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魂(闪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魂(闪烁)- 第11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实确实如此,谈仁皓在资料室里找了一个多小时,也就只找到了几份附带在帝国政府年度总结报告中的粮食生产报告,以及一些情报部门提供的敌对国。以及同盟国在这几年里粮食产量地情报。谈仁皓也只能带着这些资料回了办公室,因为没有其他的事情可做,他也可以花点时间在这些与海军没有多少直接关系的事情上了。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的基础性生产活动,不管是在平时,还是战时,粮食生产肯定是放在首位的。也许对某些国家来讲,需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的粮食需求,可是对帝国这类土地广袤。人口负担不重,而且自然条件优良的国家来说。粮食肯定得保证自给自足,甚至得考虑在战争时期为同盟国提供充足的粮食。
    在第一次全球战争之前,随着汽车的出现,各种各样的农用机械也出现在了田间,从第一次全球战争爆发前地二十年,到第一次全球战争结束,帝国国内的粮食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催化剂就是战争。因为战争的需要,大量农民加入军队,或者是进入工厂,转变为工人,而为了保证粮食生产能够满足国内需要,帝国在第一次全球战争期间就尝试性的建立了第一批国有农场,通过机械化大生产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农业人口的比例。这确实起到了相当显著的效果,可是在战争结束之后,国有化与帝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相抵触,大量的国有资产被变卖出售,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的负担,缩小政府的规模,另外一方面还可以用变卖国有资产的所得来抵偿战争期间所欠下的国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帝国的农民开始接受机械化农业生产的方式,大型农场出现在了帝国地各个角落里。
    经济危机期间,很多农场主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作物卖不出去,最终破产,这又引发了新一轮地兼并风潮。虽然在薛希岳首相上台之后,出台了几部保护农业的法律,但这却无法阻止农场之间的兼并活动。到战争爆发之前,大型农场已经不再多见,更多的是超大型的,甚至是站地数百平方公里的超级农场。
    这种农业生产的大变革在很大的程度上使不少的农民破产,并且最终流入城市,由农民,乃至地主演变成了工人,资本家。这看起来很残酷,可这是必然的发展道路,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降到了最低,并且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解放了更多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得已解放,投入到了效率更高的工业生产中去。实际上,在战争期间,帝国能够迅速扩大工业生产规模,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得益于有大量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了工业劳动力,而帝国军队能够征收到那么多的兵力。破产的农民也有一定的作用。
    战争爆发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再次提高,而在实施了战时配给制度之后,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畜牧业产品,禽蛋。奶制品等食品不再进入市场流通渠道,由帝国政府统一采购,统一分配。这一方面保护了农场主的利益,让农场主可以最大限度的生产,而不需要担心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同时也保证了帝国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并且通过粮食供应来实施战时管制制度。
    可在战争的前两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即在战争爆发前,帝国的粮食产量仅与国内需求基本上持平,产能余量并不大,而在战争期间,肯定要扩大战略粮食储备数量,以应付天灾人祸。因此,帝国政府在23年底就出台了两项政策,一是参加粮食生产的百姓可以免服兵役,也就是说。不从农业人口中征召兵员,以保证有足够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另外一项政策就是,从24年度开始,帝国政府将统一发放粮食补贴,这也是帝国历史上第一次发放粮食补贴,通过粮食补贴来刺激农场住的生产积极性。以提高粮食产量。
    这两项政策都收到了相当不错的效果,23年的小麦收成就比22年提高了15%左右,到24年秋收时,稻米,玉米,豆类等重要的粮食产量都提高了一成以上。从24年开始,帝国还陆续扩大了对荒地,特别是适合改为农田的荒地的开垦数量,几乎以免费发放的方式将这些荒地交给愿意参加粮食生产的百姓。同时还提供必要的生产工具,种子。化肥等等生产的设施与物资,以保证生产能够迅速扩大。而最有效的办法,还是对新开垦荒地地高额粮食补贴。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到24年的底的时候,帝国的粮食产量实际上已经超过了帝国国内粮食需求的四成左右。也就是说,在战争期间,帝国国民的生活,特别是膳食水平与营养水准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有所提高,这绝对是保证帝国军民士气与斗志的最有效的办法。这也使得帝国有足够的粮食拿来提供给出现粮食危机的盟国。
    而从25年开始,随着大量荒地开垦为农田,特别是当时西北地区的一些粮食产区开始生产粮食,帝国的粮食问题几乎是不存在的。从政府26年度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出,帝国在26年地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2亿吨,而美国同年的粮食产量是8。7亿吨。显然,在农业生产方面,帝国远超过了美国。
    同一年,帝国地粮食消耗量是7。8亿吨,德国的粮食消耗量是2。4亿吨,波斯的粮食消耗量是1。7亿吨,另外盟国的粮食消耗总量是2。9亿吨。换句话说,帝国生产的粮食几乎可以养活同盟国集团的所有国家,如果算上其他国家的粮食产量的话,26年同盟国集团生产的粮食实际上是有节余的,而且是很大的节余。饥荒问题本不应该出现!
