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么全要(重要部份全面防护)”。
萨克森是德国当时最新式的铁甲舰; 排水量七千余吨; 采用12至14英寸装甲包裹舰身中段锅炉和轮机舱以及舱面各主要作战部分; 比英弗来夕白轻盈一些。 但同样采用装甲防护集中的”装甲堡”方式; 防护效果并不比英弗来夕白差。 但德国人办事一向严谨; 没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一般不乱用。 估计是对旋转炮塔的可靠性有所保留; 所以火炮还是采用相对成熟的” 船腰炮房”布置; 除将其中两门主布置在舰艏的梨形炮塔中外; 其余四门都安装在舰身中段一个装甲防护的舱室中; 缺点是火炮射界不够开阔; 而且如有炮弹击穿装甲落入炮舱中; 四门火炮可能同时被毁。
定镇二舰在火炮布置上参考英弗来夕白军舰; 避免了萨克森军舰的船腰炮房式布置的弊病; 采纳了英国的先进经验。 而舰身的设计则参考萨克森军舰; 采用较轻盈的”装甲堡”; 自上层建筑到舷侧水线及水线以下; 以12至14英寸的装甲将军舰除艏艉部分外的船体紧密包裹; 在装甲之内再铺设一层与装甲板等厚的柚木层; 起辅助防护和中弹后减震的作用; 这样的防护单靠纯粹的大口径弹是无法破坏的; 而当时穿甲弹技术尚未出现(该种炮弹头部安装一个有相当厚度的金属头; 并再套上一个尖削的金属整流罩使炮弹以保持原来的流线型; 分别称为被帽头和风帽; 而引信则装在炮弹的底部。 炮弹能依靠动能穿透军舰的结构进入舰内后才爆炸; 也称被帽穿甲弹)。 说到对付巡洋舰的炮弹; 更是游刃有余。
对于定镇二舰的主要参数和外观布局; 已有许多文章叙述过; 在此不作赘述。 但她们的内部结构介绍; 一般少见于各种书刊。 在这里; 通过一些搜集到的资料做一些探讨。
定镇二舰回国后; 李鸿章曾将一套德方提交的图纸进呈内廷御览。 包括定远镇远舰外形图;定远镇远舰内景图; 定远镇远舰上舱面并房顶飞台图; 定远镇远舰中舱面装配图和定远镇远舰各节横剖图。 笔者在翻查十八年前的一本旧杂志时; 意外发现几张”定远”的线图; 其内容与上述图纸的标题颇为吻合; 估计是从宫中流出的摹本; 其中的纵向剖视图和俯视图通过Brassy’s海军年鉴的介绍已广为流传。 但一幅挂满风帆的外观图却是首见; 估计是刚完工时的模样; 当年回国途中为省煤计; 也使用了风帆作辅助动力。 而最为难得的是三张横剖图; 为我们了解定镇二舰的内部结构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其一是主炮塔的内部结构。 炮塔的主体是一个平坦的圆盘; 两门305毫米主炮及其俯仰机构安装在圆盘上; 圆盘的下方是一根立轴和液压……齿轮旋转机构。 圆盘的低部外端装有数量不详的承重滚轮; 压在甲板上铺设的一圈圆周钢轨上。 当炮塔在旋转机构的推动下绕立轴旋转时; 承重滚轮沿钢轨滚动。 通过与萨克森和英弗来夕白旋转炮塔剖视图的比较; 证实三者的结构是一致的; 这就是所谓的”船面旋台”。 基本上是参考当时将陆上大型火炮旋转机构而设计的(见威海市刘公岛海军公所西侧陈列的一门德国制大型岸炮的周向旋转机构)。 与英国军舰不同的是; 当时德国军舰的装甲甲板位置都较低; 炮塔旋转机构的安装位置在装甲甲板上方; 水平方向防护则由环绕在炮塔外的固定的装甲围壁提供 (围壁是固定的; 不随炮塔旋转)。 垂直方向防护则由可拆卸的封闭式钢炮罩提供。 炮罩的顶部设有通风窗。 鉴于当时舰炮的射击仰角不大; 弹道比较平直; 垂直方向受打击的可能性不大; 所以炮罩的厚度设计仅考虑能防弹片即可。
