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杜月笙传-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作者:陆京士


写在「杜月笙传」之前

陆京士

亲友毕集筹编传记

民国五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京士柬邀杜先生家人亲属,友好门下,餐叙于安东街华侨二村自宅,翩然光降者,计有杜月笙夫人姚谷香女士、黄金荣先生令媳黄李志清女士、杜维藩先生暨夫人、杜维垣夫人,以及吴经熊、吴开先、刘航琛、杨管北、王新衡、吕光、万墨林、杨克天、水祥云、唐缵之、吴乐园、顾筱园、张芰舲、徐忠霖、殷新甫、朱庭筠、边定远、王先青等诸先生。即席决定,恒社同仁为杜月笙先生编写传记的计划,应予从速进行。十五年前,订定计划之初,原想觅一能文之士,将先生一生事迹,以章回体语体文,撰一小说,公诸于世。不过晚近五六年来,由于「传记文学」杂志之大力提倡,传记作品,早已风行海内外,拥有广大读者,其销行之广与影响之深,远在小说之上。同人为求深入民间,昭垂久远,乃将原先之计划稍予改变,正式为杜月笙先生撰写传记一部,其中资料,部分由杜姚谷香女士口述,暨先生家人亲属,故旧门生,各就所知,分别提供,同时并参证史实,内荣务求其真切纯挚、生动翔实,以期垂绪永远。

「杜月笙傅」,经恒社同人公决,延请当代颇负盛誉之名作家章君谷先生执笔。章君谷先生籍隶江苏吴县,曾任职于上海申报、台湾新生报,并任自由谈、作品等杂志编辑,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总干事,中华民国第一届特殊优秀肯年。他的作品,散见于各大报章杂志。迩近两年,从事回忆路、自传之执笔工作,每一部出版,辄能轰动一时,传诵遐迩,海内外舆论,交相推崇,不愧为目今最杰出的职业作家之一以章先生丰富的学验,史学的修养,优美的文笔,及其专心一志,锲而不舍的工作态度,担任「杜月笙传」的执笔人,相信他必能驾轻就熟,胜任愉快,而有更成功的收获。

杜月笙先生的一生,出身寒微,崛起市井,而正气磅礡,大义凛然,言重季诺,行儗陶居。由平淡而臻于绚烂,够得上是一位多姿多采的传奇人物。恒社同人当年计划,原拟期诸反攻胜利,大陆重光,同人等旋归故里,再行搜集散失资料,重访先生旧游之地,编着斯传。惟倏忽多年,老成凋谢,杜先生生前至亲友好,门下诸人,先后物逝者有俞鸿钧、许世英、钱永铭、吴铁城、洪兰友、顾嘉棠等诸先生,深恐迁延日久,资料征集更为不易,爰决即日着手,开始编纂,并承「传记文学」杂志。于五十六年元月份起增加篇幅,遂期刊载。乃由恒社同人,齐心协力共同为此一工作而努力,因此将来斯传告成,也可以说是恒社同人的集体创作。不过,同人等迭经战乱,马齿日增,原有与杜先生相关之各项资料,泰半散失;岁月悠远,记忆容有未周,斯传今日虽能开始连载,其中阙漏疏遗,在所难免。尚望海内外杜氏生前亲友,于全传连载期间,不吝赐予指正补充,吉光片羽,明镜不疲,区区微忱,谅邀睿鉴!

十五年前的心愿

民国四十一年十一月恒社同仁纪念先师杜月笙先生逝世周年,搜集当代名贤鸿文一十五篇,印行「杜月笙先生纪念集初集」。辑印告成,同仁等曾在斯集「编后」,许下心愿:「先师生前交游,遍及海内外,贡献于国家社会者,初非一端。同人纪念计划,原为三大部份:一为纪念集,兹已先出初集,此后将视文稿搜集情况,续出二集三集。二为年谱,以岁月为序,诠次先后,一一纪述但以人手有限,资料不易搜集,深虑仓卒成书,难免舛误,故悬此愿望,期诸异日。三为章回体小说,先生起家寒素,于艰苦中长成,蚤年生活,颇多令人振奋事迹,尤其于社会基层方面,贡献独多。同人为求深入民众,昭垂久远计,拟延揽能文之士,撰述语体文小说一部,公诸当世。深信大陆重光,为期不远,此一计划,必可实现。」

如今岁月匆匆,转瞬即届民国五十六年,距先师之遽归道山,忽忽十六年了。而于恒社同仁三愿之立,亦已一十五载于兹。当时计划的三个部份:「杜月笙先生纪念集二集」,业于民国四十三年八月问世,辑台港两地贤硕彦耆、友好门人华衮之褒、名山之作凡十七篇,附刊先师病逝前后,各地报章纪载,舆论一斑,暨举殡安厝纪实,挽词祭文悼章,都二十万言。即杜月笙先生年谱,经十余年之搜罗考校,增补修订,全稿体制灿然大备,去年年底且印就「年谱资料」一种,分致先生各地亲友,门人旧属,请各就所知先生事迹,详予补列。唯以先生生平,延揽能文之士,撰为小说一端,酝酿多时,几经周章,迄至今日,方始略现端倪,且改小说而为传记,乃不得不在全文问世之前,备述经过,有以说明。

