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舞足蹈起来。哇!太好了,太好了。今天终于盼来了我最最牵挂、最最担心的《户口迁移证》,这真像是盼到了冬天的阳光,雪天的薪火。
常明他在信件中这样写到:“《户口迁移证》已办好并寄给你,收到之后来回信。至于《粮食关系》要到山丹县城粮食局去办理,所以你再耐心地等一段时间,办好之后我会马上寄给你的。”这时我那疲惫兴奋的感觉,就像在沙漠中找到了绿洲。
过了大约十来天,也就是9月中旬的一天,常明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他亲自带着《粮食关系》来到了我的家门前。哈哈!没想到来的这么的快,这又让我喜出望外,激动万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百花开”。我急忙上前迎接问候请到家:“常爷你来了,你辛苦了,欢迎欢迎。”这喜事顿时把我连日来倒胃口的一切事情所带来的不快感,一下子驱赶得无影无踪。此时方才体悟到,孔夫子闻韶而三月不知肉味的妙境了。
当在拿到《粮食关系》本的那一时刻,妻子对我说“看把你高兴的,脸上从头到尾都是灿烂的笑容。”的确当时我发自内心的那份激动心情难以言表,一家人此时都高兴地像“和尚的木鱼合不拢嘴”。于是全家人以极其热情,倍感亲切地态度,用家中最好的酒烟和最好的茶饭菜来款待恩人常明。
我以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语言向他在表示感谢,我说:“我代表我们全家人从内心深处感谢你,真心实意祝愿你这样的好人一生平安,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永远幸福。”真的当时我对他亲切的样子像“八代世交的嫂子问小叔子”。
常明他坐在那里细心听着我对他感谢的赞语,接受着我对他的热忱款待,此时他是在享受着成人之美后的快感。他此时的脸上一直布满着特别愉快开心地笑容。
自责呀!实践佐证了自己的怀疑是对常明同志能力的亵渎,这时候我心里有些不太好意思,甚至有些内疚感。于是马上请来我的几位好战友专门陪常明喝酒,因为酒这是他最喜好的,今天要让常明敞开肚皮好好喝个够。他虽然喝了那么多酒,但他却安然无恙没有醉倒,而且愈喝情绪愈高涨,表情愈兴奋。
我在心里想,毋庸置疑这对他自己来说,也好像是胜利完成了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凯旋归来一样,或者说好像从战场上载誉而归一样也是件大喜事,所以说这才那样地喜悦,开心,那样地满面春意精神抖擞。
第二天他临走时,我给他100元现金以表谢意。他很满意地高高兴兴的接受了我的心意,于是非常愉快的远离我家而去。我一直看着他那渐行渐远的背影,此时在我心里想,的的确确特别的感激这位萍水相逢的常明先生。
第十章 三 产生逆反心理(五)
在那滚滚流动的人群中认识了他,虽然是纯属偶然,但这毕竟是我人生中又一次最大的幸运。他为我解决了关系到我全家人前途的第二件大难题。他可以说是我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又一位大恩人,他的名子会让我终生记着永不忘。此时在我心底里莫莫地以最真挚的心,在祝福他好人一生平安!
平心而论,设身处地的可以想象得到,他在为我办粮户关系这件事情上,肯定也不是他开始对我所说的那么的轻松容易。虽然他有“啄木鸟治树嘴上功夫”,但是,我想他一定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犯了很大的难心才办成了这件事。
其实呀,人生充满了交易,你付出了就想着有收获,那么你收获了就必定得有付出。所以说我收获了,我付给常明先生的一切钱财都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应该的,他拿的也是理所当然。
拿到《粮食关系》之后,这才算我调动到榆中县来的一切手续办完整了,才算大功告成。就是说我有了工作单位,子女上学问题也安排好了。现在家属粮户关系又全办妥了,那么真可谓是“喜鹊飞进洞房里,喜上加喜”,一切万事大吉。这也才算是我们全家真正的安家落户在我的家乡榆中县县城。
这次办户口和粮食关系,虽然花费了1200余元,我觉得花的并不算多,而且非常的值。因为在那个年代城镇户口与一个人的前途息息相关,至关重要。持农村户口的人如果农转非了,吃上了商品粮,洗净泥巴腿杆上岸,这是农民的愿望。
“农转非”成为农民“鲤鱼跳龙门”的代名词。那是一个人身份的一种脱胎换骨般地转变,那就算是真正实现了梦寐以求去到城市里生活的梦想。而且可以说是一件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
哪个年代里由于持有户口的不一样,所以使城市和农村之间构筑起了一道高墙。一个人身份的高低贵贱,最大区别就在于你持有什么样的户口证件。在哪个年代里城镇户口是香饽饽,不论是在名声上还是在实质上。
其实在际上的确城里人和农村人相比,城里人就是“鹤立鸡群高人一等”。要说办农转非户口的事,那虽然不是说有去上天摘星星那样的难不可能,但的确也非常非常之难办。
事物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当到了后来,也就是时间进入到了公元21世纪时,国家对《粮户关系》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政策性调整,降低了户籍准入门槛,就是说《粮户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太值钱了。尤其是从2001年5月2日起,伴随人们生活了几十年的《粮油关系》退出了历史舞台。
