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付涛所写的一首诗歌,名为《在没有女人的世界里》,内容如下:
在没有女人的世界里
天上没有太阳
黑暗吞噬一切
邪恶的欲念横生
男人被恐惧团团包围
在没有女人的世界里
夜里没有月亮
嫦娥停止舞蹈
希望的火种已灭
男人被死神步步进逼
在没有女人的世界里
人间没有大海
巨轮无家可归
船员全部下岗
牛郎织女从此结束相思
读罢付涛的大作,艾鸣掩卷而笑。付涛不好意思地说:“让你见笑了。我向来喜欢舞文弄墨,只可惜我没有什么文化,附庸风雅而已!”
谁知艾鸣连声叫好,并且鼓励付涛说:“写作,不在于文化高低。实践证明,只要对写作充满热情,多读多写,一定能够写好。很多著名作家都没有读过几年书,比方说高尔基,前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于下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仅读过两年书,但他的作品流传甚广;还有水手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马克吐温、杰克伦敦……”
对于那些水手作家的成长经历,渴望成为作家的水手付涛报以极大的兴趣。好在艾鸣对此了如指掌,并且津津乐道,令付涛大长见识。一提起著名水手作家麦尔维尔,艾鸣眉飞色舞,说麦尔维尔是普天之下所有水手的骄傲。
从艾鸣的言谈中,付涛了解到水手作家麦尔维尔的生平故事——
麦尔维尔,1819年生于纽约。15岁时由于家庭破产,他不得不提前涉足社会参加工作。他从银行职员做起,先后做过店员、农场工人和小学教师。1837年,年仅18岁的麦尔维尔怀着满腔的忿懑和对社会的抵触,逃上了一艘帆船,开始了他的航海生涯。1841年,他开始登上捕鲸船做水手。在随后的三年间,麦尔维尔随着捕鲸船环游全世界,不仅眼界大开,而且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历。期间,他和捕鲸船上的其他水手一起,同捕鲸船上的专制行为做不屈不挠的斗争,并且还曾因暴动等原因被监禁。后来,麦尔维尔加入美国军舰“美国号”,在舰上服役,直到1844年在波士顿上岸,从此结束航海生涯。
从1841年到1844年的航海生涯,对麦尔维尔的一生影响很大,这部分时间基本是在捕鲸船上度过的。由此,麦尔维尔的思想基本上被奠定了。坎坷的经历、丰富的生活和强烈的思想构成了麦尔维尔写作生涯的基础。麦尔维尔于1850年2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白鲸》,完稿于1851年夏,并于同年出版。那年,麦尔维尔才32岁。
麦尔维尔的《白鲸》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是力量和思想的所在,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史诗之作。遗憾的是,和麦尔维尔同时代的人没有看懂这部史诗之作,更没有认定他在文学上前所未有的价值。
1891年,麦尔维尔在世人的漠不关心中逝于纽约。死后三天,《纽约时报》才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这个不幸的消息。
到了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麦尔维尔的下一代人终于用睿智的目光读懂了他的著作,并且为之惊呼:天哪,这本是一部旷世之作呀!如今,麦尔维尔和他的《白鲸》正在被美国甚至是全世界所广泛研究。
从富有到贫困的坠落决定了麦尔维尔坎坷而闪耀着光彩的命运,而命运的多桀和对命运的不断抗争决定了他人生的深度和作品的力度。麦尔维尔的命运,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命运何其相似!
见艾鸣对麦尔维尔和他的作品赞不绝口,付涛当即向艾鸣借阅《白鲸》一书。等付涛拿到《白鲸》后,他就一直满怀虔诚地将书紧紧抱在怀中,像抱着处女一样兴奋异常。
艾鸣笑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处女迟早是你的,就看你怎么‘搞’。”
付涛忙问:“应该怎么搞?”
