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许多家庭中,往往是孩子看见父母玩什么,自己也就玩什么,看见父母喜欢做什么,自己也就喜欢做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事物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孩子模仿的对象虽然有可能发生变化,但在最初的模仿中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却在他们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够改变。

当家长专注于事业,对家庭生活漠不关心时,我们的孩子便很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做法是成年人所必须的。

当家长沉迷于饭局、酒局、牌局,难得回家团聚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便很可能会认为,这样的娱乐,这样的生活模式才是一个人应当享受的。

当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重视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便很可能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在心中种下不良的种子,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幕,便极有可能在其下一代身上重演。

就一个家庭而言,由于家长家庭观念淡漠所带来的伤害,已经令我们卒难承受。当这种伤害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的时候,以至于将要构成我们整个民族的宿命时,这种感觉就更令我们感到心惊。

9.重拾亲情教育的法宝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是说作为教育者的人要引导孩子,让孩子每时每刻都感受到教育的力量,终其一生,都不能忘记自己是如何成长,如何成为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才的。

——蒙台梭利

当我们了解到以亲情为核心的家庭观念之于孩子的重要性时,就必须在这一层面上做出改变。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绝不能因为亲情淡化必然出现就任其发展,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对其负面影响加以消除,这不仅是孩子成长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需要。

对于我们的家长来说,不仅仅应当以训导者和物质保障者的面目出现,更应当主动、积极地完成自己作为家庭成员所应当承担的职责,以自身的亲情、以自己对家庭强烈的责任感去感染孩子,用潜移默化的亲情教育激发点燃孩子心中温柔的一角。

这样的教育观念,毫无疑问代表了一种高尚的“道德关爱”,同时更是在本质上对受教育者付出的真情关怀和爱心。

当家长的家庭观念增强后,无疑可以令我们的孩子处在充满亲情的教育环境中,受到来自爸爸妈妈亲情的感染和定向陶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真善美,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爱心。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传统,作为一个家庭成员来说,只要还有长辈的存在,那么终其一生,他都将处在受教育者的地位上,反过来,作为家长来说,只要他的生命不终结,就始终负有教育下一代的职责。

古语云:“亲其师,方信其道”,作为孩子最直接、最早期的老师,我们的家长不仅应当妥善地完成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更应当在孩子的一生中贯彻始终如一的教育理念,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维系亲情的家庭观念,更是一时都不应当有所放松。

本章后记

对于家庭教育来说,这一轮的探寻,意味着一个教育时期上的分水岭。

我们已经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有了许多发现,然而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对于孩子的后期教育来说,我们的家庭教育同样存在着许多空白。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步入中学之后,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端,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生理上,更体现在其心理层面之上,最为关键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在这一时期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节点。

毫无疑问的是,重铸家庭观念,实施亲情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在这项工程之中,我们不仅需要将对孩子进行的思想渗透,与家长的自身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还需要学校教育的改进和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相结合;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以及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思考、研究、实践。

·第七章 未来定位模糊

现在的家长,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

导读

亲子之爱,作为人的本能之爱,延续于时光流失,岁月纵横。每一位家长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柔软的爱护感情从心底油然升腾,连绵不绝。

而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种情形的存在,就更加剧了亲情的保护层。我们的家长恨不得将孩子放进温室中,让其无忧无虑成长。

在这种“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构型中,家长们对“掌上宝”的期待之情尤为盛重。正因为如此,许多家长从孩子一出生,便早早地开始打造孩子的钻石前途。

在家长们所设计的目标中,多才多艺、内外兼备、琴棋书画样样俱佳、学习成绩力争上游、班干部活动不落下风……

当这殷殷的期待统统抛到孩子身上时,我们的家长却忘记了一个问题:对于这样的殷切期望,孩子稚嫩的肩膀是否能够担得起?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