首先摘引香港星岛晚报,对于为杜月笙先生立传的事,所持的看法与论评。该报有谓:「盖棺论定,杜氏一生的事迹是动人的,如果能有人写下翔实生动的传记,将是近世最可贵的历史性报告文学。可是,写『行状』写『墓志铭』的多,能写杜氏传记的人未必有。半世纪来的上海,反映了新旧转形,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革命力量的滋长与蜕化……。这一个万花筒,只有在历史家的显微镜下,才能够看清。杜氏本人始终是站在政治圈子的边缘,他的操守是旧道德的准绳,而他的一生却是大时代大洪炉中的火炼。他的死,也正是这半世纪结束的钟声。」

词简意赅,深入肯綮;这一段文字,可以代表舆论界和一般人士,对于杜月笙先生之共同认识。语多推崇,窃以为也唯有杜先生当之无愧。

民国四十年八月十五日,杜先生夙疾益厉,病逝香江。他那一篇脍炙人口,腾传一时被各地报章一再赞扬的遗嘱,开头第一段便坦然的说:

「余朴实无文,生平未尝参加实际政治,然区区爱国之怀,不敢后人……」

试将杜先生的遗嘱,参证杜先生的一生事迹,我们可以发现,如杜月笙先生者,不仅是二十世纪初叶与中期,在动荡不安,鬪争尖锐的社会,暨国家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旷世奇迹,一代人豪;同时,他更是古今中外史乘里极其罕见的一位成功人物。他一生中的每一面都像时钟的摆锤,从这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所走的轨道,是由起点而至顶点,而在两点之间,形成鲜明对比。于是,他的各种事迹,向为令人兴奋的谈助与新闻资料,他是我们这一个时代中最突出的人物之一

美国著名的专栏作家约翰.根室(JohnGunther),曾经在他的「亚洲内幕」(Insidesi)一书中,形容杜月笙先生是「当代亚洲引人瞩目的猛汉,中国最有趣的人物」。我不同意他的说法,凡是见过,或了解杜月笙先生的人都知道,杜先生的外貌和内心,表里如一的是恂恂儒雅;而所谓「最有趣的人物」,似不妨以「最富传奇」的人物代之。

杜月笙先生在遗嘱中自称:「朴实无文」,毋庸讳言,他生平最大的遗憾,便是他少年时期因家贫辍学,从此失去接受正式教育的机会。若干年后他奋鬪成功,他所拥有的事业机构之一,大达轮船公司有一艘大达轮落成下水,他以董事长之尊,在高冠峨服,衣香鬓影者流的簇拥下,搭轮前往主持典礼,途经杨树浦,他指着岸上的一间礼拜堂,不胜感喟的告诉杨管北先生说:

「那里是我小时候读书的地点,当时一个月学费只要五角钱,可惜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读到第五个月,先母缴不出学费,祇好停学。」

像这样一位只读过几个月书的「朴实无文」之人,我们拋开他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多方面的事功不谈,即以交游和识见而论,当代可与他相颉颃者恐不为多。骈文巨匠,当过黎元洪总统秘书长的饶汉祥氏,即曾撰赠他一副楹联,而被杜先生悬在他上海华格皋路住宅第一进的大厅,文曰:

春申门下三千士小杜城南尺五天

杜月笙先生的门下客,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就中他以对待文人墨客、智识份子最为敬重,谦恭和悦,优礼有加。也正由于他的礼谦文士,向来是「一身傲骨,目空四海」的章士钊,洪宪要角「生平愿为帝王师」的杨度,不但能和他倾心结交,尚且乐于为他所用。沪上报人如汪松年、赵君豪、唐世昌、余哲文、姚苏凤、朱庭筠、张志韩等诸兄,更曾向他敬执弟子之礼。

除了奉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懈,杜先生直到暮年,仍旧请了老师在家,教他读书写字。平素家居,不论事务怎样繁剧,每天起床以后,必将当日报纸细读一过,从第一版的新闻,读到末一版的小广告,巨细靡遗,一字不略。他尝说自己的腹笥,得力于报章者殊多。一位恒社同人,素称阅报精细,有一天早晨谒见杜先生,谈过了些天下大局,杜先生顺口告诉他说﹕「今天某一位恒社同人家有喜事,不发请柬,我已经派人去送了礼。等下你去道贺的时候,顺便代我致意。我因为气喘病发,不能出门,只好礼到人不到了。」

这位同仁听了,瞠目结舌,唯唯而退。后来他逢人便说:

「我看报已经算是够仔细的了,殊不知还比不上先生的一字不遗。」

除了自己励志进修,勤读不辍,但凡遇有重大的问题发生,属于专门范围,而不是他的智识能力所可了解。杜先生会立刻想到某人对于此一问题有研究,或者某人对此具有实际的经验,他把某人某人分别找来,为他详细讲授。那时候他聚精会神的听讲,听不懂的地方顿时便问,接连的请几位先生讲解下来,于是,他学问也有了,经验也得到,据而处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这是他善于吸收学识和经验的过人之处。

于焉,方治先生曾谓:「先生尝以幼年未能致力学问为憾,可是他的刻苦自励,慎思明辨的工夫,较之一般自命为通儒学者,并无逊色。盖因天赋甚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