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登知道此路大概走不通,但此时只好把死马当活马医,就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提取大量美元的要求,打算用这笔美元购进英镑,以稳定英镑的价格。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也是世界四大金融机构之一,规定在其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暂时失调问题时,可以用卖给外汇的方式对成员国提供3~5年的短期贷款,向其提供技术援助,磋商解决国际金融货币问题,帮助成员国走出困境。
艾登和麦克米伦满以为根据这一规定,可以找到一条摆脱因发动侵略埃及的战争而造成的困境之路,但却被美国一口拒绝,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一下子惊呆了。
原来,艾森豪威尔指示美国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坚决拒绝英国人的要求,因而汉弗莱告诉专程来华盛顿求助的英国首相的使者麦克米伦:只有在英国答应立即在埃及停火时,才会给予财政援助。麦克米伦受到英国的最大盟国如此对待,悻悻拂袖而去。
美国见英、法仍不按其意旨办事,就又设法卡英法的石油供应。苏伊士运河事件前,欧洲所需石油的 73%来自中东(其中一半通过苏伊士运河);中东战争爆发后,欧洲国家只能从中东获得所需石油的7%。由于石油短缺,英法只得实施石油配给制度,而且冬天即将到来,英法人民更加惊恐不安,反战运动风起云涌;加之美国成百万地挤兑英镑,迫使英国的黄金储备在一周之内锐减一亿英镑,直搞得英国元气大伤,政府内部矛盾迭起,人民反战示威一浪高过一浪。艾登见其首相宝座岌岌可危,联合国又通过了亚非集团要求英国武装部队立即撤退的提案,英国“最可靠的盟国”——美国也投了赞成票,艾登万般无奈,才用电话通知法国总理摩勒,英国只得同意停战。
摩勒如五雷轰顶,涕泪横流,哀求艾登让英军再坚持数小时,以便使法军占领苏伊士城,取得有利地位再从长计议停战问题。
英国首相艾登此时的殖民主义者威风早已消失殆尽,唉声叹气讲出自身难保的危险处境:“实在是万般元奈,我现在已进退维谷,在美国和苏联的压力之下,我已众叛亲离,无法再支撑下去了……”
法国总理摩勒见事已如此,只得同意宣布停战,英法侵略军狼狈撤出埃及,艾登和摩勒也因发动这场“既无必要又不切实的战争”被轰下台去,成了遭人唾骂的千古罪人。
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出现了二次大战后外交史上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中美苏三大国站在一边反对英法侵略埃及,可谓冷战中的奇特现象,这才使纳赛尔在惨遭失败之后戏剧般取得最后胜利,成为埃及的民族英雄;也才使英法联军由节节取胜转变为丢脸的大失败。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实在令人惊叹!
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得利甚多。由于苏联在关键时刻以强硬态度出面干涉,加上其后对中东采取的积极态度,被埃及和阿拉伯国家视为朋友,称赞“俄国人拯救了我们”,遂使苏联以更强硬态度与美国在中东进行更激烈的争斗。
对此,毛泽东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作为“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的例子做过如下说明:
“第五件,苏伊士运河事件。(英法)两个帝国主义进攻,打了几天,苏联人讲了几句话,就缩回去了。当然还有第二个因素,就是全世界在讲话,反对英法侵略。”
对美国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的态度,许多人觉得莫名其妙,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美国,怎么去反对其盟国英国、法国呢?为解开此谜, 1957年3月5 日,周总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二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做了《关于访问亚洲和欧洲十一国的报告》,周恩来深刻地分析其中的奥秘说:
“中近东紧张局势的发展过程,充分地表现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尖锐化,特别是美国同英法的矛盾的尖锐化……在同英法争夺中近东的殖民利益的斗争中,美国对英法进行了坚决的反击。在联合国中,美国支持了亚非集团要求英法停止对埃及的武装侵略和撤退侵略军队的提案,但是,难道美国真正有爱于埃及人民,主张维护埃及的主权和独立吗?不是的……美国的目的只是为了排挤英法对以色列的控制,并且利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冲突,继续维持中近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以便在联合国的名义下侵犯埃及的主权和扩大它自己在中近东地区的殖民势力。”
毛泽东在1958年10月2日接见苏联和东欧国家及蒙古军事代表团时,风趣地解开谜底说:
“(美国)这个偷东西的贼从来没有被人逮住过, 1956年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我们逮住了英国、法国。那时美国装好人,它装成爱好和平的。”
毛泽东、周恩来的分析丝丝入扣,令人信服,这正是:
收回运河举世惊,纳氏赛尔称英雄。
时事变化真绝伦,三国相争妙无穷。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第十六回
乘虚而入 美国填补莫空侵略中东
借题发挥 中苏设置绞索反击干涉
话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见苏联、中国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坚决反对英法和以色列侵略埃及,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气得火冒三丈,急谋对策。
