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二战美国大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生之二战美国大兵-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清楚,或许再过几天罗斯福就会很快完蛋了。

西线战事顺利的难以置信,让处在东线的斯大林极乎恼羞成怒了起来。斯大林这个人说穿了,他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他人的行为,对于国内如此。国外也如此。斯大林怀疑西方盟军是由于希望与某个纳粹派别进行某种交易而希望率先到达柏林。他抓住盟军艾伦?杜勒斯将军和德国党卫军全国副总指挥沃尔夫在伯尔尼就党卫军在意大利投降进行接触一事作为他们进行双重交易的证据。

实际上杜勒斯将军还与德国的反希特勒卡尔滕布伦纳的代表进行了接触,卡尔滕布伦纳曾经说过党卫军希望发动政变推翻纳粹党和主战的纳粹顽固分子。如果这种想法实现,那么党卫军就会有序地转为西方政权的管理机构。德国卡尔滕布伦纳的代表还提出要为英军和美军开放西部前线,并且把这里的德军调往东部——这正是斯大林最担心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斯大林直到很久以后才得知这一消息,否则的话鬼才知道,斯大林将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事实上,由于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提出了要求德国无条件投降的宣言,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没有认真考虑过任何与纳粹的秘密交易。罗斯福和艾森豪威尔在二三月时还乐观地认为他们可以赢得斯大林的信任,但4月第一个星期里发生的事情让他们的希望完全破灭了。

虽然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每次进攻或者是发动打的战役之前。就会将他的具体计划发给了斯大林,但从四月后却一直没有得到回音。

林伯纳对于谁先攻占德国柏林的问题,也有些疑惑的说:“德国的柏林真的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反问道:“你说呢?”

林伯纳想了一下道:“艾森豪威尔将军好像不是很看重柏林!”

当然这个不看重并不是说柏林不重要,实际上没有人会认为夺取柏林不会重要,而是认为没有想象中具有很大的政治意义而已。

实际上,艾森豪威尔将军是很看重柏林的,否则的话,也不会命令部队迅速攻占柏林。不过,艾森豪威尔将军也留下了一点小心思。面对百万德军固守柏林,他希望苏军与德军拼个你死我活,盟军则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出现。然后夺取最后胜利的果实。而不是像斯大林一样,可以不计伤亡的强行拿下柏林。

对于柏林的重要性,斯大林在4月1rì故意地欺骗艾森豪威尔说,柏林已经失去了其战略重要性。斯大林还说苏联可能会在5月下半月开始进攻,而不是4月中旬。红军会将进攻集中于南部并且与艾森豪威尔在那里会合,他还说苏联只会派出“非主力部队”进攻柏林。

艾森豪威尔究竟是否意识到他受到了欺骗。这个谁都不清楚,不过艾森豪威尔只是简单地通知蒙哥马利将军柏林已经变成了“单纯的地理位置”。虽然丘吉尔首相对艾森豪威尔的“英美应该尽可能地向东与苏军联合起来”的计划表示反对,但艾森豪威尔在马歇尔的支持下一意孤行。

艾森豪威尔他无法接受丘吉尔的观点——仍在德国控制下的柏林是“德国的关键之所在”。他还固执地认为将德国一分为二的莱比锡-德累斯顿轴心是最重要的地方,并且相信这也同样是斯大林的想法。

斯大林并没有因为艾森豪威尔掉进了他的圈套而感到丝毫的放松,可能是斯大林式的妄想症使他相信艾森豪威尔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坐山观虎斗。

4月7rì,斯大林在一封发给罗斯福的极具挑衅性的电报中,斯大林再一次强调红军所面对的德军数量要比西方盟军多得多。斯大林的电报中这样道:大主宰

“德国人仍在捷克斯洛伐克为一些不知名的阵地进行疯狂抵抗,而这些阵地对他们的作用就像一块膏药对一个死人的作用一样。但是在奥斯那布鲁克和曼海姆这样的德国中部的重要城镇(靠近西线的德国两座重要城市)他们却不做任何抵抗就直接投降,您不认为这种行为已经不仅仅是奇怪和不可思议了吗?”网不跳字。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希特勒在柏林岌岌可危时做出的将第六装甲集团军留在维也纳附近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错误决定,似乎也成为专门针对苏军理论的有力支持。斯大林凭空臆想道:这是德国人的国家堡垒,这座“堡垒”的目的是为了将战争拖到1946的冬天,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西方联盟与苏联之间由于矛盾而分裂。不过荒谬可笑的是,就连被俘的德国高级将领和高级官员都对斯大林这个臆想出来的“堡垒计划”毫无所知。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三章被政治抛弃的记者

“爱伦堡?这家伙又出来搞风搞雨了?”林伯纳奇怪的问道。

不要奇怪林伯纳会有此问,这是因为爱伦堡在此时是非常的出名,不是因为他是苏联着名的作家,他是抨击欧洲的西方世界而出名。这在1941年爱伦堡这个家伙从巴黎回到苏联之后,写了一篇《巴黎的陷落》,因此而获得斯大林奖金,而轰动了西方世界。

我道:“是他!”

