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伢子能被名牌大学录取,全仗着我们李家兄弟在B市那边花的心血。我得向这位兄弟鞠三个躬,烧三炷香。”二叔当着寨内寨外的亲朋好友,实实在在地给本家老李兄弟弯了三个九十度的腰,点了三撮香火。
这事很快传遍了A县三村五乡。于是张三来托老李、李四又来向老李求情,他们都是为了一件事,就是请老李把自己的孩子由湖南的A县转到广西的B市去上学、去落户。于是乎,老死不相往来的A县和B市之间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亲热通道”,一个又一个湘伢子湘妹子通过李伯伯、张伯伯、王科长、赵局长什么的被安安全全、厕顺当当地换成了自治区公民。于是乎,一向在自治区连名都挂不上的B市的高考成绩如箭般直线飞升,一跃成为屈指可数的先进市。校长们荣光满面,市长们也得意洋洋。
“这事是好事,应该‘特事特办’。”市长对教育局和公安局、劳动人事局的头头们挥手道。
有上方主剑在,一时间,涌进B市的外籍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从湖南、从四川、从湖北等省份纷纷而来,B市在这中间不仅获得了在高考录取率上的绝对优势,而且还在财政上获得了非常可观的收入——因为每办一个进市的户口,必须收缴几千至几万不等的“农转非”管理费。那些在湖南或者湖北等其它省份上不了大学的娃儿们,在这儿都轻轻松松地考上了大学,圆了他们和他们祖辈们的梦。
关于通过异地转户口从而考上大学的事,我在采访中发现,这还真是百姓为了孩子求学想出的绝招之一。其实异地转户口或者本地转户口,并非像湖南的A县转到广西的B市那么简单。中国现行的户口制度是一个非常严密而复杂的机制,想动一动可是牵动社会很多根神经的重大问题,可不是一般人一般地方都能顺顺当当地办得成的事。在南京,有位朋友告诉我一件事很有代表性,他说他的一个同事的老爹是省城一名职务不小的官,是当年解放西藏的老同志。这位老同志有个孙女前些年在南京上学,由于先天性智力差,成绩一直在班里“老未灵”,这可急坏了这位老同志的全家,孩子是全家的“千金”,眼下又都是独生子女,假如这女孩连大学都上不了,不说孩子将来好工作难找,说出去全家脸面上也过不去呀!儿子夫妇俩直让当老爷子的这位老同志想想辙:“你认识的人多,看看上海北京有没有熟人,那儿高考的分数比我们江苏低一百分呢,怎么着也得让孩子上个大学嘛!”那些日子,老爷子一下班,他的耳边就是儿子儿媳的没完没了的催促。但北京和上海的户口一下两下不是那么好办,可时间不等人啊,转眼孙女上高三了,老师拿着几次摸底考试的排名成绩找到这位身居高位的老同志,说在我们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每年录取分数线那么高,以您老的孙女现在的成绩,想上大学肯定没戏。
通融通融也不行?
难,现在的高考判分和录取都实行了电脑联网,不是哪个人可以做得了手脚的。
听了老师们的介绍,这位老同志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把历年各省的高考录取分数线的有关资料给我找一份来”,他命令秘书从教育局借来好几本相固炷料,像当年研究连队渡江战役的作战图一样认真仔细。
根据孙女目前的成绩应该接近哪个省的高考录取线呢?广西?云南?嗯,与这两个省比较接近,但接近也意味着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更何况接近录取线就不可能上得了重点大学。宁夏倒也不算高,但宁夏……宁夏的几位老战友死的死,退的退,真想让他们办点急事还说不定误在他们手里哩!不行,再看看。西藏,嗬,西藏的分可够低的呀!党的民族政策真是处处体现嘛,尤其是像西藏这样的地方。对啊,如果孙女的分数能在西蔡煳加高考,不是一定有把握吗?说不好让这丫头弄个什么状元当当呢!唉——没出息的娃子!
就这么着吧,西藏还有几个当年一起进藏的战友还在位,一辈子没求人家一次,这么件事总不至于被婉言谢绝吧?
“什么什么,到西藏去啊?老爸有没有搞错哇?”儿子、儿媳听后大惊失色,说你老爷子不是将孙女往火炕里送吗?那样我们宁可不让她考大学!
“真是短见识。让她参加西藏的高考,又不是让她一辈子进西藏!”老爷子见儿子、儿媳还没有明白,提高嗓门道:“等她按照西藏的高考录取线考上了大学后,就不能再想办法把她的户口重新办回南京来?”
儿子和儿媳恍然大悟,连声叫绝:“哎哟,还是爸爸的点子高啊!”
