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尤自敦睦邦交言。郑和能以和平、理性以建友好外交关系。犹之妈祖时在精神领域,与人共在。
而自影响海外风土习俗言,其人皆有所及。
六、自人文思想言-弘扬郑和之神奇
和神奇,千古颂扬,无远弗届。人如由其不同专业视角切入,自能既广且深。本人投注中华传统文化习染较久,专研汉学为时亦长。颇愿效法范春歌记者,见无畏胆识;只身远赴非洲帕泰证实郑和远航,至今留有华人后裔于其地。我亦愿就人文角度,谈谈对郑和神奇的弘扬:
就中华文化、儒家思想主轴言,孔子之道,以忠、恕贯之。郑和之尽已待人,亦合孔道。
又《论语.公冶长》篇,言孔子曾言:「乘桴浮于海」。据阎若璩裕1以为孔子以「道不行」,则愿与有胆识之子路,乘筏泛海至夷地朝鲜,向箕子之遗风,另展鸿图,对「海」有无限向往,亦郑和于茫茫大海中,拓展伟业。
《孟子.尽心》篇亦云:「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所为,所以动心忍生,增益其所不能。」郑和困心衡虑、坚忍于忧患,以那份人格的坚忍、韧性、包容、毅力,才能在茫茫大海中,引领两百艘船、两万七千八百人,顺利启航,完成伟业与太史公司马迁坚忍完成《史记》,于灿烂中华史页上,同垂不朽。弘扬郑和伟大,除了在科技上予以肯定,人格思想上亦不容忽视。
第四章由「成败」思考今后航向
一、政治上
甲午之役失败与郑和七航成功,由宏观与细思,自具其因,以下试析分之:
甲午之役-
因清廷闭关自守,毋视洋枪洋炮,实则其时中国舰艇及将才不差,只因主政者误判,以致丧权辱国。
郑和七航-以踪迹惠帝,宣扬国威为考量。
《明史.卷三○四郑和传》(1737年刊行)有下列记载:「(明)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旦欲迹之。旦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六月乃命郑和及其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资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蕃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
由宣扬国威、寻探建文帝下落二者言,以前者为重,盖建文帝为人平和,不足形成威胁。
二、心理上
甲午之役-
同治时,第二次鸦片战后,即有海防、塞防之议。时光绪载湉(1871~1908,乃醇亲王交环之子),虽力主战守、惩治败逃之将,然其时慈禧太后(1836~1908,咸丰之妃,1861年由北京政变,夺取政权,垂帘听政,1894年,为庆六十大寿,遂挪用北洋海防经费建颐和园),而李鸿章(1823~1901,以编练淮军起家,积极推行洋务。如李鸿章曾与曾国藩创江南制造局炮厂,生产武器。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创建北洋海军,集清军政外交大权于一身),虽重近代海防,创北洋海军,然不积极以行。
郑和七航-
我以农立国,未有远大世界观,又因远航耗费远大,故多取闭关锁国之想,不思向外发展。
又明廷之下达禁海之令,乃士人鄙视由宦官主导之海上活动所使然。
三、国防上
甲午之役-
先有李鸿章在甲午之役(黄海之役)中,力主「避战保船」之失败原则,战后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甲午之役后,因我军败绩而定之条约。
由李鸿章与日首相伊藤博文订约,割台湾、澎湖与日本(辽东半岛未割,乃因俄、法、德干涉,我出款三千万两赎还)赔兵费二万万两,自是中国积弱不振。
郑和七航-由守势而攻势-于西北守边;东南开海禁下,郑和遂西航。
明太祖统一中原,对蒙古残余、东南倭寇,仍存隐忧,故于西北边地取守势、对东南取海禁(所谓「片板不许入海」),以稳固其政权。然于即位后,却以攻势以展现其雄心大略,故有郑和七航以壮大声威,拓展商贸。
郑和于永乐帝三年(1405),以空前舰队-宝船(巨大木船)六十二艘,及各型船二百,两万七千八百余人,遍历南洋诸岛,宣扬国威,并以强大武力声威,以吓阻叛逆。
四、外交上
甲午之役-
由于明廷下令海禁,又防西北边陲夷狄以巩固政权,至清代犹然,固步自封,自视甚高,一旦门户洞开,列强纷入,国势岌岌可危。
郑和七航-以厚往薄来以结交周边诸国,建立友好关系。
元亡不久,其后裔帖木儿欲重建蒙古人势力,成祖不只派郑和出使西洋,且以「海洋同盟」观点,围堵帖木儿。更在外交上打通与西方之邦交;建立友好关系。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经二十八年,造访国家及地区,凡三十七。创造四个第一-时间早、规模大、造船及航海技术先进。郑和西航于战略思考上,呈现的是前方战略取胜,必后方政治、经济、国防,乃至各方面配合。
由以上析论,郑和七航及战略方向之正确,始有任务圆满之达成。
五、经贸上
甲午之役-
