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不是呢。”一旁还站着一个小丫头,见男孩这么说,立刻开口道:“明明是你相让昂弟,宪英都看到了,有好几次你都可以‘吃子’的。”小丫头手中也拿着一把小尺子,方才甄昂的一声‘唉哟’,显然就是被这尺子打过了。
“你。”甄昂对这小丫头完全是敢怒不敢言,更不敢动手。谁让她有自己父亲的允许,可以随时‘管教’自己呢,还送了这丫头一把戒尺,天天拿着吓唬自己。
郭嘉当即拍手笑道:“少主性情与主公相仿,旁人却是难以说得,如今却被一小丫头管的死死的。宪英女娃,日后少主夫人之位,可是没人和你抢咯。”
小丫头,是辛家小女辛宪英,也是汉末时期有数的智慧女子。当初袁绍兵败,其麾下不少人都转投甄尧帐下,辛家便在其中。辛家年轻一辈,最为出众的便是辛评与辛毗,而后者较之兄长更为出色,入甄尧帐下后,便被委任至清河任一方太守。
本来辛毗是要带一家人前去的,但甄尧在一次偶然下,见到了还是小萝莉的辛宪英,并发现这丫头虽然年岁不大,但却已经很是明白事理,显然是尽得其父之智。
想着日后这丫头的心智,甄尧觉得她或许可以入甄家的门墙,当即便表态让辛宪英入学府,与众男童一同学文求识。辛毗想到自己是刚降之人,拒绝并非明智之举,加之毋极学府的确是大汉最好的求学之地,并不反对女儿学文的他,也就点头答应了下来。
辛宪英入了学府,甄尧便有意识的让甄昂与她多‘亲近亲近’,而通过蔡琰,得知小丫头不论谈吐或是品行都是上上之选,便心生将其纳为儿媳的念头。
这个想法说出,张瑛在观察了小丫头一段时间后也很是满意,对甄尧说道,自家儿子自从有这么一个丫头跟着,心性也跟着有了转变,这个儿媳她要定了。
长辈们把事情敲定,甄昂的日子可就难过了,本是少年的他,平日举止自然不会太过注意,而得到甄尧所赐‘尚方戒尺’之后,每日都会教训甄昂几回。什么为君子当‘戒骄’、‘戒躁’、‘明理’、‘礼待’之类的,整日都在甄昂耳边回荡。
甄昂身为甄尧长子,并且已经有意识的把他当接班人培养,他的一举一动自然也颇为惹人注意。被一个小丫头管教着,不论是学府内的师生,还是毋极的文武,都对此颇为好奇。
而郭嘉也曾为此来学府一探究竟,当见到辛宪英后,却是大为感叹,自家主公识人的眼光无人能敌。这样一个集貌美、德识、智慧于一身的贤内助,几十年都难碰上一位,而如今却被自家主公看上,成了甄家的童养媳,如何不羡煞旁人。
辛宪英虽然心智早开,但终究是女孩,脸皮薄,被郭嘉这么当面说,立刻羞红了脸躲到甄昂与一旁少年身后,似乎自己已经无法见人一般,同时如蚊子般的细声传出:“郭先生又笑话宪英。”
“好了,奉孝,宪英还是孩子,你也打趣,不怕失了身份!”内定的儿媳被人笑话,甄尧自然要给她找回面子,随后又转向自己的儿子,开口道:“不疑棋力,为父是清楚的。以你这三脚猫的水品,若不是他想让,你如何取胜?”
甄昂再受打击,只能低头不语。他之所以方才得意忘形,还是因为对方被送来学府时,自家父亲曾说过,学府小一辈比较智慧,当以那周不疑为最。
周不疑,便是与甄昂对弈的孩童,体格看上去有些瘦弱,典型的文士形象。因为年少聪慧异常,其舅舅刘先恐怕这样的才俊毁在自己手里,就想给他找个杰出的师傅。
荆襄之地,要说大才也多,如庞德公,司马水镜等。但刘先自己本就是一方大儒,对所谓的鹿鸣山也不算十分推崇,有心找当时的名士刘巴请他收徒,奈何刘巴不要这徒弟,如此一拖便是两三年,直到毋极学府连番在大汉弄出大动静。
毋极学府虽然远,但为了外甥的将来,刘先还是觉得有必要送他北上。好在周不疑很是聪慧,离别时仅是落泪,并无任何吵闹,刘先也就狠下心让家仆把他带往毋极。
有荆州少年不远千里来毋极求学,就算这少年愚笨不可及,甄尧也会将他手下,这可是个活招牌啊,宣传出去不知能吸引多少大汉学子。
何况周不疑本就是有名的神童,在家跟着舅舅刘先学习,基本功也很是扎实,甄尧大手一挥,便让他去学府与自家儿子作伴去了。并时常在甄昂耳边提点,要他与周不疑打好关系。
如此,甄昂身边的玩伴就多起来了,武有阎柔之子阎广,文有周不疑,便是女伴都不缺,有辛宪英小丫头跟着。虽然现在的小丫头看起来,很有一番女王范。
又和几个小娃聊了几句,甄尧开口问道:“众人都在上课,怎么就你们几个跑出来了?”
