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品三国- 第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说法有五点不同:第一点,《三国演义》说建议召回周瑜的不是鲁肃,是吴国太。为什么鲁肃不能提出这个建议来呢?因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鲁肃先说服了孙权,但是孙权还很犹豫,鲁肃建议孙权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孙权和诸葛亮谈话,这个顺序和《资治通鉴》不同,但是更合理。那么就有了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舌战群儒以后诸葛亮又和孙权谈话,孙权听了以后做出了决定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这个时候张昭这些人又跑去找孙权说,哎呀,这下子你可中了孔明先生的计了,这刘备和诸葛亮是想把咱们拉下水啊,孙权又犹豫起来了。那么这个时候鲁肃再来提出召回周瑜的这个建议就有问题了,因为鲁肃现在已经有里通外国的嫌疑,没有公信力;另外按照罗贯中的定位,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到无用程度的这么一个人,他想不出这个办法来。这就要有一个人来说,这个人就是吴国太,这是第一点不同。
    第二点不同,是《三国演义》说周瑜也不是孙权召回来的,是他自己回来的,他听说曹操要顺江东下,着急,自己回来的,这是第二点不同。第三点不同,是周瑜回来以后没有马上去见孙权,而是在自己的府中接见了或者说会见了江东的文臣武将。然后这两拨人就纷纷发表不同的意见,叫做文要降,武要战,纷纷不定,而周瑜不表态,态度暧昧,等这些人走了以后周瑜冷笑。第四点不同,是周瑜在会见了这些文臣武将以后,又见了诸葛亮,而且是主张投降,这个时候才有了下面的一场戏——智激周瑜。第五点就是周瑜成为一个主战派,是诸葛亮智激的结果。
    *在《三国演义》中,东吴的军事首脑周瑜一开始并没有替孙权排忧解难,反而大唱投降论调,他最终决定主战是诸葛亮智激的结果。易中天先生对智激周瑜这个故事有四点评价:子虚乌有、形象不好、没有必要、并无可能。那么,说“智激周瑜”既无必要又无可能的根据是什么呢?
    那么对于《三国演义》的这样一个描述我有四点评价:第一点是子虚乌有。就是整个的这个故事都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包括吴国太这个人。吴国太是什么人呢?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孙坚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和吴夫人一起嫁给孙坚的,这个事情于史无据,而且我认为在理论上也不大可能。因为吴夫人嫁给孙坚带有被迫性质,因为孙坚年轻的时候名声不是太好,而且吴家感觉他性格也不太好,不愿意嫁给他,这个时候吴姑娘出来说,不要为了一个小女子得罪这样一个强横的人物,给我们家带来灾难,我嫁给他这是命,如果嫁非所人,算我命不好,吴家这才把女儿嫁给了孙坚,她怎么可能又搭上一个妹妹呢?难道说孙权在求婚的时候对吴姑娘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没有这个可能,所以连吴国太这个人都是子虚乌有的,是编出来的。
    第二点,形象不好。在智激周瑜的这个故事里面,周瑜、鲁肃、诸葛亮三个人的形象都不好。一开始是周瑜装腔作势,大唱投降论调。鲁肃和诸葛亮的反映是什么呢?鲁肃愕然,诸葛亮冷笑。鲁肃愕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鲁肃知道周瑜的立场,知道周瑜是个主张抗战的,而且周瑜在此之前还跟鲁肃打了个招呼,说子敬你不要着急,我自然有办法的,怎么一见到诸葛亮周瑜就换了一个人呢?他愕然了,但是他应该过过脑子,想一想周瑜这是为什么,他不过脑子,他跟着急,急得不得了,这哪像一个发表过东吴版“隆中对”政治家呢?诸葛亮形象也不好,诸葛亮什么样呢?冷笑,然后就对鲁肃说,子敬啊,你这个人就是死心眼啊,干吗跟我们刘豫州学啊,你看我们刘豫州对抗曹操落个什么下场啊?像公瑾兄多么聪明啊,老婆、孩子也能够保全,荣华富贵也能够保全,什么国家兴亡管他的呢!说这么一番话这像诸葛亮吗?
