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这种时候,我们的家长所能够做的,就是再为其设定新的目标,用更高层面的物质刺激来点燃孩子新的兴奋点。

如同吸食毒品一样,同样剂量的刺激,是无法在多次使用后达到原有效用的,唯一的办法是不断加大剂量;同等程度的物质刺激,对孩子日益膨胀的欲望来说,也无法起到原有的激励效应,为此,家长就必须不断提高物质刺激的含金量。

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能够为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孩子的欲望会膨胀到一个令家长难以为继的高度,其最终的结果是,家长再也没有能力来满足这种要求,也就自然无法兑现对孩子的承诺。

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所带来的势必是家庭教育中的重大挫折。

……;

……;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3.谁在损害诚信

为人师长、父母者,只要有一次向孩子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

当家长失信于孩子的时候,其结果是难于估量的。

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基诺特总结的孩子教育十大禁忌中,关于物质刺激的条目赫然在列,他曾经一再提及,家长对于孩子的物质刺激,其本质无异于家长对孩子的贿赂与欺骗。

之所以这样说,其原因就在于,家长实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期望中的类型,而当这种目标不是以教育而是以物质刺激来达到的时候,其本质就与贿赂毫无差别。

有关这种贿赂所带来的贻害,我们在后面的分析中还要涉及,而更现实的问题是,以绝大多数家庭有限的物质水平,是决不可能无限度地满足孩子不断增长的物质索求的,而当这种恶性循环达到一个顶点时,其势必会让家长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从而自食其言。

同时,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为了给孩子设置一个奋斗的途径和标准,常常会向孩子承诺,如果达到目标之后,将会给予某种奖励。然而,对于家长来说,这种承诺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口头承诺,而我们的孩子却往往以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当孩子获得了进步之后,家长却言而无信,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的积极性因此而受到挫折。

当这种失信于子现象出现的时候,为孩子的心灵健康蒙上了一个巨大的阴影。

毫无疑问,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由于孩子天生具有模仿的特性,而距离他们最近的家长,就自然会成为孩子最直接、最经常的模仿对象。

出自于对家长的信赖与这种模仿性,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种榜样的力量对子女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我们很难想象,当家长难以做到信守承诺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将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家长先于孩子而存在,这不仅仅意味着家长要为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家长具有先天的权威性。在孩子的眼中,这种权威性代表着最终的裁决,具有莫大的意义。而当家长不能将承诺兑现为实物的时候,也就标志着这种权威性,在不知不觉中遭受了损害,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自然大为下降。

事实上,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思想中,也同样蕴含着诚信家教的思想。

曾子其人,是孔子门下的一名弟子。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一次曾子的妻子出门,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于是曾子的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着,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本是随口一说的话,而孩子却信以为真。当妻子回到家中时,发现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便连忙劝阻说:“我说杀猪是哄孩子的。”曾子回答道:“小孩子判断与思考能力,一切都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给予的正确教导,假如现在欺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父母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父母。”

这个小故事,正是著名的“杀猪教子”典故。其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就在于在我们的传统教育思想中,存在着对诚信教育的深刻认识。

可以说,诚信作为人类最宝贵的一类品德,并非是来自先天。一份好的诚信习惯与品德,往往是在长期的家庭教育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而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在孩子面前必须表现出应有的诚信,即使在点滴小事之上,也要成为孩子心目中诚信的楷模。

假如我们对当下社会风气有所感悟,就会知道缺乏诚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痼疾。而作为孩子行为上的导师,在家庭教育上培养诚信,则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必须重视的事情。

4.物质阴影下的心理贫困

当人们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德西

当家长将物质刺激手段引入家庭教育中时,带来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心理贫困。

所谓的心理贫困,指的是孩子在长期物质刺激下,在心理上出现的失落现象。

根据心理学研究显示,当人们在进行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时,其内心自然会产生愉快的感觉,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内感报酬。

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为其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那么不但不会使参与者产生更高的积极性,反而会使活动对他们的吸引力降低。

在心理学上,这一现象被称之为德西效应,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道理是很简单的,我们不妨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这一现象的真谛。

在美国的一个地方,曾经有一群孩子经常在一位老人家门口嬉闹,发出响亮的吵声,这让喜欢安静的老人倍感煎熬。

于是,老人走出房门,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里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用这点钱来表示我对你们的谢意。”

这意外的收入令孩子们倍感兴奋,于是他们在第二天继续聚集在老人家门口,一如既往地发出巨大的吵闹声,这一次老人又出来,然而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第三天,当老人发给每个孩子2美分的时候,孩子们变得勃然大怒:“我们付出这么大的辛苦,吵闹供你开心,却只给我们2美分。”于是,他们向老人起誓,从今以后再也不会来为老人吵闹取乐了。

看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就容易理解这一现象中包含的道理了。文人小说下载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所用的手段很简单,孩子们原本自发在其家门口玩耍的,这时,“为了快乐而玩”就是孩子们的内感报酬,而在老人的物质奖励下,“为快乐而玩”的内感报酬,却变成了“为金钱而玩”的外加报酬。在老人的操纵之下,外加报酬每天都在递减,随之而来的是孩子们乐趣的递减,从而很自然地操控了孩子们的行为。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孩子对于学习、劳动怀有不小的兴趣,而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内容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

比如,解决一些有难度、有乐趣的学习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探究乐趣,而劳动本身也具备这一特点,此时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的奖励,是引导他们进一步地探究、尝试,增进孩子对学习、劳动的情感与兴趣,增进孩子对这些活动的动机,帮助孩子来收获乐趣。

当家长将物质刺激引入奖励机制的时候,就意味着使孩子把主要的目标抛之一旁,让孩子的注意力只集中在当前的奖励之上,甚至于把奖励当成学习、劳动的唯一目的。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刺激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两大害处,两者中的任何一个,于孩子的成长都是其不利的,也与家长的初衷相距深远。然而,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关于物质刺激的负面作用,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寻。

5.扼杀的竞争意识

培养一个奋发向上的人,关键在于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对现状的估计,最重要的是,是要培养他参与竞争的意识。

——恩威尔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有关物质刺激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远不止我们已经发现的这些。

毫无疑问的是,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大环境中,竞争意识的重要性已经逐渐为众多家长所意识到。对于孩子而言,竞争意识可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在与同学、小伙伴的竞争中,只有同时具备知识与能力者才能够领先,从而使孩子产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对于孩子而言,足够的竞争意识可以促使其主动参与竞争,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才能、意志,无不会使孩子对自己做出肯定的评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对于孩子而言,足够的竞争意识,可以让其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当他们在竞争中失利之后,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竞争意识的作用,还在于可以克服孩子的胆怯心理、保守心理与自卑心理,而当孩子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时候,其同时获得的成功感,无疑是激发其进一步奋发向上的动力。

正因为如此,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已经成为了几乎所有家长的共识。然而家长们没有想到的是,当物质刺激被引入家庭教育之中的时候,却意味着对孩子竞争意识的极度扼杀。

在《庄子?达生》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记述,其大意是:人们下棋的时候,用瓦罐作赌注,都发挥得淋漓尽致;用带钩作赌注,人们下棋就迟疑和慌乱;用黄金作赌注,人们就会大失水准。

在这个过程中,下棋者的技术没有丝毫改变,而结果却完全不同。其原因就在于,在不同的物质刺激条件下,其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本正常的竞争心态,在物质刺激所带来的压力下出现了失衡,于是迟疑、慌乱等心理波动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