“这里面大有学问,且听我慢慢讲来!”艾鸣呷了一口茶,清了清嗓子,开始不厌其烦地介绍起他的“读书经”——
古诗云:书山有路勤为径。顾名思义,面对堆积如山的书籍,只有勤奋苦读,才能走出一条道来。
然而,在大兴出书热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书籍铺天盖地,扑面而来。面对琳琅满目的书市,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是摆在我们读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我们良莠不辨,好坏不分,并且沉迷其中,必然深受其害,造成时间的大量浪费。浪费时间,无异于扼杀自己的生命。因而,作为明智的读者,我们要为自己设立禁区,避免“近墨者黑”。
一个人爱读什么样的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げ苟讨πА?br /》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读书不仅能使你增长知识,同时还能借以修身养性,满足精神上的追求。根据当今学者的说法,大抵读书有三重境界:为知、为己、为他。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为己,则是为了修身正己,培养人的品格、道德和情操;为他,堪称读书人的最高境界,即指为了芸芸众生而读书,正如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今社会博览群书者甚多,但他们大多目光短浅,年轻时为成就功名而读书,功成名就之后又为附庸风雅而读书,不仅累,而且俗。这些人即使爬进了书堆,充其量也不过是只蛀虫,永远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者。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即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是为了装点门面。孔子此说,旨在提醒“今之学者”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真正意义上的学者,不仅要具备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还要具备“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气质,更要具备普济众生的宽阔胸怀。
要想把书读好,除了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以外,还应该合理选择读书的最佳时机。巴蜀鬼才魏明伦先生有云:读书力求“三性”,即韧性、记性、悟性。有韧性没记性,读了也是白读;有记性没悟性,书便成了死书。因而,心浮气躁时不应读书,春风得意时也不必读。就拿我来说吧,虽然长年置身海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但也未必能静心读书。因为有时候远离喧嚣的只是人的身体,而非内心。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不是人在读,而是心在读,是读者与作者在用心相互交融,从而达到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故而,惟有清心寡欲,心静如水,方能读得好书。
我向来提倡开卷有益,但从不乱读。大凡能丰富知识提高文学修养的书读之,内容淫秽、思想粗俗或意蕴浅薄的书弃之。我习惯对各种书籍广泛涉猎,喜欢便用心读之,一遍又一遍,如饥似渴;不喜欢就一目十行,走马观花,过目便忘。年轻时的我,喜欢读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如赏花圃之花,怡情悦目;人近中年,爱读油盐酱醋的生活题材,如观水中之月,感慨万千。大约不同的时期怀有不同的心境和偏爱,故而读出的韵味也迥然不同。
身为书痴的我,时常为读到一部好书、一篇佳作,甚至是一句妙语,欣喜若狂,夜不能寐。一本好书在手,大约第一遍读故事,倘若故事精彩,便爱不释手;第二遍,绕开故事读情感,读着读着,我竟哭了,比女人还“女人”;第三遍,透过情感读思想,读着读着,我将泪水蓄在眼里,比男人还“男人”。就这样,读了一遍又一遍,仍不解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没有及时悟透其中的是非曲折,明了作者的写作初衷,我会再读。每读一遍,都有茅塞顿开的喜悦,偶尔还能记住文中一些经典的词句。记得上中学时开始读《三国演义》,书中字字珠玑,令我爱不释手,此后的十年间,我共阅读不下十余遍……
艾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直听得付涛瞠目结舌,自叹弗如。付涛从未想过,读书还有这么多讲究。
此后一连几天,付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将《白鲸》连读三遍后,付涛如饮醍醐,如梦初醒。接下来的日子里,付涛又从艾鸣手上借来唐诗宋词,反复背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艾鸣的鼓励和指导下,付涛加强练笔,很快又写了好几首小诗,忍不住有些自鸣得意。
和艾鸣一起值班的这段日子里,付涛还借来了水手作家马克吐温的许多优秀作品,按照艾鸣提供的读书心得仔细阅读,文学鉴赏能力大为提高。每每掩卷而思,灵感奔涌,于是奋笔疾书,时常一挥而就。望着密密麻麻的方块字,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想起鲁迅先生曾经弃医从文获得巨大成功,付涛异想天开:何不弃船从文,做一个像赫尔曼麦尔维尔、马克吐温、杰克伦敦那样的水手作家。
希望是动力的源泉,动力是希望的催化剂。在希望的支撑下,在动力的驱动下,付涛一次次泛舟书海,尽情遨游。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付涛捧读自己爱读之书,让思想飞度黄河黄山,跨越长江长城,领略西双版纳的旖旎,感受蒙古大草原的辽阔,倾听雅鲁藏布江的雄浑……或让情感穿越时空,体味庄子的超脱、陶潜的隐逸、岳飞的壮怀、路遥的奋力……或让身心沉缅于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豪迈情怀,流连于李清照“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世界……
昏黄的孤灯下,付涛开始潜心创作,让笔下的方块字,一块一块,累砌起一座万里长城,将嘉峪关和山海关紧紧相连;或信笔涂鸦,让内心的情愫,一缕一缕,融汇成一条万里长江,从唐古拉山出发,滔滔不绝,奔流入海。
付涛时常在无法静心读书或潜心创作的暗夜里冥然兀坐,让生命的真谛在禅悟的瞬间如花绽放;或捧一杯香茗,点一支纸烟,让灵感随着猩红的火光,在暗香浮动的夜色中尽情摇曳。
第十一章 回国途中
从阿根廷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