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改稻为桑的事出乱子了?”嘉靖逼着问道。
“主子先答应奴才,看了千万别动气,身上正散着热呢。”说着,吕芳这才从怀里掏出那封粘着三根鸡毛的急递,从里面抽出杨金水的信奉了过去。
嘉靖看了起来。
吕芳又从案上擎着一盏薄纱灯笼,站到嘉靖身后,照着。
看完了,嘉靖立刻将那封信往地上一扔:“叫严嵩来!”
裕王府寝宫外
“再派人去看!冯保这个奴才为什么还不回?”
大热的天,冯保已经疾走得满头大汗,刚踏进院子便听见裕王在屋里生气大喊的声音,脚下便略停了停。
裕王的声音刚落,世子的哭喊声又传来了。
冯保连忙奔去,一边大声说道:“世子爷甭哭,大伴回来了!”
裕王府寝宫
“阿弥陀佛!这么热的天,从下午哭到现在。”李妃已是满头的汗,急着就将世子递给冯保。
“主子,奴才一身的汗。”冯保有些踟蹰。
李妃:“谁不是汗?先哄着了。”
冯保:“是。”答着便绽开笑脸,两手轻轻一拍,接过了世子。
世子立刻不哭了,就着灯光看着冯保满是汗的笑脸,咯咯笑了起来。
裕王这时也安静了,深深地望着冯保。
冯保对着裕王哈了下腰,目光转向了在旁边伺候的两个宫女。
裕王对两个宫女:“到前边去,叫他们从地窖再取两块冰来。”
两个宫女:“是,王爷。”答着便走了出去。
屋子里只剩下了裕王、李妃和抱着世子的冯保。
冯保抱着世子走近裕王,低声禀道:“王爷的话奴才下午便转告了吕公公。吕公公也叫奴才转告王爷,浙江的事,他心里有数。”
“就这么几句?”裕王盯着他。
冯保:“奴才还没说完。吕公公说,大明的江山是咱们朱家的,王爷爱臣民的心他理会得。今儿晚上吕公公会找个节骨眼跟万岁爷说。”
裕王脸上舒展了,慢慢望向李妃。
李妃这时竟从面盆里绞出一块湿帕子向冯保递去。
“折死奴才了!”冯保抱着世子就跪了下去,“主子,万万使不得。”
裕王:“接了,擦把汗。”
冯保这才犹豫着:“奴才真会折寿了。”一只手捧着世子,一只手掌心朝上,候在那里。
李妃将湿帕子抖开,放在他的手掌上,冯保的手有些哆嗦,慢慢地去擦脸上的汗。
世子眼睛睁得好大,定定地望着他。
玉熙宫精舍
严嵩真是老了,站在那里也没多久,那汗便漫过长长的寿眉,糊住了眼睛,坐在那里的嘉靖在他的眼中越来越模糊。
“去年一个腊月没下雪。今年入伏以来,也连着十几天不刮风了。朕叫你去问钦天监,钦天监怎么说?”嘉靖的声音在严嵩听来也忽远忽近,若有若无。
除了平时设坛修醮,君臣对话时嘉靖照例会赐严嵩坐在矮墩上,这么大热的天,又是连夜把自己叫来,竟让自己站着说话,十年来这还是头一回。严嵩不明白缘何而起,但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圣眷衰了。
但严嵩毕竟是严嵩,不去再想自己今天的境遇,而是抓住了嘉靖的问话,缓缓回道:“回皇上,臣没有去问。”
嘉靖:“什么?”
严嵩:“天象非臣子可以妄议。皇上是天子,事关天象,只有皇上可以召钦天监亲自问。”
“你的意思,去年不下雪,今年不刮风,都是朕的原因?”嘉靖的话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一下子灌进耳中。
严嵩还是有内力的,八十了,居然提起了袍子,跪了下去:“《尚书》有云:三年丰,三年歉,六年一小灾,十二年一大灾。天象在尧舜时就是这样。在丰年存粮备荒,在荒年赈济灾民,这是臣等的责任。”
见他这般年纪跪在那里,帽袍皆湿,答话时依然竭力维护自己的圣名,嘉靖的心一下子又软了,似乎想起了他二十年来的辛劳,便默在那里。
吕芳当即说道:“阁老,皇上也没有叫你跪,毕竟八十的人了,还是起来回话吧。”说着就过去搀他。
严嵩这时便借着吕芳的一搀之力,站了起来。
吕芳又向嘉靖望去。
嘉靖这才望了一下旁边的那个矮墩。
吕芳连忙搬过了矮墩:“阁老,皇上赐你坐呢。”
严嵩汗眼模糊:“臣谢皇上。”在吕芳的搀扶下又顺势坐了下去。
嘉靖不再跟他绕圈子:“你刚才说丰年备荒,荒年赈灾,浙江被淹了的那两个县情形如何?”