中国自关闭守、马关条约后,国势一蹶不振,受制外力。马关条约条款之一,为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长沙等处为商埠。
郑和七航-
明廷以漕船运粮、行两税法由朝贡贸易、官方贸易,遂开海上贸易之先河,钱财足供郑和西航。
西航中,中国陶瓷、西方珍宝,遂开启海外热络之商贸。
明廷于「开海」、「禁海」争议不休,由严从简《殊城周咨录》卷二十四言,郑和之海上活动,被直指为费钱粮、死军民之弊政,故而销毁其档案,下达禁海之令。
第五章结语
中国海洋发展始于何时?二千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之句,充分说明善舟楫、重海洋之岭南先民,早已建造木船,活跃海上。此一「海上丝路」,实已开启我对外交通贸易之始。
宋代以降,除设「市舶司」以主贸易、拓展航线以利交通、外销陶瓷,且承汉代陶船而海船,率先使用指南针、海图以导航。明代外销白瓷外,并有黄、红、绿等彩釉加描金之彩瓷外销。最引人重视者在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七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由其壮观船队,已明显表出我造船、商贸等海上优势。其时呈现之成果甚多。如宗教(含佛、回、基督等教)文化,已随郑和七航海上商贸而来。代表泰西文明之天文、历法、自鸣钟、天球仪等,与我陶瓷、铜鼓、船模、丝绸等文物相续交流,皆为海洋发展作一见证。
如进言之-重温此段海洋发展史,丘见我国闪耀海上荣耀。惜至清代,国威竟成国耻,乃:
○         由政治心理言-荣辱常系于主政者之思考,明代郑和七航之「示中国富强」,与清代甲午之役败绩,割地赔款,一荣一辱,判若天壤,与政治实息息相关。
○         由国防外交上言-郑和七航,以空前盛大舰队前去,所至之处,因有强大武力军备为后盾,人不敢轻我,且以厚往薄来,结交诸国,达成敦亲睦邻效果。
○         由经贸言-由和平外交而开拓经贸、自水到渠成。而为列强垄断,所得商利,自不可同日而语。
由以上析论,则成败与政经、国防、心理仍息息相关。今后如能记取甲午之役国耻为戒,学有郑和航海精神,则二十一世纪海洋发展建立海洋和平,非我中华
第125章彭萨科拉级重巡洋舰
           经历整个太平洋战争的元老
⊙ 彭萨科拉级是美国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标准建造的第一级重巡洋舰。它的设计思想就是为了对抗日本同时期的“条约型”级重巡洋舰,也是在建成时唯一在火力、装甲、速度等方面与日本重巡洋舰相当的舰艇。
★ 总体情况
彭萨科拉级标准排水量9255吨,满载排水量11696吨,舰长178。3米,水线长173。7米,宽19。9米,满载吃水4。6米,人员编制612~653人,采用平直甲板船型,尖艏,巡洋舰型艉,首舷弧不明显,舰体修长,长宽比达到9。这都是为了提高航速而采取的措施,所以该级舰耐波性能不是很好。军舰动力为8台威斯汀豪斯公司的锅炉和4台帕森斯公司的蒸汽轮机,额定输出功率107000轴马力,4轴推进,最大航速32~32。7节,舰内载油3088吨,15节时续航力10100海里。
彭萨科拉级的甲板布置与老一代巡洋舰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沿甲板中线依次布置4座大型炮塔,以容纳首次在巡洋舰上使用的203毫米火炮,彭萨科拉级的舰桥比较高大,紧靠着舰桥的是一个雄伟的三角主桅,主桅顶端有了望台和射击指挥室。舰桥后部是2座烟囱,烟囱上有防止烟雾倒流上舰桥的防烟罩。2座烟囱中间的空间就是水上飞机甲板,布置了2座水上飞机弹射器和回收吊车,但没有机库。无线电室的位置紧靠2号烟囱,然后是三角后桅。在1942年12月的改造中,在主桅上增加了SC对空搜索雷达天线,后桅上半部分被截去,并在无线电室后增设一个简单的单后桅;在1945年的改造中,主桅上半部分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探照灯平台上的一个小指挥塔,无线电室和后桅被全部拆除,在它们的位置上设置了新的探照灯平台和后舰桥,探照灯平台后的桅杆也被加高加粗,并安装上SG对海搜索雷达。
武器和防护
彭萨科拉级的主炮口径为《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的上限——203毫米,又为了不超出条约规定的主炮最大数量(10门),并具有最强火力,其火炮配置独具特色,其A和Y炮塔为双联装,B和X炮塔为三联装(日本巡洋舰采用的是5门双联装炮塔的方式)。彭萨科拉的主炮塔重量接近300吨,火炮俯仰范围为…10&;#176;~+41&;#176;,填装仰角+5&;#176;,左右旋转范围各150&;#176;。
炮塔内安装55倍径203毫米火炮,火炮最大膛压2680公斤/平方厘米,单管射速3~4发/分钟,每门炮弹药储备150发。弹药为分装式,发射药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