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下面是一个孩子的周日时间表,不妨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孩子是怎样度过本应休息、玩耍的周日的。

7:00起床

7:00—7:30:吃早点

8:00—12:00练小提琴

12:00—12:30吃饭

12:30—2:30午休

2:30—4:30剑桥英语补习班

4:30—6:00练小提琴

6:00—7:00吃饭

7:00—10:00温习功课

10:00—10:30洗脸睡觉

透过这份表单,我们看到是,一个区区五年级的孩子,竟然要度过一个如此繁重的周末,而对于这个问题,其家长的解释却是:

“小孩嘛,该狠时就得狠一点。我们也是为她将来打个基础。能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最多的东西,那她就比别人强了。”

当我们听到这样的话语时,也就不难了解现在许多家长的心声了,然而,当家长采取这样的策略时,却无疑意味着对教育规律的极大违背,其本质与资本家不顾工人的体力,加大频率,争取眼前利益颇为相似。

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成才的道路上,总是会犯操之过急的毛病,幻想着凭借高强度的训练出成绩。

在这样的思路下我们看到,许多家长让孩子学钢琴,就盼着孩子转眼就成为下一个朗朗;学绘画,就希望明天就能将国际大奖捧回家;学舞蹈,希望孩子早日登台成角;学英语,则更是早早得将出国留学金准备好……

在高强度的操作下,孩子或许会在某方面的能力上取得一定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却是以牺牲了孩子内心健康为代价的。

在美国,曾经有一位华裔父亲,他的孩子在他的严格训练下,获得美国青少年最著名的一个科学金奖。为此,这位父亲非常自豪,整天带着印有自己孩子照片的头版新闻报纸。但孩子在成年之后,却和他毅然断绝了往来,其理由只有一个——在父亲的教育下,他的童年毫无快乐可言。

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有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的语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总是在寻找一劳永逸的方法。其实教育最大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真正的道理。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家长认为给孩子制定严格的训练计划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孩子的表现会往往无法达到家长的预期。

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他们要面对来自课业上的巨大压力,还必须在课余再面对家长指派的硬性指标,必然会在精力上难以为继。

当我们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必须明白这样一个事实。

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倾听孩子对现状的真实声音比给孩子制定几十个计划表更有用处。

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并不需要一个严厉的老板监督自己工作完成量,他更需要一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了解他,引导他,接近他,关心他的真实所要。而作为家长来说,就必须担负起这个老师的职责。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人比你跟你的孩子关系更接近,没有人再比你更应该关心他。

5.创造力的毁灭

同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更加感到有必要调动子女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只要告诉孩子,如果他们打算在就业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就必须考出好分数。但是,如果我们过多地催促子女上进,将会适得其反,压抑他们与生俱来的才华和独创性。

——伊丽莎白·哈特利·布鲁尔

当我们的家长,将孩子捆绑在“圆梦”的轨道上时,一个令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正在侵害着我们的孩子。

这一问题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高强度培养,在极大程度上意味着对其创造力的扼杀。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一个人所具备的多种能力中,创造力被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知识、智力、能力以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可以说,如果把人比成一堆塑泥,那么其创造力就相当于雕刻刀,塑泥最终会成为什么形状,全要归结于雕塑刀的优劣。

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个孩子的未来来说,其创造力的高低程度,必将直接左右着成功。

就创造力而言,它既是能力,同时也是天赋。而当其不能被正确培养与激发,甚至遭到无情的压制时,它势必将会慢慢退化,甚至于消失殆尽。

然而,在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但没有得到面向未来的正面引导,甚至于还在这一方面遭到了无情的扼杀。

我们看到,在我们的家庭中,当孩子对某项课业有独特看法,或是表示出反对意见时,许多家长总是对其想法不做鼓励,不屑一顾甚至取笑打击,认为其幼稚荒唐。

在爱好、学业这样的问题上,很多家长绝对不允许孩子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并且常常在传递“家长永远是对的”这样的暗示。

于是,在这种“家长即权威”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孩子自我创造的主张被掐灭在襁褓中,渐渐自我主张不再出现,连带着自我创造能力也渐渐下降。