甄昂连忙道:“昨日考核,三娘说今天休息半日。”
“考试了?”甄尧挑眉,拍了拍自家儿子的后脑,开口道:“为父倒要看看,你这段时间究竟学的如何!”
第391章 毋极的后备人才
一行人在甄尧的带领下走去蔡琰所呆的小书院,还没走近就可以看到不少孩童在路边嬉戏。能出现在这里的,大多都是十二岁以下的幼童,他们还没那份悟性去学更深的知识,跟在蔡琰身边,把基础打牢。
若是学府内其他学子见了甄尧,必然要躬身行礼,但这些小家伙们却甚是‘无礼’,别说弯腰了,就是连个招呼都不主动和甄尧打。不过甄尧已经被‘冷落’几年了,不以为意的摸了摸身旁小娃的脑袋,便走进院中。
庭院内,蔡琰正在仔细的批阅着学生们的作答,幼童们的考试卷不用指望题目很高深,但也不是后世的小学语文考试可比。各自引经据典,解释概要,都属于考校内容。
甄尧来了,蔡琰仅仅颔首示意,便继续批改试卷,毋极学府内幼童众多,近百幼孩都靠蔡琰一人教导,这份压力确实很大。不过蔡琰一直都乐于此,阅卷的速度倒是飞快。
试卷分成三摞,蔡美眉左手边的是还未批阅的,右手边是已经批阅好了的,在案桌最前方,还有薄薄几张试卷被单独放在一旁。甄尧好奇取过,递给郭嘉、法正一人一张。
考题依旧是儒家经典论语,但放在幼童这个年龄段而言,别说注解,便是能够诵读背下,也很是难得。不过在毋极学府,显然光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而能被蔡琰单独拿出来的试卷,都是其中少有的‘高分’卷子,里面的答题无一不参杂着学生自己的一些想法。
中规中矩的答卷,甄尧还真不想看,而手中的卷子,倒是有一些意思。其中对‘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一句话,映照着如今汉末的形势,做出了一定的判断。
虽然这种文字对于甄尧而言,有些小儿科,但对于眼下的这些孩童,能有进行古今对比,而不是一味的跟着前人思想,却是十分难得。再看了看这卷子是谁的,一看名字,甄尧就忍不住笑了,难怪这份试卷有些水准,竟然是桓范这小子所答。
桓范,这名字或许很是陌生,但他后半生的对手,司马懿,却是大名鼎鼎啊。而能够被司马懿称之为‘智囊’,并为他的一些举动而惊慌失措,其人也是汉末时期少有的政治大才。
这小家伙祖籍是豫州沛国,只不过因为豫州战事,而举家迁往了徐州,家中长辈认为在陶恭祖的治地,显然可以安心生活。的而到了徐州很不巧的又碰上了战事,好在那时一家人都呆在州治之所,也没被战火烧身。
当徐州彻底安定下来,并且州学也跟着开办起来后,桓家人便想把小辈送进去进修。而桓范这小子运气当真是逆天的好,居然碰上了难得一次来州学讲学的当世大儒,郑玄。
桓范虽然年幼,才八岁不到,但郑玄教徒半生,如何看不出此子是当世少有的好苗子。有心将其带在身边悉心辅导一番,但又自知身体愈发不堪,难以成事。最后便向驻守在城内的太史慈提起,应该将这小子送去毋极,毋极学府大儒无数,此子若能学得十一,当一生受用。
桓家虽也属士族,但毕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否则也不会遇上战乱就要举家迁移。如今郑玄都开了口,给自家小娃指了份前程,哪能开口拒绝!当下桓家家主便将桓范父母找了来,让两人带着儿子北上,并再三叮嘱,家族兴旺就寄托在这小娃身上了。
如此,桓范在前一年便来到了毋极,因为有郑玄的书信与太史慈的介绍,小桓范很快就入住学府。只不过这样一来倒是苦了小家伙的母亲,儿子才几岁大,为娘的自然心疼无比,可学府有学府的规矩,旬月内才给一次半天假,这母子二人一月相聚时间也只有区区一日半。
当然,这其中终究也是有特权的,至少甄昂每天晚上都会被蔡琰带回家,有时候也会因为其他原因不去学府。不过这种特例也仅此一耳,小桓范是不曾有过的。
好在学府内也热闹,上百同龄人一同学习的气氛,很快就让桓范融入其中,并迅速在这些幼童中脱颖而出,至少这一年时间内,甄尧也是听到不少与此子有关的事情了。
看着桓范的答卷,甄尧嘴上笑着但心底却多少有些意味索然。在他想来,这小家伙就算没有学府的大儒来教,自己也是可以成材的。所以他有此成绩,功劳并不能算在学府里面,对他而言学府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罢了。
好在甄尧的郁闷没持续多久,法正拿着手中答卷赞叹道:“不想毋极学府内不单是儒师有名,便是区区幼孩,亦能有此答辩。忆往昔,正不如多矣。”
法正那张卷子也是一名出色孩童所做,而且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毋极人,甄尧这下心理平衡许多了,好似这才能算的上是学府内的教师教导有方。
“小结巴,你再说句话来听听。”甄尧几人围着试卷打转,而在院子门口,几个幼童正围着一个面色土黄的小孩嬉闹,其中一人更是学着结巴的模样开口道:“我,我,我,我笑死了,哈哈哈~~”一人带头笑,其余幼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