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多少,郭台铭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质量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过更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更敢要求员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吧。”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去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说:“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第九卷 风云迷离 第857章 100盒清凉油
晚上在吃窑鸡的时候,山阳市市委秘书长毛书庆的心里在发笑。因为下午他刚刚在深圳市区的红磨坊里面吃了鸡,也就是与一位绝色的小姐上了床。
当吴天然去南澳的时候,毛书庆就带着侯鸣放约了富士康的副总吴先生。
吴先生便请他们到红磨坊里去观看艳舞。看了一会儿表演,吴总看到毛书庆的情绪比较高涨,便在这里给毛书庆、侯鸣放,还有毛书庆的司机每人开了一间房,说是让他们休息。其实,吴总给他们每人安排了一位小姐。
吴总还先到毛书庆的房间里陪他喝了一会儿茶,闲聊中,毛书庆听到富士康正准备从K省的龙腾煤矿去挖一个叫张伟的电焊高手。吴总说,张伟如果能到富士康来工作,年薪至少可以拿到100万。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毛书庆就在想,一个普通的电焊工人,为何会打动富士康高层的神经呢?
在和那位自称台湾妹的小姐快活后,毛书庆他们就匆匆赶到了南澳镇。
这天晚上在饭桌上,当吴天然他们在一起吃着海胆和窑鸡时,毛书庆就提起了富士康集团想到K省挖人的事。
这件事引起了吴天然的重视,他给方致远说,你让市委办的同志们在家里查一查这个电焊工人张伟的事,明天一早用传真把材料传到酒店来。
办公室的效率是让人放心的,第二天8点刚过,有关张伟的材料就从山阳传到南澳。
吴天然一看,这份材料显然是用通讯报导的形式来介绍的。
这是焊接行业一次高规格的聚会——全国焊接协会成立十周年庆贺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八方人才荟萃,九州能手云集。会议登记册职务职称一栏里,随便看去,都是高级工程师、教授,只有一个人的名字后面大方清晰地填写着“工人”二字,就是这个唯一的工人,在会议结束不久,接到通知,其论文荣获“全国十佳”。
这位工人就是张伟。
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又成功研制出“选矿用耐磨弯头”和“选矿用耐磨阀门”,1995年获得国家两项专利,后一项被中国专利局评为中国最新、高、精2000项专利技术之一,荣获“当代专利科技成就博览会”银奖。
一位普通工人二十八年如一日,无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并以对知识和技术的执著追求,由一个没毕业的中学生,成长为中国产业工人中出类拔革的“专家型工人”、“工人身份的专家”。他就是K省龙腾煤业集团小田庄选煤厂管工班班长张伟。
要于好工作,就得掌握过硬技术。
1970年17岁的张伟初中没毕业就进了原山阴市矿务局小田庄选煤厂,当上了一名电焊工。一次,领导派他和几个机电工去安装一台皮带秤,需要在角钢上焊几个螺丝帽。对焊接技术还一知半解的张伟,不是把螺丝帽烧坏,就是焊上一碰就掉。几个等得不耐烦的机电工开玩笑地奚落他:你也叫电焊工,连这么简单的活都焊不上。一句话羞得张法满脸通红。
张伟憋足劲要争回这口气。当时,山阴市矿务局已经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满腔豪情要在这里奉献青春的张伟,深深感到了学技术的重要。父亲早亡,母亲鼓励他:人生在世,得有一手真本事,才能有所作为。
焊接在企业应用广泛,头戴焊工帽,手拿焊枪,是宣传品上常见的工人形象,但是电焊这个活儿,当张伟下决心掌握时,才发现这门看似只是实用的*作技术,其实涉及到物理、化学、数学等多门学科,是个心到手才能到的行当。
“我的运气好,”张伟说,当时山阴市的“焊接大王”林留根师傅就在选煤厂。小张伟成了他的影子,白天认真琢磨师傅的每个动作,苦练基本功,晚上借来高中课本,一册一册自学。
最难办的是电焊专业书,那时的书店里根本找不到,张伟四处搜寻,终于从一个老工程师那弄到一本。他如获至宝,熬了几个通宵,硬是一字一句全部抄了下来。至今,他的书箱里还有二十多册这样的“手抄本”。通过一段时间的苦读,边学边练,随着案头学习笔记本的高高爆起,那杆原先不听话的焊枪慢慢被“驯服”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伟的焊接技术在全厂30多名电焊工中拔了尖。
几年后,在山阴市组织的首届青年工人技术大比武中,张伟以魔术般的“绝活儿”技压群雄。1984年,他以精湛的焊接技能,被吸收为全国焊接协会会员,并当选为山阴市焊接协会副秘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