除此之外,在许多家庭中,在我们的孩子被送往一个个学习班的同时,我们的家长也开始了对孩子的包办。

在家长们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操劳下,孩子们不必为两餐一宿、生活琐事操心,只需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投放在各种课余训练之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不会做任何的家务,不具备任何的动手能力,而当其身体的依赖惯性延伸到思维上。课内课外学习完全出于被动,家长安排了什么,他就会做什么。久而久之,也完全丧失了自我创造性,就如同笼中的小鸟,被关了太久之后,竟然忘了自己还会飞翔。

除此之外,在很多家长的“完美打造”计划中,每个孩子都被当成一块待凿的精美玉料。

于是,家长们便开始了在方方面面精雕细琢的过程,从礼仪外表到言行举止,再从才艺训练到品味培养。从小,孩子就在家长“十全十美”的标准下,战战兢兢地成长。

在家长们看来,当其用这种“十全十美”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时,孩子终将成为价值连城的玉璧,发出璀璨的光芒。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教育无疑意味着为孩子的发展早早埋下了祸根。

曾经有一名钢琴十级的天才女童从美国归国念书,只念了一天,第二天就没来上课。

当老师疑惑地找到她家里的时候,发现女童正在写语文作业。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十个生字的抄写。女童面色紧绷地在抄写生字,一边写一边疯狂地撕掉作业簿,而身边已满满是被撕碎的作业纸。

家长解释说:因为女童无法将生字写得和书上的印刷体一模一样,所以一直在写。写了一晚上,谁都无法劝阻。最终的结果令人悲叹,女童因为严重的强迫症不得不去心理诊所就医。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其家长从小都要求孩子在各方面务必做到尽善尽美。

我们看到,在家长的教育下,孩子总是习惯于自己万事完美时,对自己的要求将一高再高,他们唯一的做事目标就是:做到最好。力争第一。甚至忘了问一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的生活自己是否喜欢,可不可以不这样做?

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一旦在生活中出现他们无法驾驭,处理不了的事情,脆弱敏感的自信将面临危机。而能够引导他们走出困境的创造力早已被雪藏,最终只能导致其心理层面的全盘崩溃。

6.信任孩子的选择

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孩子具备有用的能力,相信他们的选择,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爱德华兹

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面临“将来做什么”这种大事时,家长做出的处理决定,往往与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相左。

一般来说,家长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普遍会将自己的经验,经历和社会体会融入思考当中,再得出一个相对合适的结论。

比如:家长自己在仕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便会自然而然地决定孩子重蹈旧路;家长在商业有所成就,就会希望孩子继承衣钵;家长在艺术上颇有造诣,下意识觉得孩子可以将自己的艺术天分发扬光大。

家长们早早地就为孩子的未来做出了规划,期待孩子一步步成才。但家长们忘记了一点就是,他们并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也就决定了,家长们替孩子做出的规划,并不一定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一个人的梦想形成复杂而且充满了偶然性,当孩子逐渐成长,开始渴望成为某一类人,他的梦想才开始出现。

这个梦想,对孩子来讲,是最为珍贵的。因为这是他自发思考的结果,他创造力的表现。这说明孩子开始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孩子成熟的表现。

在这种时候,家长要做的,是要对孩子的梦想进行肯定,再陪伴他一步一步研究梦想的可行性。

有时候,孩子的想法毕竟流于幼稚天真,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客观的引导。帮助孩子分析,从时间、过程、知识量上给孩子展现他梦想的可实施阶段。然后再由孩子自己思考。

孩子大部分的梦想,开始一定充满梦幻色彩,甚至显得荒唐。但古往今来,所有巨大成就的前身都只是一个简单的梦想。它的实现与否,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开始,最好由家长呵护。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期盼与孩子的梦想互相矛盾后,从失落到干扰孩子的决定。无疑是把孩子无限的可能性武断地切断。这对孩子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

如果家长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做出的选择,那么家长从根本上才真正脱离“孩子还小,我们需要为他做决定”的误区。在家长决定放手的那一刻,孩子的梦想就真正张开了翅膀。

……;

……;

…。书。…;

…。屋。…;

…。小。…;

…。说。…;

…。下。…;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