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的大运河,依旧是熙熙攘攘,连接天下南北的水运。
苏旷站在岸边,新换的长衫上折痕宛然。他这边瞧瞧,那边看看,两艘小船一南一北向着视线的极限驶去,渐渐的,都只剩下远影。
这里原本是舟擂所在,但现在只剩下一片白地,远处码头上来来去去的江湖客还不时向这边张望着。他们错过了一段传说,扬州城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都一泡。兄弟三人家产充公,流徙岭南。
但他们离去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悲戚,反而像松了一口气一样,说是终于可以放下一些东西,还来得及再活一次……达能说,最后一次行使戒律院首座的特权,十四年前的约定,可以解除了。
达能大师已经老了,再加上这一回的折腾,彻底进入了风烛残年。他说,反倒是生死关头,破戒之后,才明白了佛法真谛。大家都知道,等他这一次返回少林之后,江湖上再也不会有达能大师的名号,但释门之中,或许会多一位大德。
“怎么,不去道个别?”铁敖饶有兴致地看着自己的小徒儿。
“身份所限,多有不便。”苏旷长出口气。还好,他本以为自己会忍不住流泪,“我终于明白颜大哥说的那句……余非好酒,唯恨别肠……这世上能像泡叔那样殊途同归的兄弟,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孤帆消逝在碧空中,苏旷只瞧得眼睛都酸痛了,才终于低头,“我们还能再见么?”
“出家避罪的不是他一个,有慧权师父在,多少有个照应的。”铁敖招呼,“走吧,这次回去就是六扇门的鹰犬喽,怕不怕?”
“自然不怕,若能像师父一样,尽一己之力,维护法度正义,也不枉费此生。”苏旷脸上浮现出少年人特有的憧憬和坚定。
铁敖满意地点点头。在当日苏旷说出“只怕苍天无眼,岂怕因果报应”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这孩子必定是这条路上的人了。
“二位客人是刚到扬州吧?买一枝桃花吧,只要一文钱。城里的花都谢了,我这是山里的呢。”停岸的乌篷船上,有半老的妇人殷勤道。纱窗绿的短襟夹袄洗得干干净净,似曾相识。
“大婶,我们这是要离开扬州了。”苏旷接过花来,笑笑,递过半串铜钱去。
“够了够了,这许多钱,小客人连桶拿了去吧。”妇人感激地道,“这就走了?小客人玩够没有?”
“哪里能玩够呢?”苏旷随口回答,一笑,然后跟上了师父的步子,离开老远的时候才轻轻说了句,“终究是……永忆江湖。”
外传二 风雨夜归人
第一章 风雪夜长
村子里的老人们经常说一些荒谬奇怪,但是听起来又很有道理的话。
譬如王嘴子村的老人们都说,大雪天打雷,必有妖孽。
王嘴子村在巢湖以南,长江以北,是个三面环山一水东流的风水宝地,冬天连雪下得都很少,更不要说雪天打雷这样奇怪的事情。
但是今年一切都乱了套,才刚刚立冬,天就冷得邪乎,离小雪还有三日,一场狂风就夹着暴雪肆虐开来。一时间,护柴禾拢牲口关门闭户,本来就宁静的村庄几乎听不见人语看不见人影,只有北风呼啸,嗷嗷得令人心惊。
村子最西头,孤零零地立着一间小屋,湖边地潮,再加上连日风雪,屋外早就是一片烂泥地,薄薄的土墙也差不多湿透,这样的地方,竟然也有灯光。
“阿妈,我冷。”黑夜中,有小女孩的怯怯声音。
一声长叹,做母亲的放下手里的活计——那是已经破烂成网的一床被子,被里被踢开一道口子,露出里面灰色的絮子来——将身上的夹袄裹在女儿身上。
但是似乎不顶什么用,潮湿把寒冷放大到极点,女孩子搓着红彤彤的双手:“阿妈,等阿大收了冬麻钱,我们去村里住吧,冷。”
女人怔了怔:“二毛,咱不等哥哥啦?”