艾森豪威尔与国务卿杜勒斯等智囊人物关门密商,重新审察美国的内外政策,一致认为朝鲜战争使美国遭受沉重打击,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不断下降,而中国、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日益发展,欧洲经济迅速恢复,都对美国提出严重挑战。
为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艾森豪威尔上台后和杜勒斯提出实行美之名曰“新面貌”的外交战略,改变了一家独干的作法,而加强与外国政府的全面合作:
在欧洲,美国加强与西欧盟国的合作,号召建立强大的西欧,加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力量,联合英、法等国对付苏联。在亚洲,先和日本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同蒋介石集团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还同英、法、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签订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又在南越扶植傀儡政权,插手老挝、柬埔寨内政,企图控制印度支那国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行拼凑军事集团的政策。
在军事上,认为杜鲁门的“遏制”政策使美国力量过于分散,负担过重,改而推行“大规模报复政策”,以核武器为威慑工具,把核武器作为主要打击力量,对别国进行核讹诈。
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认为二次大战后中东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者在苏伊士运河事件中遭到惨败,力量大为削弱,再也无法维持在中东的殖民统治而不得不撤出埃及等地区,从而出现了所谓的“政治真空地带”,苏联正在设法填补这个“真空地带”,中国在中东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为抵制苏联和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实现美国称霸中东和世界的目标,以战胜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 1957年元旦,艾森豪威尔在白宫会见新选出的美国参众两院的美国民主党、共和党两党领袖,要求他们支持他作为美国总统提出的美国对中东政策的一篇新宣言,他郑重其事他说:
“我们是决心要维持西方在中东地区的权利的。在中东出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进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
经杜勒斯一番紧张的密谋策划,艾森豪威尔总统于1957年1月5日向国会提出一项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咨文的主要内容为美国国会授权美国总统在中东地区实行“军事援助与合作计划”,可以“对付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中东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艾森豪威尔为利用这一计划控制中东,特意强调说:
“美国可以答应向其提出要求的任何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尽可能提供军事援助;可以使用武装部队,反对国际共产主义控制的任何国家发动的武装侵略,以巩固和保障求援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
咨文还特别提出在两年内额外拨款4亿美元,用于收买中东国家。
这就是臭名昭著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又因系杜勒斯积极帮助抛出和推行,故亦称为“杜勒斯——艾森豪威尔主义”,亦称“填补力量真空主义”,它最先应用在中东,后来被杜勒斯推广到全世界。
艾森豪威尔满以为他为美国想出了称霸中东和世界的计划,在国会一定会受到热烈欢迎,因而1月5日兴致勃勃地去国会山做特别咨文演说,但这个咨文却受到美国议员们的冷遇。
艾森豪威尔好生懊恼,忙让国务卿杜勒斯去说服美国议员。1957年1月7日,杜勒斯到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作证,他对美国议员说:
“如果没有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中东就将丢失给共产党人。如果失去中东,那将是苏联共产党人所能获得的最大胜利,因为如果苏联得以进入中东地区,他们事实上就可以不必通过战争而取得西欧!”
然而,美国政界对艾森豪威尔主义仍疑虑重重,美国前总统杜鲁门认为,“艾森豪威尔主义无法与强大的苏联和中国抗衡,而且这个政策提出得太晚了。”
艾森豪威尔的竟选对手艾德莱史蒂文森认为,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推行者杜勒斯既没有赫鲁晓夫的幽默,更缺乏周恩来的智慧。他说:“应该填补的第一个真空,不是中东而是美国国务院!”
艾森豪威尔讽刺杜鲁门、史蒂文森是长中国和苏联的威风而灭美国的志气,他针锋相对地吹捧他的国务卿说:
“约翰福斯特杜勒斯是一个杰出的具有献身精神的人,他总是善于在困难的条件下,做出非常了不起的工作成绩。”
杜勒斯被艾森豪威尔吹得心花怒放,兴冲冲来到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的联席会议作证,没想到颇有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