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耽误那面的报到时间,你就看着办吧?!反正事情我就全拜托你老人家了。”
他不好意思地说:“世雄啊!你就放心地走好了,明天我一定会想办法去办成,办成之后我就交给你家属好吗?”我态度和蔼地说:“那就谢谢常爷你了。”
当晚,我躺在床上几乎彻夜未眠,揪心的难受。心想,我走后他能不能实心实意地去办户口呢?我是有点“打柴的下山担心(薪)”啊?如果他真的放下不管,我拿他也没办法,这对我来说就是石沉大海把我害惨罢了。到那时我该怎么办呢?再去找别人为我办吧,那会又怎么样呢?那只能是更加地吃力又费劲,多花多少钱不说,还未毕就能办成?现在去榆中县报到的时间仅仅只有一天,我心里急的火烧眉毛尖。此时也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可施,看来,现在退路是没有了,自古华山一条道,只能是依靠他了,唉!那就听天由命吧?
2月27日清晨我起床很早,抬头看天气阴沉沉,一如我此时此刻的心情一样。过了一会儿一抹朝晖从东方地平线冉冉升起,渐渐浸红天幕,大地披上了新的一天的太阳。
在请常明吃早餐时,我为办户口的事心情非常的不好,所以也没一点儿胃口,停杯投箸不想吃东西,为了常明也就只简单的应付了一下。11点我匆匆达乘总场机关去山丹县办事的便车,告别战斗了16个春秋的大马营草原,告别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下午两点零四分在山丹火车站乘502次列车,离开山丹县向榆中县进发。
至此坐在火车上不由得就回味起马场风风雨雨的16年,对这16年感慨万千,唏嘘不已。闭上眼睛那一切的一切都浮现在眼前:从茫茫一马平川大草原的马队到巍巍祁连山下的牛队;从夜以继日甩马鞭与马同伴到子弟中学执教鞭;从风吹日晒雨淋的基层连队到一张报纸、一杯茶、一支烟的机关办公室。山丹军马二场的处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为马场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不息,挥洒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其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不必要我自夸,也已被列入马场史册。
在这16年中有苦也有甜,要说这种苦和我童年时的那种苦比较完全是不一样的。这种苦其实是一种难得的经历,它是一笔千金不换的财富,经过了一道沟,跨过了一道坎,使我的人生便多了一些积累,这就是苦和甜。
在这16年中虽然千辛万苦,但很光荣,有成就感,辛苦的非常愉快,辛苦的非常很值。辛苦赢得了春风得意,辛苦赢得了在军马场上下有头有面,颇受人尊重,处处就像水落石出般地被出现在大众面前。
这16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的金色岁月,是我人生中最辉煌,而且是最有成就感的16年。
这16年,我日常生活的华彩乐章,多半显现在酒肉桌上。喝掉的白酒上吨,吃掉的牛羊成群。
这16年,我是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确切地来说,这16年中有14年我是显现在政治说教的舞台上。做政工工作说了的话,那可以说能装满整个世界。
于是,此刻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将我感慨万千的心声化为诗句。
别了·军马场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七日
青春马场十六年,生死常伴亦惊魂。
春夏秋冬大草原,酸甜苦辣尝个遍。
心底无私干事业,自学成才晋升官。
五行八业谋发展,执政为民做贡献。
何故别了军马场,儿女情长回故乡。
归心缭绕疑无路,感谢恩师救迷航。
改革开放家乡变,建设榆中添砖瓦。
手中武器一支笔,为榆经济划谋策。
第十章 榆中岁月 一 回归故乡(一)
归心似箭
客居马场十六秋,归心似箭故乡里。
千方百计离马场,梦想如愿居家乡。
1986年2月28日晚
(一)
可以敢肯定地这样说,不管你是任何人,你个人的人生转折,不仅仅会让自己本身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化,同时也一定会给自己的全部家庭成员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大变化。当然,这种变化是有好有坏之区别,就是说有可能带来你也想也不敢的幸福,也有可能带来你怎么都会后悔一生无法挽回的灾难。
回顾我这一生的经历,大的转折有七次:第一次是从父母双全在两三年之间被沦为孤儿;第二次是从学生到农民;第三次是从农民到军人;第四次是从牧工到领导干部;第五次是从基层到机关;第六次是从军牧场到城市机关;第七次是从在岗到退休在家。这七次大的转折中除前两次之外,那以后的五次转折都是“上楼梯步步高”,“吃甘蔗节节甜”,一次比一次好。