全国范围内迁移或者农转非的居民将不用再办理《市镇居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这标志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再到了2004年入户兰州市,开始实施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只需两个条件:一是有合法固定的住所,二是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记得我凭《甘肃省兰州市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最后一次到粮油供应店打粮油,是在公元1996年6月28日,最后一次打面的记录是,打了50公斤二粉,金额是98元,从此就停止了使用《城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当时在我本子上核定的面粉和油的供应量:世雄(干部)14公斤,瑞兰(居民)14公斤,秉承(吹塑)18公斤,丹珠(高二)16。5公斤,焱红(吹塑)10公斤,王鹏(二岁)7。5公斤。食油全家共1公斤。
我的《户口簿》和《居民粮油供应证》都拿到手之后,坐下来细细的回顾了一下在这次联系调动工作和托人办理粮户关系中所遇到的酸甜苦辣,那种感受非常之深刻,终生难忘,的确也一言难尽,其过程可以说三天三夜,一句话,难办的很呀。
通过这件事情的经历,对我人生来说又有了一次大的历练,同时对办事又有了新的启发,深感人生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次打仗,胜利往往属于那些勇敢者。所以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有坚定的动力源、发动机,你才能勇敢的向前去争取胜利。
比如“一定要回故乡榆中县来”这就是我的动力源、发动机。有了这个动力源我就取消了一切顾虑,排除了一切困难,勇敢地去做了我要想做的一切事情。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在这个时候就毫无顾及的能说出来,甚至可以脱口而出。平时不好意思提着礼品上门求人办事,在这个时候也就能大模大样提着礼品上门求人办事。于是任何困难都就会乖乖向我低头,向我让路,“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飞飞)”的事情就会变成现实。
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路是人走出来地”这句话它的深刻含意。原来想象很难办的事情,在办理的过程之中,你就会想象不到那么顺利地办成功了。人们常说的“运气可遇不可求,机遇只能是给那些勇敢的人。”此话的确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机遇必会眷顾能够把握它的人,如果事到临头优柔寡断,前怕虎后怕狼就一事无成。
事实让我感受到优秀的人从不空等机会,而是去捕捉机会,征服机会,让它为自己效劳。每个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我的成功当属必然。同时还让我更加地坚信这样一个信念。一个人要有勇气,勇气则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不论你要做什么事情,没有勇气当头是不行的。勇气是一种冒险,但更是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是一种自我能量的自信。勇气是你事业的发端,更是你做大事情的先锋,有了这个先锋,你才会有浩浩荡荡的美好前程。总而言之,我觉得,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在和命运做斗争。
草活一世,等待开花;人活一生,期待结果。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结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不懈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今天的我能享受到这来自不易的丰收果实和这样的收获,当然不仅心里感到非常的自豪,也觉得非常的心安理得,这是因为经我自己耕耘而来的。
第十章 四 第二封信
信,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它不管是千言万语的一封信,还是撩撩几行字的一封信,都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或者说有可能产生不可想象的好的或者坏的后果。曾经我就是用写信的方式得来了我贤惠的妻子;用写信的方式得来了我所要想得到的其他东西。
所以我体会用写信的方式可以解决好多方面问题。还处于电信不太发达地区,主要还是通过最古老,最原始写信的方式来实现传递信息,沟通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交流等等。当然,一般来说是在两人远隔千山万水常不见面的情况下才采用这样一种方式——写信。再就是当面不好意思说而采用这样的方式。
我要今天发出的这封信,收信的人他不是远隔我千山万里而是近在咫尺,且天天见面的我的上顶头司王书记,这就是当面不好意思说或者其他原因。算起来这可是我与他结识八个多月以来给他写的第二封信了。
我给王书记写过的第一封信,那是在1986年1月,当时我是在远离榆中县千里之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丹军马场写给他的,那封信的内容里面洋溢着我的满腔热忱,充满着我对他无限的感激之情。可是今天的这第二封信的内容却恰恰相反,是充满着好像我对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