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军已经装备了最新式的电磁炮,远程炮兵的最大射程肯定在八百公里以上,也许超过了一千公里。与之相比,我们的那点战略纵深算得了什么?如果前面的猜测没有错,而且又我来指挥中国陆军的话,我就不会沿着地面交通线进攻,而会充分利用中国陆军的强大战略突击能力,迅速攻占我国战略防区后方的军事重镇与交通枢纽,将西伯利亚战区与远东战区切开,使我军完全丧失主动权,在被动防御中遭受惨败。”
“果真如此的话,中国军队也别想迅速翻过乌拉尔山。”克拉丘夫再次挺身而出,以将军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中国陆军需要急着翻越乌拉尔山吗?”切尔温斯基苦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以实际情况来看,只要亚洲地区沦陷,我们就等于战败了。要知道,能够让我们坚持下去的众多战略资源中,三分之二都在乌拉尔山以东,而且我国的众多军工企业中,也有半数以上集中在乌拉尔山以东。失去这些,就算我们保住了七成人口,也很难反败为胜。要知道,与以往的任何敌人相比,中国是最不缺乏兵员的一个,而我们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六分之一。更加重要的是,中国陆军完全有能力迅速翻越乌拉尔山,准确的说,是从伏尔加河河口三角洲进入我国的欧洲地区,迫使我们集中力量守卫莫斯科,为扫荡与控制我国亚洲地区创造机会。在此情况下,我们连最后一点胜算都没有。”
这下,克拉丘夫也闭上了嘴。
见到说得差不多了,切尔温斯基没有继续咄咄逼人,朝总统看了过去。
“将军,”在契力亚科夫开口前,乔德诺维奇抢先说道,“照你的话。我们这次是必败无疑了。那么我想知道,除了这些定性分析之外,有没有证据,哪怕是不太可靠的情报来证明将军的观点?”
切尔温斯基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顿时黯淡了下来。
不得不承认,乔德诺维奇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不但抓住了要害,还以非常直接的方式让切尔温斯基闭上了嘴。
“鲍里斯(乔德诺维奇的名),如果连大方向都无法确定,具体证据又有什么意义呢?”
“总统阁下,这是决定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头等大事,难道我们能够凭借几个人的个人主观判断,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吗?”面对救场的契力亚科夫,乔德诺维奇一点都不客气。“不可否认,中国军队确实足够强大,甚至算的上是当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我们从来就不畏惧强敌,当年的法国大军与德国军队何尝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呢?同样的,我也认为,只有在确定了大方向的情况下,才能做出正确决策,但是我看到的是,现在所有证据都证明,我们正面临一次绝佳的机会,如果错过这个机会,切尔温斯基将军提到的那些情况就会成为现实。”
契力亚科夫暗自叹了口气,朝切尔温斯基投去了无助的目光。
之前还信心勃勃的陆军司令更是面容憔悴,因为乔德诺维奇提到的事情让他与总统都无法反驳。
第27章 机会
乔德诺维奇提到的“机会”,指的就是共和国与欧洲集体安全组织的《罗马条约》。
很多人都认为,《罗马条约》是一份针对俄罗斯的准军事同盟条约,俄罗斯是直接受害国,有什么机会可谈呢?到底有没有机会,得看从什么角度入手。如果始终认为俄罗斯是直接受害国,而且只能被动应对,那肯定没有机会可言。如果换个角度,从中寻找对俄罗斯有利的条件,再积极应对,不但有机会,还能彻底改变俄罗斯的被动处境,使俄罗斯从受害国变成受益国。
乔德诺维奇看到的,就是对俄罗斯有利的一面。
《罗马条约》浮出水面后,俄罗斯当局立即积极开展活动,在契力亚科夫与美国总统通热线电话的时候,乔德诺维奇也利用率领商贸团去美国洽谈合作的机会,与美国副总统洛布林夫人进行了非正式会晤,并且相互交换了意见。正是这次毫不起眼的会晤,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政坛格局。当乔德诺维奇率领商贸团回到莫斯科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已经正式照会俄罗斯联邦政府,美国不会承认共和国与欧洲集体安全组织签署的任何条约,并且会踏实履行美俄秘密同盟条约所规定的义务。随后,美国国防部长史塔克利用美俄部长级军事交流的机会,在莫斯科向契力亚科夫在内的众多俄罗斯要员当面做出保证,只要战争爆发,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美国都会为俄里斯提供军事援助,并且在俄罗斯发出请求之后,派遣部队参与作战行动。虽然这只是口头保证,双方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协议,但是包括契力亚科夫在内的俄罗斯要员都知道,美国不会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玩弄俄罗斯,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战败不会给美国带来任何好处。
得到美国的保证之后,俄罗斯当局也没有闲着。
