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历史在民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真历史在民间-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连人民公社也不加入,已经不是什么思想落后不落后的问题了,而是对抗农村社会主义化的严重问题了。
  但他毕竟曾是佃农,村里阶级成分最低的一个人,村干部们仍奈何不了他。
  奈何不了他也不能任由他一个人大行资本主义私有化之道啊!
  村干部们一商议,研究出了一条治他的高招。
  他们当众向他宣布:“你觉得你手里攥着地契,那三亩几分地就永远随你自己想怎么种就怎么种了?但是村里的条条村路可是集体化了。你偏要在私有道路上一条道跑到黑也可以,那你以后就不要走我们集体化的村路!”
  他一听,傻眼了。
  但是他也同时犯了倔劲儿——不是想让我没法儿走到我的土地那儿去种吗?那我离开这个村就是了!
  当天晚上他背井离乡流浪到外地去了。
  像他这么一个农民,流浪到哪儿也不是长久的办法啊!
  但他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受歧视,居然在异地他乡活了好几年,并且积攒下了一笔钱。
  那钱是怎么攒下的呢?
  是与人合伙,在城市里掏大粪,压成粪饼子,一车车卖了得来的钱。当年农村缺化肥,一车粪饼子能卖二三十元。但那实际上也是违法的勾当。因为粪既然值钱,城市里的公厕就不是什么人随便都可以掏的。干那勾当,也是盗的行径,罪名是“盗粪”。盗粪者们都是半夜三更偷偷地盗。
  幸而他几年中一次也没被逮着过。
  背井离乡之人大抵是这样的——一旦积攒下了点儿钱,惦记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就更深切了。
  于是某一年的年根儿,他出现在村里,背着半扇猪,虽然衣着非锦,甚至还可以说有点儿褴褛,但他脸上的表情,却分明呈现着衣锦还乡的那么一种意味儿。
  毕竟,背着半扇猪呢!
  那一年已经是一九六五年,提醒人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一年。那一年队里也就是村里的收成很不好,一半怪天,一半怨人。男女老少都愁眉不展的,不知即将到来的春节究竟该怎么过活,才能多少过出点儿快乐的气氛。
  我们那一个农民弟兄的出现,使村人们感到愤慨。瞧他这个坚决走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的人!他行进在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上的步子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趾高气扬啊!——趾高气扬的什么劲儿呢?
  确切地说,村人的愤慨,主要是由他所背的那半扇猪引起的。
  他们认为他是在公然挑衅,既是对他们,也是对农村集体化道路,对社会主义。
  于是就有人拦住他,谴责他:“你既然非要一个人走私有化的道路,为什么还双脚踩在我们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上?”
  他也恼火了,振振有词道:“你们想干什么?不过就是一条普普通通的农村土路,在解放前也不至于不许谁走!”
  听听,这不明明是在攻击社会主义嘛!
  有的村人想,你背回来半扇猪有什么值得显摆的?没有水看你那猪肉怎么个吃法?
  也不用谁下令,他们就轮流把村里的一口井看守住了——不许他家的人来汲社会主义的井里的水了。
  事实是,他不在村里的几年中,不仅他家那三亩几分地早已归了集体,凡是他家能参加集体劳动的人,也早已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了。而且,和别的社员们的关系处得还都挺不错。
  都是那半扇猪惹的祸,以及他那一种走资本主义私有化道路仿佛走得不屈不挠、走得特来劲儿的模样。
  至于那一口井,他很清楚——它不是社会主义以后才有的。那是一口古井,解放前好几辈子的时候就有了。
  不许他家的人汲水,他怒不可遏了,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蹦着高骂了起来。
  骂些什么呢?无非骂村里的人连点儿乡情都不讲,变得彻底地没了人味而已。
  这一骂就惊动了村干部们。
  村干部们凑在一起统一思想,皆认为太应该好好教育教育这个人了。
  而在当年,对一个人的最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无非便是召开批判会。
  于是,他家里闯入了民兵,将他倒拧着两条胳膊押到小学校去了——全村人集合到那儿对他进行毫不留情的批判。批判会和批斗会,原本界限就不很分明,尤其在当年的农村里更是那样。结果批着批着,渐渐就变成斗了。他被逼着站到一张桌子上去了。斗的非要使被斗的低头认罪不可,被斗的则你们越斗我越不服。结果,斗人的都急眼了,被斗的也急眼了。人们一个没留神,他做出了一件冲动过火之事——他背后的墙上贴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像,他猝一转身,将毛主席像扯下来了,随之便撕,边撕还边说:“叫你们说话不算话!叫你们说话不算话!早知今天这样,我当年才不那么积极!……”
  一阵肃静,鸦雀无声。
  他自然几分钟后就后悔了,然而后悔也晚了。
  众目睽睽,都看到他做下了什么事。
  那在当年是犯死罪的事。
  谁敢把那样的事压下呢?没人敢。
  村干部们连夜向公社汇报了;公社火速向县里汇报了;县里认为案情实属重大,汇报到了省里。
  第二天,从省城开来了警车,将他用亮锃锃的手铐铐走了。
  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六七岁。
  他千里迢迢背回家里的那半扇猪,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肉。
  不消说,他也没能在家里过上那一年的春节。
  专政机关念他出身好,网开一面,从轻发落,判了他个无期。
  他这一个当年土改时期的积极分子,始料不及地成了“反革命”,而且是现行的。
  村人们,包括村干部们,过后细细一想,偏又都忆起了他这个人以前为人处世的许多优点。比如心地善良,比如助人为乐,比如义气、正直什么的……
  他最主要的缺点就是有时候看问题太死心眼,往往一条道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总而言之,太倔。
  村人们都因了他的倔而替他喟叹不已,也都有点儿后悔——明知他的倔脾气,又何必那么较真地批斗他?
