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雄与女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枭雄与女囚- 第1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另一个声音也发出来了:“是的,我问你,你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是你自己挣得吗?”

一片嘈杂。

这就是监狱,这就是监狱的人犯。可以说,这个监狱就是一个社会,而且比社会还社会,每个人的想法全都是真实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说不拢,谈不清,那就拳头相见。

吕乔的激情和慷慨陈词只给这些人们枯萎的心灵灌进了一点点露水,实际的问题又冒了出来。吕乔悲哀地说:“只要警官允许,我账上的钱可以全部捐出!”

宋斌还是松了一口气。他为自己的判断而欣慰。这群服刑者究竟可不可以为灾区捐款,是主要矛盾。但是从自己的看法上来分析,估计上级不一定会同意罪犯为灾区捐款,因为她们是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是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同时也没有社会给予报酬的人。既然是这种情况,就不应把她们列入捐款之列。

当宋斌还在思索的时候,就听吕乔又来了精神:

“同犯们,刚才有人说到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一个符合实际的问题。我只想补充说的一点是:只要是在刑事判决书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就可以为灾区捐款,在这个基础上又有一定经济条件的人就可以为灾区捐款!”

吕乔的聪明所在是因为她甄别了“政治权利”这个基点,在这个基点上就把剥夺了政治权利的罪犯排除出去,反对的声音也就相对削弱,加之又在“政治权利”这个基础上明确有一定“经济条件”,又把一部分没有经济条件者排除出去,这样一来,吕乔的拥护者都是“纯洁”的了。

几位副监狱长都与宋斌交换了一下眼神,看来不用再讨论,监狱班子成员的意见已经达到一致。

站在车间门口,宋斌做了以下指示:第一,捐款与否按照监狱局下发通知为准;第二,所有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表现突出,或者没有严重违反监规纪律的罪犯,每人一个书面表扬,列入罪犯奖惩记录中备档;第三,动员吕乔和所有附和发起这次讨论的犯人带头恢复车间生产;第四,吕乔调教育科直属中队担任文化教员。

吕乔因“标新立异”把自己给弄到了教育科直属中队当文化教员。这个改造期间的转折究竟如何,谁也说不好,连宋斌也是琢磨不定。不过,宋斌还是挺高兴的,因为这个动议是教育改造科提出来的,自己不显山不露水地就把动议落到了实处。另外一个原因是,吕乔到了教育科直属中队,自己与吕乔见面的机会倒是更多了。

第二天,监狱局的通知就下达了。通知内容与宋斌的想法基本一致:服刑在押犯一律不向灾区捐款。罪犯可以用投稿方式和学习讨论等方式表达对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立场和决心改造的态度。

又过了两天,监狱局办得内部报刊上登出了女子监狱罪犯吕乔的一首诗,是悼念汶川灾害中死难的同胞的,诗名是“临风的希冀”。

谢雅琪打来电话,对宋斌说:“吕乔很优秀,你可以大胆地使用她,充分挖掘她的自身潜力,比如可以让她当教员,你们监狱是有服刑改造教员岗位的。”

已经把吕乔调到了教员岗位的宋斌却在电话里对谢雅琪说:“谢局长,您放心,我会按照您的指示,尽快把吕乔调教员岗位。”

话说张君毅开完了市政府的恳谈会后,给远在加拿大的总部一个电话,表明了中国国内目前的地震灾害严重性,并得到总部董事局的鼎力支持,及时为灾区调来一支战地医院,投入对灾区人员的救治。同时以加拿大总部董事局名义捐赠XXX万美金,用于灾区重建。

沈非的集团公司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调集部分技术人员赶赴灾区做危房鉴定;同时以集团公司名义捐赠XXXX万人民币做灾民救助金。

在十分繁忙的事务中,沈非的脑袋瓜子却越用越灵光起来。一个闪现在他的脑海中形成,这个闪现也许是观看中央电视台报道灾区村级组织在现场抢救人员而引发的。

这天,他忙中偷闲地回了一趟父母家。正好苏素丽去上班,晓鹭去上学。他问老父老母:

“阿爹姆妈,我们老家那边还有没有亲戚呀?”

母亲回答:“当然有啦。沈家是大户,宁波那厢亲戚不老少咯。”

“有没有在乡下村委会当干部的亲戚呢?”沈非试探着问父母亲。

老父亲说:“侬姆妈的哥哥也就是侬大舅舅的小姨子女儿的老公就是当村干部的。勿晓得现在是不是下了台。”

“下台的不算。现在在台上的有没有?”沈非一听“下台”就着急,赶紧问。

“侬想做啥?”老母亲疑惑地问道。

沈非想,一定要跟父母亲讲清楚,讲清楚了才有可能达到目的。于是沈非说:“阿爹姆妈,我想在老家开个与吕乔的婚姻证明,这样才有可能在监狱里跟吕乔单独见面。”

老父老母肯定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见到吕乔。所以就马上说:“阿拉跟侬姆妈去一趟老家,把老家的亲戚全都翻个遍,肯定能找到几个当村干部的。”

说走就走,老俩口收拾好东西,就赶紧上了沈非的车。

抱着极大希望的沈非载着老父老母往长途车站驶去。路上,沈非说:“这件事只能我们三个人知道就行了,那一大一小一个字都不能露。”沈非说的“一大一小”是指苏素丽和郑晓鹭。尤其是这个“吃里扒外”的鹭鹭,可是让沈非长了不少见识:“你们回来后也要找个理由瞒住她们懂不懂?”

