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策- 第6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战争”是第一场由共和国主动策划,积极实施的地区战争。

从战略策划阶段开始,以王元庆为首的共和国领导阶层就明确了战争的最终目的,也明确了达到目的的各阶段作战行动,花数年时间做好了准备工作,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胜利。开战后10多天,共和国就能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击败实力并不弱小,甚至比以前任何一个对手都要强大的日本,与共和国主动应战、提前准备、积极动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说在此之前的所有战争都在证明共和国的“战略防卫能力”,那么“日本战争”证明的就是共和国的“战略进攻能力”。

“防卫”与“进攻”的区别,正好体现了共和国国家战略的根本转变。

虽然在“防卫”与“防卫反击”中,共和国抓住所有机会扩大势力范围,建立起以自身为核心的战略防卫圈,极大限度的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但是只有积极主动的“进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共和国的处境,为中华民族争取到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奠定基础。

共和国的战略转变,与美国的战略转变正好完全相反。

在此之前,一直是美国在给共和国制造麻烦,第四次印巴战争、中日东海战争、东南亚战争、半岛战争,都有美国“作祟”的因素,甚至可以说,美国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几场战争的基本面貌。”日本战争”则是共和国主动给美国制造“麻烦”,迫使美国参与了一场注定会失败的战争,让美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美国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

从“日本战争”之后的国际局势就能看出,美国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了共和国的战争支出。除了让共和国获得超级大国的地位之外,美国还失去了太平洋与印度洋上的霸权,眼睁睁的看着共和国把“触手”伸向之前由美国独霸的区域,被迫以最不情愿的方式应对共和国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受日本战后重建拖累,美国不得不转入全面战略防御阶段,在众多足以决定未来的重大问题上做出妥协与让步。别的不说,“日本战争”之后,法德意三国趁美国“衰落”,全面排挤投靠美国的英国,加快了欧盟政治一体化进程,为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欧洲奠定了基础。不到3年,不但法德意三国先后宣布退出“北约集团”,组建“欧洲共同安全联盟”、成立“欧洲联军”,包括荷兰、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在内的10多个欧盟成员国也先后宣布退出“北约集团”,加入由法德意成立的“欧洲共同安全联盟”、派兵参加“欧洲联军”,最终将“欧洲共同安全联盟”与“欧洲联军”变成了由欧盟直接管辖的政治与军事组织,为欧盟完全实现军事与政治一体化,组建“欧洲国”打下了基础。

虽然这些都是看不见的“损失”,但是从长远意义上讲,美国必须为之“买单”。用句俗话来说,出来混,迟早得还。

共和国与美国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日本战争”的性质。

从世界格局发生的重大变化来看,“日本战争”绝对不是一场地区战争,而是一场“全球战争”。虽然参与的国家只有两个,但是让所有国家都受到了影响。

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看,“日本战争”最大的意义无非是拉开了“大国时代”的帷幕。

“大国时代”最显著的标志就是“地区化”。

共和国提出“技术换产品框架协议”后,美国与欧盟先后提出了类似的国际协议,力争在新一轮大国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保住传统势力范围。只是相对而言,共和国的“技术换产品框架协议”更有影响力。

有条件全面停火之前,共和国就与巴基斯坦、朝鲜、阿根廷、伊朗、叙利亚、越南等6个国家签署了“技术换产品双边协议”,在随后3年间,共和国主动扩大“协议”适用范围之后,泰国、缅甸、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伊拉克、约旦、也门、苏丹、坦桑尼亚、尼日利亚、肯尼亚、利比亚、智利、玻利维亚、委内瑞拉等20多个“无核国”先后与共和国基署了“技术换产品双边协议”。

2031年初,在征得巴基斯坦、朝鲜、伊朗、叙利亚、阿根廷等国的同意之后,共和国开始将“双边协议”转变为“多边协议”,并且在“多边协议”的基础上组建以共和国为核心的政治军事同盟组织。

共和国在积极扩大联盟范围,美国却遭遇了“同盟危机”。

虽然美国也在努力建立新的军事政治同盟组织,首先拉拢了加拿大、墨西哥、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加勒比海及中美洲国家,但是在欧盟成员国的冲击下,由美国主导的“北约集团”已经名存实亡。