  然而他们的后悔,也晚了。
  事情已经发生,已经结束,谁都减轻不了像他那么重的罪了。
  他的家人们明智地宣布和他脱离一切亲情关系。不明智怎么办呢?不明智那就只有等当“现行反革命家属”了。
  我的朋友马云龙被关投监时,他已在狱中被关押了十来年了。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些什么翻天覆地的大事件,他不太知道。
  他已经是快七十岁的一个老农民了。
  然而他一辈子都没能好好种过几年地,尽管他曾是一个种地的好把式。
  解放前,是因为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可种。
  解放后,是因为明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却没有过几年在自己的土地上好好侍弄庄稼的时光。
  快七十岁的他,已在监狱里被关押得有点儿痴呆了。
  他经常独向一隅,喃喃自语地嘟哝同一句话:“老婆要是归自己好,那土地就归农民好。”
  至于那份地契,他不知把它藏于何处了,估计连他自己也忘了。
  一天夜里,他喉间发出一阵古怪的响声之后,双目不瞑地死了。
  也许,他在生命的最后一瞬,仍想说那句他百说不厌的话?
  那话,对于他,似乎成了一句经典的台词。
  想来,他也太是一个悲剧角色了。
  是否够得上是一个经典的悲剧角色呢?
  我没什么依据妄作评论。
  呜呼!
  除了呜呼,关于他,我不复有话要说。
  我替这一个农民的地下之灵感到安慰的是——如今,在中国,土地耕种权又完完全全地属于农民了,而且减免了一切农业方面的税……


三、“贴树皮”是先富人群的捷径吗?
  榆树上有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肉虫,我们北方人叫它“贴树皮”,又叫“洋瘌子”。寸余,黑色,有毛,腹沟两侧尽蜇足。落人衣上,便死死贴住,抖而不掉。落人皮肤上,非揪之拽之不能去。虽去,则皮肤红肿,似被蜂刺,二三日方可消肿止疼。这一点类同水蛭,样子却比水蛭更令人讨厌。而且它还会变色,在榆树上为黑色,在杨树上为白色,在槐树上为绿色。
  有些中国人,真像“贴树皮”。其所“贴”之目标,随时代进展而变化,而转移。研究其“贴”的层次,颇耐人寻思。先是贴“官”。
  “某某局长啊?我认识!”
  “某某司令员啊?他儿子和我哥儿们!”
  “某某领导啊?他女儿的同学的妹妹是我爱人的弟弟的小姨子!”
  七拐八绕,十竿子搭不上的,也总能搭上。搭上了,便“贴”。
  此真“贴”者。
  还有假“贴”者,虽也想“贴”,但毫无机遇,难以接近目标,在人前故意出“贴”者语而已,为表明自己是“贴”着什么的。
  我们在生活中,不是经常能看到一些人,为了巴结上某某首长或某某首长的儿子女儿,极尽阿谀奉承、钻营谄媚、讨好卖乖之能事么?图的什么呢?其中不乏确有所图者。也有些人,并无所图,仅获得某种心理安慰而已。仿佛“贴”上了谁谁,自己也便非等闲之辈,身份抬高了似的。
  继而“贴”港客。港客本也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们同胞。相“贴”何太急?盖因港客在“贴”者们眼中都挺有钱。有钱,现今便仿佛属“高等华人”一类了。其实,他们除了比一般内地人有些许钱,究竟“高”在哪儿呢?就钱而论,香港也绝非金银遍地,香港人也绝非个个都腰缠万贯。“港客”中冒牌的“经理”、伪装的“富翁”、心怀叵测到内地来行诈的骗子,近几年仅披露报端的还少吗?
  然而“贴”者们为了捞到点好处,明知对方是骗子,也还是要不顾一切地“贴”将上去的。骗子身上揩油水,更能显示其“贴”技之高超。
  “贴”港客,比“贴”某某领导某某干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