    看到这些统计报告,谈仁皓就有点迷糊了,就算当时还要养活几个占领地区的接近3亿人口,可这些占领地区的百姓最多只需要基本食品保证,而这只是帝国的食品配给的四分之一左右,算上同盟国集团节余出来的粮食,根本就不应该出现粮食危机,更不应该出现饥荒的。可问题是,饥荒确实出现了,怎么说,罗云冲不会拿这么大的事情开玩笑吧。那么,导致饥荒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想了很久,谈仁皓只想到了两种可能导致饥荒的原因,一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二是人为导致的问题。
    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粮食产量的不平衡性,即粮食产区分布不平衡,各个国家的粮食产量不平衡,各个地区的粮食产量不平衡,最终就导致帝国有大量的粮食节余,而波斯帝国仅仅勉强维持自给自足,德国因为还要照顾到众多的占领区,其生产出来的粮食远不够需求。另外,交通环节上的问题也将导致饥荒出现,毕竟运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在战争期间,大部分的运力都用来运送武器弹药了,因此很难将粮食大规模的运送,结果造成帝国囤积了大量的战略储备粮,而德国的战略储备粮仓几乎要见底了。
    人为因素就是有政治家将粮食当作了战略牌来打,通过粮食来获取利益。准确地说,就是帝国希望在粮食问题上让之前一直不太顺服的德国软下来!也许德国军人都不怕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至少就谈仁皓所知,德国军人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勇气,素质都不在帝国军人之下。可问题是,就算德国军人再不怕死,他们也不能饿着肚子打仗,他们更不能让自己的亲人在后方被活活饿死,而德国政府也不能看着国家陷入饥荒之中,最后因为饥荒而导致国内暴乱,甚至发生叛乱。
    想到这两个因素,谈仁皓恍然大悟,这确实是很毒辣的一招,可这与海军有什么关系呢?海军管辖的那些运输船仍然在大海上航行着,这些船该装什么货物,要装什么货物,这不是由海军决定的。当然,谈仁皓也相信,首相是个有理智的,而且很聪明的人,粮食可以当作政治牌来打,可是在敌人被击败之前,掐同盟国的脖子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至少首相不会在这件事上玩火。从帝国已经开始向西方提供粮食援助来看,至少首相也想把积压在帝国的战略储备粮仓里的那些陈粮都送出去,免得发霉变质,拿去养肥了粮仓里的耗子。
    了解粮食问题,谈仁皓也不过是在给自己找事情做,可要不了多久,他就清闲不下来了,而且聂人凤与甘永兴也不会让他成天无所事事的。
第四十二节 隼击长空
    第二天,聂人凤就带着罗云冲去了帝国京城,谈仁皓没有去追问,他甚至没有去给校长与罗云冲送行,主要是他不想被牵扯进去,要是校长发个什么神经,要谈仁皓跟着一起去京城的话,那他哭都哭不出来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谈仁皓偶尔回去找甘永兴吹牛聊天,不过大部分的时间他都留在了家里,陪陪已经开始哑哑学语的儿子,与父亲下下象棋,陪老妈到市区逛逛市场,与妹妹打几场羽毛球,日子过得也轻松舒适。最重要的是,谈仁皓终于抽出了时间,把他一直没有给妻子写的信全都补上了,而且还聪敏的落了不同的日期,结果他忘记了一点,盖在信封上的邮戳是不会给他把时间“补”回来的。当然,在大部分时候,谈仁皓还是得准时去海军司令部报道,然后就找个理由溜出来,至于他去做什么,恐怕除了甘永兴,就不会有人敢来过问了。
    这天,谈仁皓又准时到海军司令部报道,在翻完了报纸,喝完了两开茶后,他就决定开溜了,儿子已经在学喊“爸爸”了,就算让他继续留在办公室里,那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那是在让他受折磨。
    “记得下午帮我签名,别忘记了!”
    “没问题,我天天都记得呢!”杜兴也知道谈仁皓要去做什么,为了在下午下班的时候帮谈仁皓签名,他还把谈仁皓的笔记模仿了好多遍,以尽量不让人看出问题来。
    “怎么,今天这么早就想开溜?”
    听到这声音,谈仁皓就知道麻烦来了。他觉得有点奇怪,甘永兴一般是在上午处理公文,如果谈仁皓下午还在司令部的话,他才会来找谈仁皓聊会天。几乎不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