小女孩缩得更紧,这一小会儿的工夫,她小小的脑袋里已经转过无数念头,终于还是点头:“等。”
女人眼角的泪落了下来:“好孩子,和你哥一样,都是懂事的孩子。”
“阿妈,阿妈。”小女孩急慌慌,知道自己一不留神又勾出了母亲的眼泪来。五年了,每每遇见这样的风雪夜,阿妈的心里就全是那个早就不见了的大哥。
“喀,喀……”里屋的帘子撩开了,一个老者伛偻着走了进来,满头银发,眼角的皱纹深且直,但一双眼睛却远不似村里老人般的浑浊。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个破碗:“阿秀姐,让二毛把这个喝了,今年冬天湿气大,孩子别生病了。”老人忽然猛喘起来,混浊的气息在胸腔齁齁直响。
女人忙下床接过碗来,努力将一口本地土话说得字正腔圆:“先生怎么起来了?二毛,快把这端去喝了。”她不知道碗里是什么,但是知道必定是好东西。
老人宽慰地笑笑:“阿秀姐,又想你们家福宝啦?放心,他福大命大,不会有事的。”
女人摇头:“先生,你不知道,福宝丢的那晚,也是这样的天……”她抑制不住地抽泣起来,“也不知他好不好,这么冷的天,有没有袄子穿,有没有一口热饭吃……先生,我家福宝孝顺,要不是他非要回来陪我,怎么会……”女人扭过头,抱着女儿哭了起来,怀里的二毛也跟着号啕大哭。
老人摇了摇头,这段故事他已经不知听了多少遍。阿秀过门四年才怀上,生孩子的时候又差点儿难产死掉,好不容易才有了个大胖儿子福宝。福宝从小就聪明懂事,七岁时县城亲戚捎话,说是自己儿子要读私塾了,不如让福宝跟着念书,将来也好有点儿出息。阿秀本来还舍不得,但福宝的爹却一口应下来,亲自把儿子送上城去。福宝果然是读书的料,城里的先生对他赞不绝口,说是将来说不定能考上秀才。阿秀一下子就在村里扬眉吐气,人人夸赞她有福气,日后定能享着儿子的福,福宝也懂事,没事就往家跑,省得母亲惦记。
五年前的冬天也是猛地就冷下去的,阿秀心疼儿子,连夜做了件新袄子逼着男人送进城,自己却病倒了。哪知福宝一听阿妈病了,书也不念就跟着父亲往家赶,就在快到村子的山边上,男人眼前一黑就晕了过去,醒来之后,儿子也不见了。
谁也说不上男人得了啥病,他背后有一个黑漆漆的巴掌印子,老人说是鬼摸的,喝了两年药也不见好,到庙里请了符水喝也不见有用,身子一日差过一日,眼见的不行了。
就在这时,施先生到了王嘴子村,也不知怎么的,就把王光泽的病给治好了。听说他一个孤老头子无依无靠,两口子当时就跪下说要把他当亲爹养老送终,于是施先生也就在王嘴子村住了下来,一住就是三年。
三年来阿秀日日夜夜想着福宝,尤其是这样的风雪天。这些年长江水涨,村里人一起往北挪了三里地,只有阿秀死活不肯搬家,说是福宝回来找不着家怎么办,看不见阿妈,又走了怎么办?她固执地把所有东西留在原处,无论儿子什么时候回来,家都还是原先的样子。
阿秀撩起衣襟擦着眼角:“福宝要是回来啊,得和他阿大一样高了……先生,我夜夜想着,福宝没准哪天就这么把门一撞,跑进来喊阿妈我饿了……”
她话音未落,身后的大门霍然洞开,抵门的木桌噼啪向后一倒,狂风夹着飞舞的雪片一股脑儿涌进屋来,一应家什都卷得满屋乱滚。
黑洞洞的门外,什么也没有。
“福……”阿秀一把抓着自己胸口衣裳,强迫似的摇摇头,“不会的,福宝不会有事的。”
“咔嚓”一响,整个天地、整个荒原,那漆黑的波涛乱卷的湖岸骤然间乍显人间,远远一道雪白闪电,开天辟地般在天边划开道裂痕,片刻又消失不见,滚炮般的炸雷铺天盖地地响起。阿秀和孩子都傻了,这样的天气,她们从来没有见过。
“先生我来。”阿秀反应过来,见老者双手推着门扇,似乎要关门,但两扇门板间只留了半尺距离,呼呼漏风。
“你看那是什么?”老者浑浊的眸子里精光一闪,示意远远的湖畔。
阿秀摇着头:“黑咕隆咚的,哪有什么?”
老者明白过来,他是在问一个不会武功的农妇,他整了整衣襟,大步向外走去。
阿秀一惊:“先生你不能出去!”
老者回头,替她带上房门,沉稳的声音从风雪中传来:“阿秀姐,你在家呆着,我去去就回,那好像是个孩子。”
不听“孩子”还好,阿秀立即甩头冲进了风雪里。她摸不清这个老人家,他身体明明是极差的,日日夜夜咳血,偏偏走起路来又像风一样,一眨眼走过了烂泥圩堤。女人气喘吁吁深一脚浅一脚地追上去,愣住了,江畔的雪地上,有个什么小小的东西在爬。
那是个红衣红袄的孩子,离她十几丈远扔着个竹篮,密密麻麻地贴了许多层桑皮纸,看起来居然是沿着江边飘过来的。走近两步端详,这小东西三四岁,雪一样的白嫩,眼睛里却有着小野狼一样的狠意,老者才一伸手,那孩子就一口咬在他手腕上,喉咙里呜呜作响。
阿秀倒退一步,扯了扯老头:“这,这……这附近没有村子啊,先生,这孩子有点儿……唉,话说回来,谁家当妈的这么狠心哪。”
这样的大雪夜,老人和女人衣衫尽湿,裹在身上一阵阵冰冷,但这孩子好像浑然不觉,老人知道村里人对这样小孩子的忌讳,点头道:“阿秀姐,你回去照看二毛,我去趟东头的石窝棚。”
女人迟钝的眼里闪过惊慌,搓着衣角:“先生使不得……石疯子是会杀人的呀,先生,他万一回来了可怎么办?先……”
老者把孩子抱在怀里,迈开大步,向远处一间小石屋走去。
又一道闪电,映出漫天扯絮般的大雪,横里竖里地乱飞。
女人的脸色白起来,她急得团团转,但还是猛搓了搓脸,跟着老人一溜小跑过去。
不管怎么说,那是个小孩子,总是女人照顾得好些。
窝棚不大,足有一尺厚的乱石垒起来,细细糊了牛粪黄泥,反而比寻常百姓的破屋更挡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