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输出功率必须超过800兆瓦,而要为今后改进留余地,最好超过1000兆瓦。虽然在民用领域,可控聚变核电站的起始功率都在1000兆瓦以上,但是在军用领域,直到2040年可控聚变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才突破1000兆瓦,“重庆”级也正是在这一年正式定型。因为没有类似的动力系统,所以美国海军直到2044年才启动了与“重庆”级类似的超级航母建造工作。
与动力系统相比,最关键的还是舰体承力结构用的材料。虽然高强度合金问世后,很多工程力学方面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在2030年的时候就有人预测,如果高强度合金能够大批量生产,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建造高度超过2000米的摩天大厦。问题是,高强度合金一直没有能够实现量产,价格贵得出奇。正是如此,虽然“重庆”级是第一种大规模使用高强度合金的大型战舰(高达7500吨,相当于3000辆DZ…31D型主战坦克的用量),但是这些高强度合金没有用来制造装甲板,而是用在承力结构上,即用来支撑重达14万吨的水上结构。因为高强度合金的价格过于昂贵,所以只用来加强承力结构,而不是用来制造整个承力结构。美国在“超级航母”的造舰赛跑中落后共和国好几年,除了前面提到的动力系统功率不够高之外,与高强度合金产能不够也有很大关系。
要知道,在2044年之前,美国至少有3家高端冶金厂投产。
实际上,意义更大的还是“全封闭式舰体结构”。
航母诞生初期,英国海军根据北大西洋上的气候条件,不惜牺牲航母的载机能力,采用了封闭式机库,并且取得重大成功。二战后,几乎所有小型航母都采用了封闭式机库。而美国海军青睐的大型航母与超级航母采用的都是开放式机库(又被称为半封闭式机库),从而使超级航母的舰体结构基本定型。
事实上,2015年后的很多战争都证明,开放式机库绝对是灾难的根源。
问题是,要想回到封闭式机库的老路上来,首先就得解决材料问题。要知道,排水量在10万吨以上的超级航母所面临的结构问题,绝对不是二战中那些排水量在2万吨左右的航母所能比拟的。进入21世纪30年代之后,随着航母的排水量继续提高,最大航行速度由30节提高到45节,再提高到70节,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就使得采用封闭式舰体结构变得十分困难。
当然,封闭式舰体结构还有一个隐患,那就是安全问题。
要知道,航空燃油很容易挥发,如果不能及时排到舰体外,就很容易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海军的“列克星顿”号航母就是由于航空汽油挥发后爆炸而沉没的。虽然现代航空燃料的安全性高了许多,但是总存在安全隐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彻底淘汰化石燃料。
“重庆”级航母的配套舰载机根本就不是J…16与J…17系列,而是传说中的J…X与J…Y。
虽然J…X(重型制空战斗机)与J…Y(轻型多用途战斗机)的研发工作并不顺利,甚至很有可能难产,但是共和国海军并没因此推迟“重庆”级航母的建造工作,而是通过增设强力排风机与自动灭火系统来解决航空燃料易燃易爆产生的安全问题。
不可否认,“重庆”级的设计思路没有错。
根据共和国海军提出的设计指标,“重庆”级航母的抗打击能力与生存能力至少是“上海”级的5倍。排除增大排水量带来的好处之外,采用“全封闭式舰体结构”为提高抗打击能力与生存能力提供了最大的保障。
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均已证明,10万吨级的超级航母在现代反舰弹药面前脆弱不堪。
虽然增大排水量,改善舰体内部结构能够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如果能够采用更多的高强度合金,也能大幅度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但是从效费比上看,最有效的办法还是采用“全封闭式舰体结构”。
当然,这种舰体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共和国海军的秘密。
用共和国海军为了争取到建造经费,对“重庆”级航母进行宣传时的话来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技术含量最高的一级大型战舰。
重要的是,谁也不敢怀疑“重庆”级航母的作战能力。
2043年,“重庆”号在江南造船厂开建的时候,林啸雷亲自出席,操纵吊车铺下了第一根龙骨。4年之后,“重庆”号完成船台建造工作,在江南造船厂下水的时候,已经离任的林啸雷再次主持了下水仪式,亲自将这艘灌注了他毕生心血的超级战舰送入了长江口的万倾波涛之中。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重庆”号将在2052年完成舾装,在2053年初正式交付给共和国海军。只要林啸雷还健在,肯定由他主持服役与交舰仪式。
2047年的时候,就有很多西方新闻媒体宣称,“重庆”号下水,标志着共和国海军正式超过美国海军,成为全球第一海军。
虽然这话有点偏颇,毕竟从规模上讲,2047年的共和国海军还远不如美国海军,而且“重庆”号建成服役时,美国海军的新一级超级航母也差不多快建成了,但是从“重庆”级航母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绝对是共和国海军赶超美国海军的重大标志。随着“重庆”级航母的建造工作全面铺开,共和国海军超越美国海军,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当然,一支真正强大的海军,拥有的不仅仅是足够强大的航母!
