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个灵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有几个灵魂-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都缺少,就需要或者“培植”,比如用行为训练的成功来增加能量'奇'+'书'+'网',或者从心理咨询师那里传递了。就像金庸小说中的“内力”,要么是自己练出来,要么是别人输给他。

别人给他了,别人的会少吗?

也许会少,如邪教信徒把力量给了教主,自己就越发贫乏。邪教中没有真爱,教主像一个吸血鬼,得到却不付出,所以能量不能沟通,总能量也就不可能增加。

也许“既以予人己愈多”,如好的咨询师和他的来访者。因为他们互爱,来访者因为爱而接受了自己心中的心理咨询师形象,于是他更强大了。而心理咨询师,所以看到来访者变强,他自己心中的“来访者副本”也更强,心理咨询师知道这个“来访者”副本本来就是自己心灵的一部分,这部分强大了,总的心灵也自然强大了。他爱这部分,所以接纳,所以更强。爱带来了积极的循环,在循环中能量反复互相激发,越来越大。只要我们“爱人如己”就可以“既以予人己愈多”。

第十二章 人和人是没有界限的——人际的子人格交流分析

第一节 人际交往透视

从人格意象分解的观点上看,一个人实际上是许多子人格组成的团体。因此,当两个人交流的时候,实际上不是两个人在交流,而是两个团体在交流。

在我们多次引用的西碧尔的案例中,子人格之一维基和心理医生有这样的对话。

“对了,威尔伯医生,玛丽想见见你。她想参加 我们的心理分析,我想我们得答应她。”

“我们的心理分析?”威尔伯医生重复一句。“你 们几位姑娘不是一个人吗,怎能说是‘我们’呢?”

维基咯咯地笑了。“你可以叫做集体治疗吧”她 的话模棱两可。

“你刚才已承认你们是姐妹。”

“那就算是家庭治疗吧,谢谢你纠正了我的话,”

维基的反应真快。

在人格意象分解中,任何一个心理治疗实际上都应该是团体治疗或家庭冶疗,是心理咨询与治疗师团体和来访者团体的交流。

同样,在生活中,一个人际交流也往往是不只一个子人格参与。下面是西碧尔的各个子人格回忆她小时候,听到父母在一起的声音时的反应。

佩吉·卢不仅不睡,还竖起耳朵听他们所讲的话。她不喜欢自己的父亲和百碧尔的母亲轻吉轻语地谈论她。他们在餐桌旁经常这样谈论,她以为他们在卧室里也这样。这种窃窃耳语使她感到自己被冷落一旁,不由得怒从中来。甚至被套和床单的瑟瑟声都使她生气。她一听到这种言音便想加以制止。

祖母的葬礼后不久,她就被搬到楼上睡觉,听不到灌进耳朵里的床单悉挲声,无异是一种解脱。

维基有一种明显的感觉,是海蒂·多塞特实际上愿意让她女儿目睹这一切。

马西娅为她母亲的安全而害怕。

玛丽讨厌这种置隐私于不顾的行为。

瓦妮莎为父母的伪善而感到恶心。

还有一个化身,名叫鲁西,是在心理分析进行到原始景象时出现的。她还是一个幼儿,大概三岁半大,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何时进入西碧尔的一生的。但在所有的沉默的目击者之中,最为愤慨的就是她。与西碧尔同龄的鲁西以毫不掩饰的狂怒反击她的父母。

她父母一上床,鲁西就会叫他们:“睡你的觉,妈妈。睡你的觉,爸爸。”鲁西生气的原因是她不愿让她父亲与她母亲亲昵。她觉得他爱她母亲胜于爱己。

不仅西碧尔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交时都是这样的。

让我以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说明。

在一次活动中,参加者有刘小姐和王先生。王先生对刘小姐很有好感,但是刘小姐对王先生并没有任何兴趣。

一开始,王先生对刘小姐表现得比较热情。刘小姐初次参加这个活动,有一个人热情地指导,她也很感激。但是,不久她就觉得王先生热情得过度了。于是稍微表现出了一点矜持。这时,王先生和她开了一个玩笑,这个玩笑稍有一点轻视她的意思。刘小姐勃然大怒。王先生表现出很委屈无辜的样子……

对这个小片段分析,我们可发现两个人都有多个子人格介入。王这一方面,一开始他对刘小姐热情时的子人格是一个叫“王阳”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的性格开朗活泼。而另一个叫“王矮虎”的子人格在背后鼓励“王阳”表现自己。“王矮虎”是一个好色之徒,他相貌猥琐,个子很矮。刘小姐很喜欢“王阳”。等到“王阳”和刘小姐渐渐熟悉了,“王矮虎”就忍不住要和刘小姐交往。但是,“王矮虎”刚一出现,刘小姐就矜持起来了。“王矮虎”倒并不在意,但是他的弟弟“王八子”却很受打击,感到很自卑。他缩回家里抽泣。被父亲“大王”见到了。“大王”很愤怒,就出来和刘小姐作对,开了那个玩笑。但是,看到刘小姐大怒,“大王”也害怕了。“王矮虎”很生“大王”的气,认为他不该得罪刘小姐。“王阳”年纪不过17岁,虽然性格很好,但是没有处理这样的复杂关系的经验,也躲开不说话。“王八子”表现出很委屈无辜的样子,他也的确是无辜的……

