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并没有按照程序引经据典的大说子曰诗云,而是针对我们的辩论,连续问了三个为什么。不得不承认,这三个为什么问的很尖锐,可以说直指要害,像一般人的口舌之争,确实对他这三个为什么无能为力,我已经看见很多人陷入沉思,而更多人则是面露敬佩之色。看来,这朝廷重臣里最年轻的权臣果然名不虚传,不仅手腕好,权力大,这学问这洞察力,也是没得说啊。
只是,挑起这一事端的小书生和他的跟班等人,却一直表情淡然,似乎这一切好像都和他们无关一般,倒让我很是惊异。
不过,他们没有看法不等于我没有,他们不敢说不等于我不敢说,既然来了太学,不出点名那就不是我了。
“庾大人所言虽是,然其错不在口舌,而在于朝廷办太学的宗旨和取向。”我放开嗓门朗声说道。
此言一出,全场皆惊,这个人居然再次口出狂言,所有的人都把目光投射到我的身上,连台上的庾亮也不例外。
庾亮深吸一口气,淡淡说道:“方才引起辩论的,是不是你。”
“正是在下!”我毫不退缩的行师生礼,朗声说道。毕竟说起来,我是太学生,庾亮是太常卿,也算是我的老师。
“报上你的姓名。”庾亮的语气很淡。
“会稽卜机!”
庾亮听了,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双眸一亮,虎躯一震,而是依然很无所谓的说道:“你就是卜机?唉,打仗还是行的,好吧,既然你站出来了,就说说,朝廷办太学的宗旨取向有什么问题吧。”
我听了这话不由一阵郁闷,虽然说我很清楚的知道,庾亮的淡然只是“故作”的,如今我在朝廷的分量虽不足以改变时局,却也举足轻重,尤其是处于漩涡中心的庾亮他更不可能不知道,而且他那句“打仗还是行的”,不是明显在讽刺我嘛,是人都要争口气呢,既然是你先挑衅的,就怪不得我了。
于是,我轻轻嗓子,朗声说道:“众所周知,太学由西汉武帝最早创建,立《诗》、《书》、《礼》、《易》、《春秋》五博士,置博士弟子50人。至西汉末仿孔子弟子三千,太学亦设员三千。到王莽时,太学生增至一万多人。
建武五年十月,光武皇帝在洛阳南开阳门外建太学,学业重开。自光武皇帝开始,历代君主都重视太学教育,太学声誉日高,匈奴亦遣人来洛阳学习。顺帝继位后修缮太学,开拓房舍,造构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太学的讲堂长十丈,广三丈,非常气派。到孝桓皇帝朝,太学生已达三万人。这时候,太学到了颠峰,却也到了末日,可以说,这时候,就注定了太学的命运!”
此言一出,众皆大哗,很多人怒斥我胡言乱语,妖言惑众,辱没斯文,若不是庾亮及时喝止,恐怕早就有人拔拳相向了。就是那捣乱三人组也不例外,那个领头的小书生还好点,另外两人对我也是怒目相向。
毕竟,在太学的地盘上说太学的不是,没有点勇气怕也是不行吧,我不由还有些自鸣得意。
庾亮颇为有意味的瞥了我一眼,道:“说下去。”
有这三个字,就够了!
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却总是抓不住关键,就像修仙者似乎悟道了门槛,却总是缺乏跨过去的动力一般。我不禁感到头疼欲裂。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七章 对决
突然,一股前所未有的力量突然从我的足底生出,虽然刚开始极其微弱,可是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沿着腿部经脉朝上飞驰,很快进入丹田,循环一个周天后又沿原路返回,再在足底又运行一个周天,如此循环往复,而气流的运行速度,却是越来越快,而原本细弱的力量也越来越大。
终于,三十六个循环后,这股力量最终在我的丹田宁静下来,不再乱动,而此时我只觉得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全身修为似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神志恢复后,我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而这一切,似乎只不过是在常人一呼一吸之间所发生。
庾亮正满脸微笑的看着我,见我双目突然光华四射,不由微微颔首,那神色竟是包含着关切。
见其他人也都关切的看着我,我才意识到,方才正在谈论术,道德问题,说到了太学的取向和价值的问题。而如今,我正在众人瞩目中,和庾亮对话呢。
方才的话茬必须继续下去,而如今的我,脑子比以前只是更加的灵光而不是迟钝,毕竟,方才突然来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清清嗓子,我朗声说道:“诚如所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然统领天下者,君也,治理天下者,士人官绅也,天下之根基者,民也。倘若名君励精图治,朝乾夕悌,良臣庶竭驽钝,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可平。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有人叫道:“你不过是在和稀泥而已。”
“这些人家都说过了,有什么新鲜的。”
“就是,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尽管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不过庾亮毕竟不是凡人,他依然淡然的看着我,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不过,从他眼中,我读到的,却是鼓励与支持。
名臣大家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就在这里,虽然道可以不同,但是,他们的温文尔雅,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是那么的光彩照人。
我此时心中升起的那股豪气,激励着我,要在这太学生云集之地,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把这一切说个明白,说个透彻!