    第三点就是没有必要。我们要知道鲁肃为什么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就因为周瑜是铁杆鹰派。周瑜这个铁杆鹰派不是这一次才表现出来的,建安七年的时候,袁绍病死了,袁绍病死了以后袁氏家族就衰落了,曹操这个时候气就粗了,那就写封信给孙权,要他送一个人到曹操这儿来做人质,就是质子,当时孙权接到这封信以后也是拿不定主意,而张昭这些人好像哼哼叽叽的,意思就是那就送吧,曹操咱得罪不起啊。谁反对?周瑜,周瑜慷慨陈辞,告诉孙权,不要送你的子弟了去做什么人质,态度非常强硬和明朗。也就是在这一回,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对孙权说,公瑾比伯符——就是孙策——只小一个月,你要按照对兄长的这样一个态度和礼节去对待公瑾。所以周瑜是一个什么人是很清楚的,或者有人要问,说周瑜以前是鹰派,这回难道就不能改成鸽派吗?以前是主战派,难道这回他就不会动摇动摇变成投降派了吗?不可能。
    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这个态度,他不是一时的冲动。周瑜和孙氏集团是一个什么关系呢?第一,周瑜是孙策的铁哥们儿。《三国志·;周瑜传》上头说法是“独相友善”,就是当年周瑜和孙策两个人同龄,孙策大一个月嘛,从小在一块长大,而且就是他们两个关系最好,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孙策后来接过了他父亲孙坚的班,也是依靠袁术的,而袁术对于孙策出尔反尔,一再封官许愿,又一再地变卦,孙策看见自己在袁术那儿没有发展,独立出来发展。这个时候是周瑜将兵迎策,周瑜带着自己的人马去接应孙策,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孙策去逝以后,孙权接班,又是周瑜带头拥护孙权。当时孙权还是一个将军,就是孙权和张昭以及其他人包括和周瑜这些人的关系,不能叫做君臣关系,只能叫上下级关系,但是周瑜带头行君臣礼。第四点,就是周瑜不但自己忠于孙氏家族,而且还拉来了一个鲁肃,鲁肃投奔孙权是周瑜的推荐和劝说。所以周瑜和孙权,和孙家是个什么关系呢?就像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那是拆不散的,那是铁得很,那么他不可能转变立场,他一定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来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叫做没有必要来智激一下。
    第四点就是并无可能。我们看看《三国演义》怎么交待,《三国演义》是说周瑜大唱投降论调,诸葛亮说那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一仗也不用打,只要一条船就够了,一条船两个人,周瑜问他哪两个人,大乔、小乔啊,如何如何。周瑜这才勃然大怒,我与老贼什么势不两立之类的,老贼欺人太甚等等。然后周瑜说其实我早就是主张对抗曹操的,刚才我说要投降是试探,算是把这个场就圆过去了。
    那我们就来看试探,这个试探有没有必要?为什么要试探?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周瑜这个人小心眼,气量狭窄啊,他信不过诸葛亮,他得试探一下啊。但是我们不能光讲性格,我们还要讲道理啊,从道理上讲,荆州集团或者说刘氏集团,和江东集团或者说孙氏集团,那是世仇,本来是敌人;本来是敌人,现在要联合起来了,是要试探一下,不要说本来是敌人,就是素不相识的人或者从来没有关系的两个集团、两个企业要合作一把,也得试探一下是不是。但是既然要试探,第一这个试探应该是双向的,双方都要试探一下,诸葛亮为什么不试探?因为他既第一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去试探,这个时候已经走投无路,除了联合孙权没有别的选择,试什么探呢?所以诸葛亮不试探,他不试探孙权,他不试探周瑜,他不试探鲁肃,他只是极力地进行说明的工作。那么既然诸葛亮用不着试探,周瑜这边也用不着试探,你试探他什么?就是你不能为试探为试探,你试探要有内容,你试探他什么?立场,态度,诚意?根本不成问题,完全用不着试探,所以这也是没有必要。
    因为周瑜的这个立场、这个观点、这个态度鲁肃是知道的,这才建议孙权召回周瑜。如果周瑜和张昭一样是个投降派,鲁肃是不会提出这个建议的,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又弄一个反对派过来,没事找事啊。那么鲁肃知道,诸葛亮知道不知道呢?应该知道,为什么?诸葛亮是未出隆中已知三分,他连天下将来三分他都知道,他不知道周瑜是什么人?诸葛亮能够在隆中做出那样一个对策,说明他对江东集团是非常了解的,他掌握了大量的情况,那么就包括江东集团的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你不可能说江东集团的事情诸葛亮都知道他就是不知道周瑜吧,因此说智激周瑜完全没有必要。
    *智激周瑜是反映周瑜心胸狭窄、神化诸葛亮智慧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然而在历史上却不曾发生过。而且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分析,我们也发现,智激周瑜在逻辑上也是站不住脚的。那么历史上的周瑜主战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呢?他最后是如何一锤定音,打动孙权主战的呢?
    实际情况是周瑜被从去鄱阳的路上召回到柴桑以后,孙权又召开了一次会议,那么会上周瑜态度非常明朗,而且周瑜的话可以说是掷地有声、大义凛然,表现出他一个中流砥柱的英雄本色。周瑜怎么说的呢?周瑜说曹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将军您神武雄才,又有父兄的英烈,现在据有江东人多势众,大家同心同德完全可以对抗曹操;我们江东要做的事情是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我们怎么可以投降曹操呢?何况曹操自己来送死,难道还有投降的道理吗?
    那么这一段话也是说得充满了正义感,这个和诸葛亮回答孙权的问话,问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诸葛亮那个回答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都说得非常正义。而且这两番话,诸葛亮的话、周瑜的这个话都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