严嵩:“正在按照‘以改兼赈’的方略,一边赈济灾民,一边施行改稻为桑的国策。”
嘉靖慢慢望向了吕芳,吕芳这时也淳淳地望着嘉靖。
嘉靖:“你回去问问严世蕃,浙江的事到底进展得如何,回头再来回朕的话。”
严嵩:“是。”站了起来。
吕芳引着他向纱幔那边走去。
嘉靖望着严嵩龙钟的背影,目光也有些茫然。
关殿门的声音,一会儿,吕芳踅回来了。
“严嵩老了,底下的事管不了了。”嘉靖说道。
吕芳:“有些事也真难为他。”
嘉靖:“看他明天怎么回话吧。严世蕃如果不孝,便忠不到哪儿去。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灾民的田,如果是严世蕃的主意,明天严嵩自己会请罪。”
吕芳:“奴才想也是。严嵩一请罪,便立刻明发邸报,通告各省。”
“还有你管的那些奴才,也不如以前晓事了。”嘉靖说着又来了气,“你刚才说杨金水会在那里想法子取下织造局的灯笼。灯笼取下了,宫里的名声已经败出去了。怎么挽回?这就告诉那个奴才,他要坏了朕的名声,就把自己的脑袋挂到粮船上去!”
吕芳:“奴才现在就派人去告诉他。”
嘉靖:“派锦衣卫的人去。穿上便服,替朕在浙江看着。这一次看样子得抓几个人了。”
吕芳:“奴才明白。”
驿道
六月,太阳刚往西偏时是最白的时候,远远望去,山水田树都反照在日光中,跑在前方驿道上的马队如光中的白影。这是一日中最熬人也最熬马的时刻,马上的人还在不断地挥鞭,一匹匹马奔得尾巴都直了!
蒋千户还是驰在最前面,胯下的马和牵着的马口中都冒着白沫,汗洗得马身上的皮毛泛着缎子般的光。
另外四骑兵和牵着的四匹马紧跟在后面奔驰,前方不远处一片起伏的丘陵越来越近。
驿道边一块界碑也越来越近了,蒋千户抹了一把汗望去——界碑上刻着“五狮山”几个大字。
蒋千户放松了缰绳,那马慢了下来,接着马队停了。蒋千户望了望高天的白日:“翻过这座山就是淳安了。到树林里歇着,天黑前进城。”
四骑人马都喘着气,大赦般慢慢走向前边的树林。
淳安县大牢
也没有床,海瑞在值房这把椅子上已经整整地坐了两天两晚了。这时他闭着眼,像是睡着了,可身子仍然靠坐得很直,也没有鼾声,又像是醒着。
田有禄挥着汗进来了,跨进值房的门槛便嚷道:“来了!堂尊,终于来了!”
海瑞倏地睁开了眼:“什么来了?”
田有禄:“粮船!江南织造局买田的粮船!”
海瑞一震:“哪儿的粮船?”
田有禄:“织造局的粮船。”
海瑞:“你看明白了?”
田有禄:“每条船桅杆上都挂着织造局的灯笼。他们的人已经等在县衙了。”
海瑞:“你去接待,先问清了,到底是不是织造局的粮船。”
田有禄:“卑职已经问过了,铁定是织造局的。”
海瑞两眼闪出了光:“好!打着织造局的牌子来买田就好!”
田有禄哪儿能听明白海瑞的意思,立刻逢迎道:“堂尊说的是,宫里来买田了,怎么做我们都可以卸担子了。”
海瑞的眼斜乜着他。
田有禄:“堂尊,卑职说得不对?”
海瑞:“你说得对。去告诉他们,叫他们的粮船先在码头上等着,我会去见他们。”
“是嘞!”田有禄第一次答话有了底气,紧接着对着海瑞:“堂尊,卑职出面借本县大户这三天的粮是不是可以明天就还?”
“那些大户在催还了?”海瑞又盯向了他。
“那、那倒还没有。”田有禄又有些结巴了。
海瑞便不再理他,敛着目光,在那里急剧思索起来。
田有禄只好放轻了步子又走了出去。
淳安城外新安江码头
一条条船上的帆都下了,织造局的灯笼还挂在桅杆上,后面的船头咬着前面的船尾,桅杆如林,白纱面红字的灯笼更加突出醒目。
除了沈一石那只大船是紧靠在码头边,大队粮船皆离岸四丈开外,船头船尾用铁链套住了,浮停在江面。灾年地面,防的就是饥民抢粮,因此沿岸一线都站满了兵。
沈一石这时又换了衣服。由于长年替织造局当差,杨金水为他向宫里恩请了一套六品的帽服,和吏部委任的官员不同,纱帽上不带翅,袍子上也没有补子,但一穿上,在百姓看来便是官家,在官场看来便是宫里的人。沈一石平时勤于事务,举止低调,这一套织造局的袍服从就没有穿过,今日乍一穿上,他身边的人都有些吃惊:老爷原来是官身!
这时一把椅子摆在大船的船头,沈一石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岸上早已站满了灾民百姓,被兵挡着,一双双饥渴的眼都望向船头的沈一石。
那个管事被四个兵护着,从淳安城北门那边驰来了。到了码头,管事下了马,立刻走上跳板,向沈一石走去。
管事走到他的身边,低声地:“老爷,小的去证实了,臬司衙门抓的那个倭寇和通倭的人犯确实没有处决,现在都关在牢里。新来的那个海知县说是要等着总督衙门巡抚衙门和臬司衙门重新审案。”
沈一石目光望着远处江面的流水:“那个海知县还说了什么?”
管事:“小的没见着海知县,是淳安的县丞转告的,只说那个海知县会来见老爷……”
沈一石慢慢望向了他:“赈灾的粮应该今天就没了,他们也不急?”
管事:“好像他们向本县的大户又借了三天的赈灾粮。”
沈一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