“先说人君,古往今来,太平盛世必然有明君当权,分崩乱世则常有昏君当道,那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明君?”
我顿了一顿,见众人都面露思考之色,才接着说道:“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就是明君吗?不,事必躬亲虽然勤政,但是为政者,关键上为苍生社稷谋太平,中为四海六合谋安定,下为黎明百姓谋生机,勤勤恳恳就能把事情做好吗?爱民如子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百姓吃饭,要的是粮食,不是君恩!”
“大胆!”先前一直静静听着的小书生突然发作,好在庾亮及时止住了他。
我不理会他的不悦,接着说道:“守卫社稷,要的是民心凝聚,保家卫国,要得是铁血兵戈,百姓安居,要得是一份生机,说到底,古往今来的昏君,或者做事太多,或者做事太少,或者总是做坏事。而明君,有的能把事情做好,有的做不好事情,但是能用人,还有的不会做事也不会用人,但是,他可以维持,作为君王,至少不能坏事!”
见众人听得入神,我知道这段话算是起到了作用,忙继续说道:“为君者,祭祀天地以为苍生祈福,镇守京城为天下根本,统帅百官为朝廷中枢,繁衍龙子为天下延续,修明仁孝为天下典范,兴学修文为天下风气,若能为以上六者,则可谓明君,其余者,垂拱而治即可,至于秦皇汉武,则是千古之帝尔,不足为之。”
接着,我整理了下思路,接着说道:“至于刑名诉讼,典狱钱粮,礼乐刀兵这些,其事务繁忙而其量甚具,本该人臣之责,而昏君多欲为之而不堪其重,佞臣趁机蛊惑君王,天下遂乱,若是法度严谨,人臣尽心,文者录其事,武者奋其身,何愁天下不治?”
四周静悄悄的,就连庾亮也是一脸关切的看着我,听着我这番看似一般,却字字透着玄机的话。
“为人臣者,忠孝礼义而已,忠者,不惟忠君,犹忠天下者,孝者,不惟孝父母,犹孝苍生也,礼者,不为守官宦之礼者,犹天下之礼者,义,不惟小恩小义,犹天下之大义也。何为天下之忠孝礼仪?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也。而真正培养天下官绅之地,不就是我们的太学吗?”
见我饶了半天,终于说到太学上了,就是先前一直对我嘟着嘴的那个小书生也来了兴趣,而他身后的两人也稍微开始拿正眼看我了。
“方才说道,洛阳太学是太学的巅峰,但是卜机斗胆直言,那也就是太学的末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天下的英才,大半没有进太学,进了太学的英才,出去了也就是庸才!”
这话一出,再次引起哗然,这次抢先发难的,却是庾亮。
“卜机,你这是何意?你要知道,如今你的周围,全都是全国各地的风流俊杰,各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这么一说,可将他们,包括你自己,置之何地?”
“卜机既然敢说,就敢承担这些责任!”我勇敢的迎着庾亮的目光,大声说道。
“那你就说说看吧,只是,若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看来庾亮今天心情很好,居然三番两次容忍这小子放肆。很多人都在心里暗暗揣测。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八章 震慑全场
【今日第二更,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订阅,鲜花都不要少。】。。。。。。。。。。。。。。。。。。。。。。。。。。。。。。。。。。。。。。。。。。。
“那是自然,今日卜机若是说不出让各位信服的道理,甘愿爬出太学的大门!”我毫不犹豫的指天发誓!
既然已经发下重誓,无论是看热闹的,别有用心的,也都暂时放下了成见,姑且听我继续说道。
“太学讲学的是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是从西汉开始。作为教官的博士,除了讲学授徒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这些人,在诸位看来,俱都是天下的鸿儒,是一言而为百世师的贤良。
太学生都是些什么人?除了卜机,各位要么是直接由太常挑选的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要么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再或是官宦之后,看起来,也真的就是天下的贤才尽入太学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