在刘小姐这一方面,也同样有几个子人格参加。第一个是“菲菲”,这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很怯生,很崇拜“王阳”,后来“王矮虎”出现,几近亵渎,于是“菲菲”的姐姐“安静”出现,拉“菲菲”一起回家了,后来“大王”轻视“安静”和“菲菲”,“安静”也并没有打算还击,想不理他就完了。但是,“安静”的妹妹“菲菲”的另一个姐姐,20岁的“侠女”大怒出场……

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心理学家编造出来的。在活动的时候,只要参加者做一个想像性的反省,这个过程,甚至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各个子人格之间所说的话,都可以非常明确地展现出来。即使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可以注意到,自己的心里,有不同的声音在争论,对同—件事,这些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第二节分析两个人的交往——子人格扑克

青年心理学工作者左辉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非常清楚地把这样的交往展示出来。

首先我们设计一种“子人格挡案袋”,这是一个纸袋,一面是如下所示的表格

另一面,如果可能的话,画一张这个子人格的“画像”。如果不能画,就只写上子人格名字。

一个人分析了自己的各个子人格后,为每一个子人格做一个纸袋,这样就有一套纸袋。然后,在每个纸袋中放许多张扑克牌大小的硬纸卡片,卡片上写上这个子人格的姓名和编号。

在分析一段社交的情景时,像打扑克牌一样。一个人做出了一个行动,或有一个内心的活动,就分析这个行动或内心活动是哪个子人格,然后,在相应的纸带中取出一张卡片放在桌上。这代表这个子人格“出场”了一次。另一个有什么反应,我们也分析是哪个子人格在活动,然后在另一个子人格的相应的纸袋中取出一张卡片放在桌上。这代表另一个人出场回应的子人格。如此类推,就可以分析出一次人际交往中,双方各自出场的子人格,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交流方式了。

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几个子人格出场,我们就把这几个子人格的卡片摆放在一排。占主导地位或主导行为的子人格卡片放在最上面,其他依次放在下面。 wωw奇Qìsuu書còm网

和扑克牌不同,我们并不规定说,双方轮流出一次牌。一方“出牌”另一方不出也是可以的。

以这样的方式分析一段交往,可以让双方妁心理活动清晰无比。

根据心理咨询和需要,对摆出的卡片,可以做多种分析。比如,无论别人出什么子人格的卡片,某一个人的回应几乎总是某一个特定的子人格。这表明他的社交方式很僵化,社交恐怖症往往僵化于一个胆小而恐惧的子人格,偏执者则往往僵化于一个怀疑和敌意的子人格。

如果我们发现来访者回应时“出牌不当”,也可以建议他“换一张牌”,也就是换一个子人格应对这个情境,往往会带来很好的结果。

人的子人格不是永远不变的,如果子人格有所变化,我们也应该相应的修改纸袋和卡片。

第三节 不分你我——界限的消融

在心理活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感应”。

所谓感应,指的是相似的情绪、思想、行为等会互相激发和加强。悲哀的情绪会勾起其他悲哀,勾起抑郁和厌倦,这是感应。悲哀的情绪还会勾起悲观的思想,悲观的观念,并且勾起悲观的行为,这也是感应。悲观的情绪会勾起身边其他人的悲哀,这是人际间的感应。一种情绪、一种想像、一种思想可以感应,一个情结,一个子人格也可以感应其他的子人格。在一个人心理内部,相似的子人格可以感应而形成“圈子”。

正像前面所说,在人格意象分解的过程中,一个人与其说是一个单独的灵魂,不如说是一个团体,一个由许多子人格构成的团体。两个人的交往就是两个团体的交往。假如两个团体中有类似的子人格,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感应。这和在一个人内部的各个子人格之间的感应没有本质的区别。

感应类似于共鸣这一种物理现象。两把琴上有调谐到同样音高的弦,在我们弹其中一把琴上的弦时,另一把琴的相应的弦也会发出声音,这就是共鸣。子人格之间的感应也是一样。相似程度越大,这种感应就越明显。在日常的语言中,我们干脆就用“共鸣”这个词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应现象。

相互感应使每一方都得到加强,在情绪上也会带来一种相互接近和相互喜欢的倾向。当我们和另一个人谈得非常投机的时候,就是这样的感应使我们相互喜欢。即使是双方在消极的情绪上相互感应,也可以得到一种“同仇敌忾”般的好感。这和精神分析中的“客体投注”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客体投注中的客体满足了我们的需要,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