第35章 发展方向
以航母为核心,不等于以航母为一切。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唯一在舰队实力方面追上了美国海军,并且在战争中重创过美国海军的海上力量,共和国海军从一开始并不是以航母为核心,而是把潜艇当成了海军的头号力量。21世纪的几场经典潜艇战都与共和国海军有关,而且所有重大战果都是共和国海军潜艇取得的。可以说,潜艇兵在共和国海军中的影响力根深蒂固。林啸雷出任海军司令与总参谋长之后,共和国海军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水下舰队,而且拥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潜艇官兵。
问题是,在林啸雷的“大海军”战略中,潜艇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如果有人认为,“大海军”只是林啸雷一厢情愿,或者说只是海军的事情,与其他军兵种、以及共和国基本战略没有多大关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历史上,所有海上强国的海军建设目的都与国家基本战略息息相关,脱离了国家基本战略的海军建设不会有任何成果,而没有海军建设支持的国家基本战略也炭炭可危。换句话说,第四次印巴战争后,共和国当局没有趁形式一片大好加快海军建设速度,提出打造世界一流舰队的建军目的,直到半岛战争之后,共和国当局才批准了海军的扩军计划(当时林啸雷已经是海军参谋长),拉开了海军扩军序幕。归根结底,不是共和国不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而是在半岛战争之前,一支强大海军能够起到的作用并不明显。
总而言之,“大海军”是共和国基本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正是如此,林啸雷才能按照他的想法来打造共和国海军舰队,并且在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大背景下,连续建造了上百艘大型战舰,将海军舰队规模由224艘(排水量在2500吨以上、航力超过7000海里、具备远洋航行与作战能力的主力战舰)扩大到342艘,海军战舰的总吨位也由125万吨增长到185万吨,使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差距缩小到20%以内,一举打下了“全球海军”的地位。
舰队规模扩大,直接结果就是打击能力增强。
事实上,这也正是“大海军”与国家基本战略的重合部分。
虽然在半岛战争中,共和国海军舰队的表演机会并不多,在海上唱主角的美国海军的表现却不够理想,但是美国海军在紧要关头充当的“顶粱柱”作用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高层领导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随着与日本的战争变得无可避免,半岛战争后,共和国当局就制订了扩大海军规模的计划。虽然这只是一个应急计划,其中一些项目没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能力,比如为了封锁日本本土,建造了很多小型舰艇,而这些舰艇在今后的战争中很难派上用场。事实上,日本战争之后,共和国就处理了很多小型舰艇,即便通过出售与租借等方式收回了部分成本,亏损也非常严重。
但是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在日本战争中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为战胜日本立下了汗马功劳。在随后的印度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远征特遣舰队更是再接再厉,拿下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完成了对印度的战略封锁,阻止了美国的援助行动,为缩短战争时间做出了很大贡献。
从半岛战争到日本战争、再到印度战争,共和国越打越强,对海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半岛战争中,共和国当局对海军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封锁朝鲜半岛,从侧翼威胁日本,而没有要求夺取制海权。而在半岛战争之前,比如东海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作用更加有限,只能破坏日本的制海权。随着共和国的实力越来越强,有能力打造全球海军,舰队在战争中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共和国海军的首要任务就是对地支援。
甚至可以说,除了协助空军的防空作战之外,共和国海军的2支航母战斗群在中东战争中只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按照地面部队的要求,出动舰载战斗机,用射程达数百公里的防区外弹药打击敌人战线后方的重要目标。
也就是说,海军的打击能力已经超过了“制海能力”。
事实上,这也是大国海军的头号作战能力。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共和国与美国的斗争日趋激烈,当两个超级大国间的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时候,两支超级海军的决斗也将不可避免,到时候,舰队的首要任务又将变成夺取制海权。但是在现代海战中,制海能力与打击能力的区分并不明显,所以随着舰队的打击能力提高,制海能力也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