在史塔克离开莫斯科之前,俄罗斯当局就借军事交流与常规军控核查的名义,让美国军事访问团参观了包括莫斯科北郊谢尔吉耶夫陆军基地在内的数处大型综合军事基地,为美国的军援、以及在必要时部署作战部队做前期准备。在参观访问中,美俄军官还对军事指挥体系与战术体系做了简单交流,并且商定在年底之前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提升两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虽然这是些小动作,但是意义非同凡响。
对俄罗斯军队来说,这次交流的最大收获就是对自身实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其中既包括优势与长处、也包括缺点与不足。必须承认,在21世纪的50多年间,经历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伊朗战争、半岛战争与中东战争的洗礼之后,美军在对外交往方面有了长足进步,甚至成为了美国对外交流的形象大使。说得更透彻一点,美军学的更圆滑,更擅长使用非军事手段。在与俄军官兵交流的时候,美国军事访问团的资深军官首先指出了俄军的不足,比如缺乏协同作战能力、电子战水平不高、制空能力匮乏、空天战手段有限、没有足以指导全军的战术思想体系等等。仅仅如此的话,美俄军事交流肯定不会收到好结果,甚至有可能流产。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是一个有着久远军事传统的大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视军事建设的国家,俄罗斯军人有着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与自豪感,即便美军的建议没错,也很难被俄军接受。美军的高明之处在于,指出俄罗斯的缺点之后,不但提出俄军的优势,还提出了以长补短的办法。按照美国军事访问团资深军官的说法,俄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强烈的荣誉感与高昂的士气,只要能够充分发挥俄军官兵的积极性;结合有效的战术思想体系,俄军将在战场上无往不胜。
由此可见,美国军事访问团对俄罗斯局势的影响绝对功不可没。
如果仅仅是一些无足轻重的军官提出建议,俄罗斯当局肯定不会蠢蠢欲动。史塔克离开莫斯科之后,美国当局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兑现国防部长在莫斯科做出的承诺,在10月6日就将俄罗斯急需的一批技术文件送到俄罗斯大使馆,并且安排专机让俄罗斯驻美大使带着这批文件返回莫斯科。虽然按照双方商定的协议,等到俄罗斯的军工企业翻泽与整理好这些技术文件之后,美国当局才会安排技术专家赴俄,帮助俄罗斯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肯定要拖到年底,但是美国能够如此积极的提供关键技术文件,已经使俄罗斯喜出望外,以俄罗斯的军事工业基础,即便没有美国专家指导,也能在短期内消化美国的先进技术。
当然,俄罗斯需要的不仅仅是军事技术,也不仅仅是技术。
虽然俄罗斯是全球头号资源大国,拥有的资源能让共和国与美国都羡慕不已,但是在电力革命浪潮中,俄罗斯迅速由机械时代的工业大国沦落为二流工业国家,即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以生产、出口初级工业产品为主。拿至关重要的常温超导材料来说,直到30年代中期,俄罗斯才掌握了基本生产技术,勉强搭上了电力革命第一波浪潮的末班车,在《伦敦条约》签署之前成为了4个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即便如此,到30年代末,俄罗斯仍然没有成熟的应用技术,直到40年代初,才在获得了美国的技术援助之后,掌握了复合蓄电池的基本生产工艺,并且开始兴建第一批可控聚变核电站。虽然凭借后发优势,俄罗斯在复合蓄电池、超导电动机与可控聚变核电站等领域的切入点比较高,比如俄罗斯企业就没有生产2级复合蓄电池,而是从6级复合蓄电池入手。但是谁都知道,后发优势的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永远只能在领跑者的身后跟跑,超越领跑者的机会几乎为零。
要知道,美国也不是常温超导领域的领跑者,俄罗斯差了美国一大截,与真正领跑者的差距就更加巨大了。比如在共和国已经将12级复合蓄电池投放到高端民用市场的时候,俄罗斯仍然在努力使8级复合蓄电池实现量产。
仅从工业生产力的角度来讲,俄罗斯缺乏的就是将资源转换成产品的能力。
如果在和平时期,俄罗斯最需要的肯定是技术,因为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用最低的代价提高经济水平。问题是,消化与吸收技术、并且将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肯定需要足够的时间,而且往往需要数年到十数年。毫无疑问,在战争步步逼近的情况下,俄罗斯没有这么充裕的时间,对手也不会给俄罗斯这么多时间。正是如此,2056年的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之后,俄罗斯就向美国提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要求,即俄罗斯当局向美国企业开放国内市场,美国当局则保证为高科技放行。说直接一点,就是让美国企业直接到俄罗斯投资开办高端工厂。虽然美国当局很快就做出了回应,并且积极鼓励美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但是受美国政治体制限制,即美国联邦政府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政权,在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