老太太拼命点头,浑身就像上紧了的发条般既紧张又跃跃欲试。

老父亲也说:“晓得晓得。不用侬交代,阿拉还想开个证明,证明吕乔是阿拉的媳妇呢,也好去监狱看看伊。”

“哦,对了,”沈非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赶紧把车停在了路边上:“阿爹姆妈,你们晓得吕乔两个字怎样写?”

“晓得呀,双口吕,大桥的桥。”父亲抢着说。

“勿听伊咯。双口吕,乔乔的乔。”母亲斥责老父亲,又赶紧订正。

两个老人都没有说对,沈非想笑,就说:“这样,我写在纸上,把证明的内容也一并写好,你们找到当亲戚的村干部就让他按照我写的内容抄一遍就行。”说完,又赶紧说:“一定要盖章子的哦,没有章子就没有用的。”

老父老母比沈非还急:“晓得呀,侬快点写下来。”

好在,去往宁波乡下的车一个小时一班,很快,老俩口就上了车,沈非一直望着老父老母坐在车上远去,才兴致勃勃地回集团公司。

第二天下午,沈非就接到了老父亲的电话说:一切顺利,赶快来拿证明!

沈非看看表,已经都快下午五点钟了,知道那苏素丽和郑晓鹭肯定在家,就说:“阿爹呀,侬随便编个理由,带着姆妈走出来,我在路边上接你们去外面吃饭。”

沈非终于见到了老父老母给自己带来的证明。饭店里人来人往,沈非谨慎的很,拿着证明跑进人家饭店的卫生间,坐在抽水马桶上把那证明看了不止十遍。

然后沈非走出卫生间,为老父老母各点了一盘西餐,而且还现场教学,指导老父老母用餐刀餐叉。好不容易看见老父老母皱着眉头吃完那五成熟的、还有一丝一丝带着血的牛扒,才愉快地送父母亲回到住地的路边上。下得车来,沈非又交代一定要保密,弄得老俩口还跟沈非拉了勾,才算完。

第一百四十章 相逢相识

吕乔调往罪犯教育科直属中队。

这个中队由罪犯教员和罪犯文艺队组成,隶属九监区。

九监区是个综合性监区,百余名罪犯负责全监狱数千名罪犯的一日三餐。与其他生产车间相比属于非生产性质的一个后勤保障监区。

吕乔所在的教学组,只有六名罪犯,担负全监狱文盲、小学和中学文化水平罪犯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教学这一块直接由教育科负责。每逢周一至周五上午8点整,教育科专管警官会到九监区来接这六名罪犯教员,中午12点送回;2点半钟又来接罪犯到教育科出工;下午5点半又把她们送回九监区。周而复始。

除了教学这一块,吕乔所在的教学组还要包干餐厅的洗碗和抹餐桌任务,每逢周六和周日只要教育科不加班,就要帮监区做择菜、切菜,倒垃圾等杂物活儿。

不过,“打打”吕乔摇身一变就成了“教员”,似乎找到了一些自信。尤其是在餐厅抹桌子,可以见到各个监区的犯人,尽管不能交谈,但是只要有机会,比如需要一个汤勺呀、需要一个餐盘呀,都会被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或者是自己的学生们尊称为“老师”,这样一来,吕乔被别人认识的概率在逐渐增大,自身也增强了荣誉感和责任感。

吕乔负责小学高年级一个班的数学和语文教学,担任班主任;同时担任初中的物理和化学的任课老师。每星期三个下午共9个课时,还要做自己份内的备课、批改作业等等,回到九监区还要抹餐桌和洗餐盘,忙得团团转不说,光那个抹餐桌早中晚三次就已经腰酸背痛了。

还没等吕乔适应过来,教育科科长又给吕乔的改造任务加了码:担负警示教育演讲。

警示教育,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就是社会上的一些机关团体尤其是手中有相应权利的单位与监狱局取得联系,带着他们的干部和职工到监狱听警示教育演讲,用罪犯的现身说法警示这些手中握有权利的人们。

对于吕乔来说,做警示教育演讲就是狠狠地批斗自己。从草拟书面演讲稿到警官审核再到脱稿上台,只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吕乔这天上午被带出了监狱,来到办公楼的演讲基地。

演讲场地在监狱办公楼的最顶层。到了顶层就见一块硕大的不锈钢铭牌:上写:“XX省监狱管理局女子监狱警示教育基地”。其中一个大间是展览厅。职务犯罪人员的图片、原职务和犯罪事实一览无遗。布局可与国际会展中心的装潢相媲美,每块展板都有直射灯,色彩或明或暗,图片和犯罪介绍错落有致,非常吸引人的眼球。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那些个罪犯图片中有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