二月春风如剪刀,剪除了寒冷,剪来了三月春暖花开的季节。1986年2月27日这一天,我怀里揣着去故乡兰州市榆中县人事局报到的一切手续,离开了我在这里一望无际,还是处在冰天雪地的,我工作生活了近16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的大草原。于28日下午2时到达榆中县县城。这一天,是我最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这是我在外地工作了长达21个年头,回归故乡长久定居的一天。此时此刻的那种心情,真的就好像儿子回到了娘的怀抱。
这个时节的榆中县地区,时令上的春天是到了,却在内容上的春天还未到,乍暖还寒,田野里还没有看到更多的绿色,好多的野草草芽刚刚探出头来,到处还有残冬的景色。可是,现在把这里天气要和我工作过的,还是处在一片冰天雪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大草原景况来比较的话,那我的故乡兰州市榆中县可算得上是“冷藏室”,而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那可就是“冷冻室”了。
坐火车又换乘汽车行程一夜一天的我虽然疲惫不堪,可是不能休息呀,一下汽车就急急忙忙先在街上一家牛肉面馆狼吞虎咽吃了一大碗牛肉面,正好是下午二点机关上班。风风火火赶到县人事局,运气算好顺利办完了第一道报到的手续。于是就拿着县人事局给我的《干部调动通知》、《工资关系介绍信》(我的工资由军马场军企干13级96元一下子套改为86元,整整少了10元等于降了一级),急匆匆来到县委组织部,也很顺利的办妥了组织关系。随后携带这些多的《干部调动通知》、《工资关系介绍信》、《组织关系介绍信》等手续,立即小跑去榆中县工业交通党委最后的报到。
然而,虽然说我赶的快跑的忙,各部门手续办的很顺利而且也很快,但是此时已经是下午6点过15分,当我跑到工交党委王书记办公室门前,却看到的是一把“铁将军”在站岗,他已下班了。无奈之下,我晚上就登记住在“榆中县饭店”,这一夜可以说几乎是打了一晚上的思想战争。
3月1日晨曦微露,东方泛白,早早起来去街上吃了一大碗大肉炒面片,算是换了个口味,准确的说其实是改善了一下生活。然后披着熹微的晨光步履匆匆来到工交党委住地,这时王书记在办公室。当他一看见我来了,满面春风马上站了起来,迎过来与我来了个热烈得有些夸张的握手问好。然后他笑容可掬地高声说:“欢迎你!欢迎你!”
我首先给王书记递了一支烟,然后一边递手续、一边又汇报整个情况。他对我按时报到表示非常的满意。他还笑容满面亲切的对我说:“你按时来报到这很好,说明了你守纪律讲信誉。不过现在我们的人员还没全部到齐,等全部人员到齐之后我们就开会进行工作分工。要不这样吧,目前这几天你就先看看文件,熟悉熟悉方方面面的情况?”我连声说:“好好好”。
说实话虽然我是榆中县人,遗憾的是对自己的故乡却了解甚少。这是因为我参军以前是一个农村的孩子所以很少出远门,以至于到后来又一直远离故乡之外。
一会儿王书记给我抱来了党政各部门厚厚的一摞摞文件。此时此刻我想了解榆中县情况的心情很迫切,好似饥饿的“胃口”,恨不得把榆中县的历史、地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的一切的一切全都想在一日之内吞下肚里。所以然我如饥似渴一边在认真阅读,一边把我认为是重要的东西全摘录下来以备后用。在我眼里这些文件中的好多东西都是新鲜的、有用的、同时也是亲切的。
从3月1日一直到3月8日,在这8天的时间里“封了嘴的八哥儿一声不吭”的我,几乎昼夜不停地在办公室,在家中或去新华书店看文件、看资料。就这样,才使得我的脑子里对榆中县的方方面面有了点林林总总的基本轮廓。(二)
据我看到的史料文献中所记载,榆中县建置的历史沿革。始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属陇西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置金城郡,邻县十三,榆中即其一。西汉新莽时分榆中地另置勇士县、先属天水郡辖、后属汉阳郡,至三国(魏)时废,其地并入榆中县。东晋十六国之一的西秦国(公元385年——431年)建都宛川。北魏改金城县为子城县,榆中县并入子城县,唐改为五泉县,公元763年沦陷于吐蕃。公元960年被西夏占领。宋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收复后设龛谷寨。金时,升寨为县,元为金州。明洪二年(公元1369年)降金州为金县,经清朝至民国沿用金县,因与奉天省(今辽宁省)金县同名,中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8月改为金城县,10月份恢复榆中县至今(公元1986年)。
榆中县古地区名。“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因地处榆塞之中,故名榆中。
榆中位置地势。位于祖国陆域地理几何中心甘肃省中部。略似长方形,南北长92公里,东西宽54公里。总面积3301。64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向西北倾斜,南北两山之间为中部川区地带。海拔最高3670米,最低1432米。
1987年的榆中行政区划和人口。乡镇28个,261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12个民族。榆中经济和文化生活。粮食总产量10万公斤,总产值8,371万元。工业总产值4,642万元,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