪叩呼“万岁!”……

八年过去了。

凭着全庄人起早摸黑的苦干,一座座虽然简陋但却体现着生机和希望的房院,又在刘家庄的废墟上重新出现,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