欧盟本身就是国家间联盟,政治军事一体化从根本上巩固了欧盟的联盟关系。

除此之外,俄罗斯也在“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基础上扩大势力范围,将之前脱离“独联体”的乌克兰与格鲁吉亚拉了回来,随后又拉拢波罗的海三国与中亚五国,积极打造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政治军事同盟组织。

由大国为核心的“地区化”已经不可避免。

虽然俄罗斯与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拥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但是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对抗,也就是所谓的“中美冷战”无疑是最有代表牲的特征。

历史的发展永远无法改变。

数年前,还备受置疑的“中美冷战”终于从论点变成事实。

“地区化”无法使世界更加稳定,也不可能成为维护和平的有利因素,只能使世界更加动荡,使国家间冲突愈发频繁。

世界权力中心的转移,势必有一个“痛苦”过程。

英国取代西班牙,世界为之动荡上百年;美国取代英国,爆发了两场世界大战,共和国取代美国,肯定不会例外!

第152章 国家的权力

虽然战争结束的方式与最初计划的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大半年下来,王元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实现有条件全面停火,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军人可以脱下戎装、放下武器,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意味着14亿共和国公民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结束战争的方式有异,对共和国的影响却没有多大变化。

前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堂的路上,王元庆放下烦心事,靠在座位上小憩了一阵。

在“五加九会议”上做出逐步实现有条件全面停火的承诺之后,王元庆就不再过问军事上的事情,也没有必要过问。日本彻底战败,不管怎么打,都是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减小战争造成的损失。军事打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证明共和国的“存在”,为了使战争以对共和国有利的方式结束。

外交上的事务也不需要王元庆过分操心。

阎尚隆出任外交部长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怀疑这位“资深外交官”的能力,认为阎尚隆过于年轻、缺乏经验,不可能成为黄国巍那样的外交家。事实证明,阎尚隆不但是“资深外交官”,还是能力出众的外交家。战争期间,阎尚隆在巴黎参与主持了多项谈判,不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最大限度的维护了共和国的利益。

有这样的外长,王元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真正需要王元庆操心的,还是国内的事情。

与顾卫民谈过之后,“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2028年1月中旬,顾卫民拿出具体改革方案,经王元庆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之后,于2月初(春节之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

审议过程持续十数日,成为本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

问题也很明显,并不是所有代表都支持在基层代表大会中推行普选。

出人意料的,审议工作由顾卫民全权主持,王元庆以代表身份参加审议,从始至终没有用元首身份向持反对意见的代表施加压力。更重要的是,整个审议过程保证了代表发表意见的权力,所有愿意发表意见的代表都获得了至少15分钟的发言时间。正是如此,审议工作才持续了数日,导致本次代表大会的持续时间从原先计划的1周延长到2周,最后延长到3周,创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最长持续时间纪录。

共和国国内也因此闹翻了天。

大部分民众持支持态度,认为普选有助于推动共和国的民主建设。小部分民众持反对态度,认为没有监督的普选只能导致权力向继续既得利益阶层倾斜。不管是反对的还是支持的,心里都有个问号,那就是普选能否真正得到落实。

国际上,关于共和国在基本政治制度上实施普选的话题也成了热点话题。

真理越辩越明,正确的东西不怕考验。

在此期间,王元庆以“中央代表组”组长的身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基层代表普选工作详细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强普选监督、推动民主建设、维护民众权利等多个深受关注的话题与详细实施方案。

元首积极表态,各地方代表组也纷纷表明态度,提出各项建议。

可以说,此时压力最大的不是王元庆,而是顾卫民。

审议讨论期间,顾卫民以全体钱表大会委员长的身份先后接见了全国各地方代表组的主要成员,向代表解释基层普选的重要意义。说白了,就是进行游说,为“基层代表普选制度”获得通过争取支持。

经过2周的讨论,《基层普选法》进行投票表决。

与以往动辄就是百分之九十几的支持率不同,此次表决的支持率不到70%,而且赞成与反对阵营泾渭分明。大部分普通民众代表与所有军队代表都投了赞成票,几乎所有公务员代表与国营企业代表都投了反对票。情况一目了然,普通民众代表知道新法对全国绝大部分民众都有好处,军队则借此机会表明完全支持元首的改革行动,公务员代表与国营企业代表则深知新法将对以官员、国营企业经营者的利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