“哦,这家伙在巴黎的时候,为什么不把他抓起来?”林伯纳对爱伦堡这个人感到极度的厌恶。

我笑着肯定的道:“放心吧,这家伙不会有好结果的!”

林伯纳显然不相信道:“上尉,这家伙可是斯大林那大胡子的手下爱将!”

我笑着反问林伯纳道:“如果斯大林抛弃他呢?”

一句话噎的林伯纳,说不出话来,只是道:“这怎么可能?”

在法国zhèng府电台播出讲话的同一天,爱伦堡同时在苏联的《红星报》上发表了他在这场战争中的最后一篇也是最具争议性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够了》。他在文中写道:

“让德国人悲惨地死去,没有同情,没有尊严。让我们记住那场盛大的阅兵仪式,柏林的游乐场,在那里,希特勒曾经高喊他将征服整个世界。他现在何方?躲在哪个山洞里?他曾把德国推上悬崖,而现在他却更愿意销声匿迹。”

爱伦堡还在文章中高调认为,“德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出现的只是一个巨大的强盗团伙。”

爱伦堡在这篇文章中还用讥讽的语气对德国在东部的顽抗和在西部的投降作了比较。他提到了“苏联巨大的伤亡人数”,而这正是西方盟国所不想知道的。他还提到了德国人在法国仅有的几次暴行,例如奥兰多尔村大屠杀。“法国有四座这样的村庄,而在白俄罗斯又有多少?再想想列宁格勒地区的那些村庄吧……”

然而,爱伦堡4月12rì,也就是发表《够了》的第二天。他又发表了一篇文章与他先前的评论相比,无论在语气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要缓和得多的内容。或许让爱伦堡震惊的是《够了》这篇文章,引起了苏联上层人士对他的强烈抨击,因为他们认为他这样做是在表明苏联对德的路线和意图。

痛苦的爱伦堡后来才意识到,一直担当鞭笞德国角色的他已经成为了时局的牺牲品。苏联的领导人们在那天很晚的时候才意识到,红军进攻给平民带来的恐惧正在激起德**人更加强烈的反抗情绪,而且会使苏联对德国的战后统治复杂化。用爱伦堡后来的话来说:

“他们希望‘通过赦免那些曾经听从希特勒命令的人’来消除敌人继续战斗的意识。”

不过爱伦堡认识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显然已经晚了。相隔几天后,4月14rì,苏联zhōngyāng委员会主要的理论家、苏联宣传部部长格奥尔基?亚历山德罗夫在《真理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爱伦堡同志使事情过于简单化”的文章作为回应。文章在报上一个极其显着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个位置是斯大林亲自挑选或者经他审查过的。

亚历山德罗夫否定了爱伦堡关于德国在西线迅速投降的言论和他对德国是强盗团伙的描述。内容主要有:

“虽然一部分德**官在为这个吃人的政权卖命,但其他人却在向希特勒和他的小集团投下炸弹(七月密谋者们)或者让德国人放下他们手中的武器(冯?赛德利茨将军和德**官联盟)。盖世太保不停地寻找反对纳粹政权者,并且号召德国人揭发这些人的事实表明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一样。只有纳粹zhèng府在疯狂地呼吁民族团结,而这种极力的呼吁更加证明了团结的匮乏。”

亚历山德罗夫还引用了斯大林的话:“希特勒们来了又走了,但是德国和德国人民仍在那里”——这个口号早在1942年2月23rì就已经被提出,但真正被使用却是在1945年。

莫斯科电台广播了亚历山德罗夫的文章,《红星报》又将它再次发表。沮丧的爱伦堡发现他已经陷入了一个政治牢狱,他向斯大林发出的控诉信也如石沉大海。

不管爱伦堡是如何被苏联当时所处的时局所抛弃。而此时的前线上,苏联的政治部门显然对目前的形势感到非常不安。因为斯大林之前的路线非常明确。

斯大林在全国政治会议上。道:“现在已经不是我们追着德国人把他们赶出苏联的时候了,‘杀死每一个你见到的德国人’似乎很适合那个时候。而现在却是让敌人们为他们的恶行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而现在发现德国人由于苏联的极力宣传对德国人的报复行动,反而让德国的全民对苏联更加激烈的反抗,每一个人就算是死。也要消灭苏联士兵而让斯大林感到尴尬。尽管政治军官们不断地引用斯大林那句“希特勒们来了又走了……”的格言,重新纠正基层士兵们的对德感受,努力了半天,但这似乎对士兵们没有起到太多的作用。

柏林总攻前的政策变化对于那些在过去三年中一直沉浸在仇恨中的苏联士兵们来说来得太晚了。朱可夫元帅的一位师长马斯洛夫将军无意间说过的话最值得人们回味。他叙述的是在孩子们的哭喊声。而那时他们正在燃烧的城镇中疯狂地搜索孩子们的父母。马斯洛夫将军竟是这样写道:“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他们的哭声和我们孩子们的哭声完全相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