家长为孩子设计好一个个金光闪闪的目标,而我们的孩子却对此丝毫不感兴趣;家长为孩子安排好所有的兴趣、爱好甚至于前途,而我们的孩子却对这种安排极度不满;家长为孩子打造一个个美好的梦想,却遭到了孩子最激烈的抵抗……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对抗态度,使得家长感到既恼火又不解,一时之间找不到原因所在。

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家长,不肯承认孩子的独立意识,只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文人小说下载

当我们的家长不肯承认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立性时,也就会自动排斥来自孩子的声音,将其一概归结为孩子的“不懂事”,从而对其更加严厉逼迫。

就另一方面而言,当孩子发现自己的意见被彻底忽略时,也无力反对来自家长的威严性,只能不再说出真实想法,默默接受。不管自己喜欢与否,也不管自己擅长与否,无奈地接受学习。这样,学习所得的成就一定不佳,家长发现这一情况,认为孩子不认真不努力,再进行更深一轮的施压。

长期以往,孩子心底的无奈转化为排斥,排斥导致反叛,甚至报复心理,学习成绩更加不堪。恶性循环,环环加重。

最后将导致孩子对所学内容彻底的反抗。来自家长,无论开导或者责备的讯息,孩子统统不接受。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鸿沟开始形成。

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将会在本章中进行一次有关梦想的讨论,为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最终的答案。

1.家长的圆梦之旅

父母可以有自己的理想,但干涉孩子各自的理想,就等于不承认孩子的人格。青少年不良行为的种子,最初就是从这里萌芽的。

——池田大作

在开始我们这一轮的探寻之前,先让我们来关注一份调查报告的内容。

在2008年6月,北京市朝阳区进行了一次小范围内的学生课外生活状况调查,其对象是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

然而,在这份调查报告中,令我们引起注意的是,有关调查表“是否参加课外训练班”一项中,填“是”的孩子,占到了调查总量的86。5%。然而在接下来的一项“是否喜欢参加课外训练班”,填“否”的竟占到了总量的76%。

在这样的数据背后,一个问题逐渐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绝大多数的孩子,其实并不喜欢自己的课外安排。

更令我们感到惊诧的是,在“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和“我的梦想”两个选项中,大概只有12%孩子的梦想,能够与父母的期望相切合,而剩下的孩子里,有超过80%的部分,其梦想都与父母的期望南辕北辙。

在这里,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孩子们的心声。

孩子1——爸爸妈妈对我期望:当一名政府公务员

我的梦想:大明星

孩子2——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钢琴家

我的梦想:我喜欢昆虫,我想去非洲,搜集奇怪的昆虫

孩子3——爸爸妈妈对我的期望:考大学,找一份好工作

我的梦想:读完中学,做一名作家

从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一直在做的事情,竟然有极大部分是违背了自己心愿而行的。

当我们目睹了这样的现状之后,就不能不对这一问题给予重视,而想要对这一现状进行进一步的探寻,我们就必须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怪的状况?

对于人类来说,当每个新生儿呱呱坠地时,就意味着其人生旅途的开始。而在这个过程中,从在课堂上被提问“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到作文“我最想成为什么人”,每个孩子都开始在心中酝酿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朦胧梦想。

正是基于这一点的存在,经济嗅觉敏锐的商家们,也不失时机地打造了一批针对性极强的学习班,以“圆梦机构”的名义,如同雨后春笋在当今社会上纷纷涌现。

商人的逐利行为本无不妥,然而,这种逐利行为的营销理念,却远非是针对于孩子们的需要,其矛头只有一个——家长。

在过去的岁月中,当我们的家长还是孩子的时候,由于经济条件的束缚,使得他们不得不牺牲了许多未竟的梦想,将注意力集中在应付生活的压力上面。

时过境迁,随着当代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的好转,绝大多数家长都拥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于是,出于对孩子的期望,出于对自己未竟理想的留恋,许多家长便开始不遗余力,不计钱财地将孩子送进这些辅导机构。

我们看到,在许多家庭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