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我们的文物,成为历史的见证留存下来,并且将它创造性地建成了青岛啤酒博物馆。
我经常喜欢到青岛啤酒博物馆里去走走,那里有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之魂,那里有凝固的历史,有很多的记忆令人难忘,像一部具有特殊魅力的历史长歌,等待着你的聆听,等待着你的共鸣。在博物馆的廊道光线明暗变换之间,带给人沉思与激情,让来访者的社会角色变得模糊,让人返璞归真。
但是我想,更重要的是,这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未来。
我们必须把曾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展现出来,并经营出去,使文化能够增值。这种传播效果不是简简单单的广告能比拟的。2006年,博物馆所在的“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典范。现在,博物馆每年接待的参观人数超过三十万人,通过他们的传播,在社会上产生了越来越好的口碑。博物馆经营的元素逐渐得到了放大,意想不到的结果是:博物馆竟然赚钱了。
我估算了一下,这个博物馆的经营性盈利加上每年的传播效应,超过了青啤打三千万元广告费的效应,既解决了公司及社会人员的就业,又把文化资源从原来的成本中心变成了利润中心。目前,青啤博物馆已被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境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博物馆已经成为我经营青啤事业的一个得意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青啤的文化产业也同时打造了一个文化资产的经营人才——很多人都知晓的绰号“登州路大老乔”的乔新建。他有经营思路和较强的悟性,很会借势。2003年百年庆典时,青岛啤酒博物馆正式对外开馆,第二年,我把它交给大老乔的青岛啤酒文化传播公司去经营。当时,我给老乔说了两点,一是要把博物馆当做文化产业来经营,二是要通过博物馆放大青岛啤酒品牌效应,要赢在文化。老乔用了三年时间,借助啤酒博物馆这个载体,把青岛啤酒百年文化、百年底蕴经营了起来,尤其是借助百年青啤发源地“登州路”,这个早已和青啤品牌连贯在一起的路名,他把它做火了,围绕着百年老厂,带动起周边集旅游、餐饮、娱乐、体验于一体的青岛啤酒效应红遍岛城,于是,“登州路大老乔”出名了,啤酒博物馆红火了,我们的文化产业做大了。
应该说,在中国,很少有哪个企业的命运能像我们青岛啤酒一样,与祖国近代百年的荣辱兴衰紧紧地连在一起。诚如我们青啤人所说,一个“百年老店”,历经殖民地、战火、动荡、阵痛、竞争,犹如凤凰涅粲而屡获新生,长盛不衰——这,就是青岛啤酒。
致谢
很多时候,整理材料是一件琐碎又不讨好的工作,更遑论整理历史材料,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历史见解。但我却着迷于刚刚过去的这三十年历史,我时常心怀虔诚地翻阅那些泛黄的旧报纸,阅读别人的历程,因为这段历史毕竟是不可多得的。
因此,编著此书时,我首先要感谢时代,感谢这部书中的人物,以及更广泛而未及收入此中的芸芸企业家,正是他们富有创新与开拓的精神,让这个时代无比精彩,也让我有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有时候,看这些人物的命运便像在月光下能清晰看见自己的影子一般真切。
当历史来到三十年面前时,很多优秀的企业家自己便开始回忆成长历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出版了自传或传记,比如王石的《道路与梦想》、王佳芬的《新鲜》,冯仑的《野蛮生长》,吴士宏的《逆风飞扬》,李宁的《冠军的心》,马云的《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李书福的《汽车疯子李书福》,郭台铭的《郭台铭与富士康》,金志国的《一杯沧海》,吴仁宝的《赢在华西》、袁庚的《袁庚传》,马丁·波斯特的《上海1000天》,以及描写叶莺在柯达历程的《跨越》等书,我还找到了一些改革家前些年出版的回忆录,如马胜利的《风雨马胜利》、刘永行的《希望永行》等等,在此要感谢这些书的传主,以及精彩描写他们历程的作者们。
本书的顺利编辑,还要特别感谢《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的一帮优秀记者,通过他们非常有价值的记录与整理工作,很多企业家的历程跃然纸上,得以让后来者一窥当代人的风采。他们是:陈有恒、李平、沐昌根、沈沂、孙春明、王建坤、余旭辉,本书中部分素材来自他们做过的报道;《经济观察报》的杨阳、《人力资本》杂志的陈斌、我的朋友王旭烽亦为本书提供稿件。
本书编著还得到了我的同事们的鼎力帮助,他们是陆斌、王留全、吴炜等。他们是一群努力、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未来铺在眼前,但此刻他们正在辛勤耕耘着。还要感谢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的签约作家们:
林军、郑作时、徐明天、程东升、胡腾等等,他们为此书编著亦颇费心思。
最后,此书创作得益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创意和信任,因此要特别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脚印和颜炼军不厌其烦地与我沟通协调,在此一并谢过。
历史会不断前行,我们能做的便是以图书出版的方式记录他们的脚印,这也是我们的使命。
吴晓波
2008年8月于杭州
全书结束!
【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