后来的情况我不得而知,想想这位老同志所下的功夫倒也实在不易。不过这类无奈中使出最后招术的迁户口之举,其实公安部门最了解底细。北京中央国家机关多,每年各部委一些调京的领导同志也不算少,我就遇见过有位调任某部委机关任司长的熟人,照例他在前几年就可以把全家的户口迁到北京,但他没有像别人那样着急,原因是他的儿子正在老家读高中。“孩子的成绩一般,我想让他在老家读完三年高中,即使他的成绩在我们老家是中等水平,但要到北京参加高考就有把握进重点大学了。”这位司长高屋建领地说。
果然,在去年高考前他办好了全家户口的迁移手续,儿子赶上了参加北京市的高考并一举中榜,进了一所理想的重点大学。
像这样借全国各地大学录取分数线的差异,又根据我国户籍制度上有可乘之机而进行高考前的这类“合理的流动作战”的,有人估计每年总有数以千计的人,他们确实也因此而上了大学。我们暂且不去论说“户口大迁移”到底对与否,但有一点可以说明,为了备战7月,只要可以运用的手段,学生和家长们都会去试一试的。
“这算什么?只要能让我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是上天揽月,我也会在所不借。”这几乎是家长们共同的心声,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录取分数线低、考生成绩相对差的孩子家长,他们现在流行把孩子送出都市,通过亲戚朋友关系,介绍到一些高考分数特别高的江苏、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县地级甚至更下层的中学去接受高考前的特别训练,等到一年半载后再回城参加高考。虽然一时让孩子受点苦,结果则很叫家长们满意,因为孩子带着外地考生的学习精神和备考方法,基本都能稳拿大学入门券。河北燕郊中学,每年都接受一大批家在北京的高中生中途插班或者三年跟班学习。现在该校已经把开发北京生源当作学校发展的重头戏来做。而知道这所学校情况的北京的学生家长们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首先是路程不远,其次是这里的收费是北京城里同等学校的三分之一左右,更重要的是这里所进行的高考前的一整套备战招术全是“河北式”的,从已经接受这所学校短期或者长期考前备战又回到北京参加高考的学生情况看,家长们获得的预期效果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也就是说很多本来在北京考大学没戏的孩子,因为受外地学校不同教学和备战方式“感应”后,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甚至大部分超出了预想的效果。
一切都已准备,只等7月高考的铃声响起……
第三章 目击高考现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界平静地度过了一个没有全局性战争的和平时期。但是,人的本性决定了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地方总是处在激烈的争斗中。自人们可以使用笔记对目机、摄影机以来,几乎每件重大事件都被详尽地记录下来,但人们遗憾地发现:关于中国高考这场特殊的“大战”,却没有入将在现场所目击到的一幕幕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况入木三分地记录下来,所以我一直在寻找这种机会。
中国是个考试大国,每年参加高考的大军在千万人左右。这样的“战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为世界所绝无仅有。在新的世纪之后,中国高考的这种空前的“战事”,或许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20世纪末的最后两个“高考大战之年”里,我着意做了精心准备,直接和间接地进行了“战堤焐访”,并动员了一些不同战场上直接参战的考生们,一起与我用近景记录了下面这些并不被载入中国教育史的另一类史诗性的战况——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目击之一:全城戒严
北京。中国首都。
这座皇家古城现今是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世界注目的地方。每一次动用特别的“战事”手段一戒严,都会引起国外关注。北京是全国所有地方戒严最多的城市,一件重大的国事,一个重大的节日,一次重大的骚乱,都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戒严。
戒严,在北京习以为常;然而戒严对北京人来说又很反感——那是一种心理和行动上受压抑的管制。但只有每年一度的那三天,人们对“戒严”特别欢迎,这就是7月7、8、9日三天的高考日子。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高考需要全城的警察出动。我问西城公安局的警察同志,他们笑笑也一时答不上来。“总之有好些年了,慢慢就成了习惯。”一位老干警说,这事现在好像每年都有上面的布置,可开始时上面并没有作为一项任务来布置,而是我们下面执勤的同志自己联合起来做的。他说,最早他们分局处理过一件因为中途堵车造成孩子没能按时进入考场,孩子的父母大闹分局的事件。那考生的父母打的,在长安街的一个路口被堵住了,一队国宾车队正要通过,那时交通条件差些,一次国宾车队从开始警戒到通过,前后需要近二十分钟到半个小时,而这个考生就是在这时给耽误了。
高考年年进行,我们的国宾车队也说不准什么时间又上长安街呀,谁能保证每一年没有三五个考生给耽误了考试时间?我因这“不可抗拒的因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