炮塔内另一个令人感兴趣的是主炮炮弹的装填方法。 305毫米口径炮弹重600多磅; 发射药包一个重50磅; 装填作业无疑需要由机械来完成。 马吉芬回忆录中有这样的记述: “头卷辫发,赤裸两臂,肤色淡黑的壮士,一群、二群直立于甲板炮旁,等待厮杀。 甲板上到处撒有细砂,以防执勤中滑倒。 在上部构造、舰的腹部、送弹滑车、弹药卷扬机和鱼雷室等地各就其位。” 这就是现存这方面情况唯一的记录。 证明“定远”级舰内确实配备了弹药扬升装填机械。 但此外没有更详细的叙述。
没有直接的记录不等于就是死胡同;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间接的资料去推测当时的情况。 马吉芬回忆录的原文中; 送弹滑车与弹药卷扬机分别是shell…whips与ammunition…hoist。 Whip是指俗称 “葫芦吊挂”的滑轮吊车(可以是手动或其他动力驱动); hoist是指升降机。 参考同时代的英国战列舰英弗来夕白和俄国战列舰 “Tchesme”的弹药扬升装填机械图(她们的扬升装填机械应该具有代表性; 尤其是后者的相关图片很详细); 对”定远”级作出以下的推测。
“定远”级有两层甲板; 分别是从军舰外观上可看见的舱面甲板………“上甲板”和在舰内的装甲甲板………“主甲板”。 将舰内从上到下分为三层。 弹药库设在最底层以利防护。 炮塔安装在上甲板上。 在上甲板的底部装有一台滑轮吊车; 即送弹滑车; 能依靠其滚轮沿上甲板的底面安装的钢轨横向滑动。 另外还设有一台机械驱动的弹药扬升机(或称弹药卷扬机)。 弹药扬升的过程如下: 送弹滑车将弹药从底部的弹药库通过装甲甲板的开口吊到装甲甲板上; 并横向平移到弹药扬升机旁; 将弹药放在弹药扬升机的托盘上; 然后托盘将弹药举升到上甲板的主炮旁; 再利用主炮后部的手动吊钩将弹药从后方装填到炮膛中。
炮塔后部的手动吊钩是当时一种通用的装填设备; 当时广泛应用在各种舰上和陆上的大型火炮中。 由于“定远”级和 “济远”的炮塔采用封闭式炮罩; 所以线图上看不见这种吊钩; 但“致远”级和“经远”级巡洋舰因为采用半封闭的炮盾; 从线图上可以清晰看到这个吊钩。 刘公岛海军公所西侧陈列的那门德国制大型岸炮的后部; 以及1906年完工的英国战列舰 “无畏”的炮塔内; 也是配备这种手动吊钩。
这个扬升装填过程反过来; 就是将弹药送入弹药库的补给过程。
后来的战列舰上的做法是; 在炮塔的下方设置圆柱形封闭结构; 连接在炮塔下成为一个整体; 将弹药扬升机构设在里面。
次; 从锅炉舱横剖图上; 可见烟囱的烟道和巨大的通风管穿过装甲甲板延伸到锅炉舱里。 在舰体的中部; 布置了一道纵向立壁; 将锅炉舱和轮机舱都分成左右两部分; 两****力机构分开独立布置; 避免一侧破孔进水时; 两****力机构同时受影响而失效。 这也是后来军舰通用的动力配置方案; 对那些无装甲的军舰如驱逐舰尤其重要。
锅炉舱内共有八座锅炉; 左右各四座。 布置在前部的四座锅炉通过前烟囱排烟; 后部的四座锅炉通过后烟囱排烟。 但烟囱中设置有****隔板; 将左右锅炉舱锅炉的烟道分开。 这主要是考虑一旦一侧动力系统不能工作; 依靠单机单桨推进时; 一侧工作中的锅炉排出的煤烟不会通过烟囱中的烟道倒灌到另一侧不工作的锅炉舱中。 在烟囱的出口设有挡雨栅板; 防止雨水流入锅炉造成熄火。
从定镇二舰的俯视图看; 在后部上层建筑顶部舰载鱼雷艇支架和小艇支架的下方; 共有三个隔栅状盖板; 联系轮机舱的上方没有设置金属通风管; 以及在一张“镇远”照片中舰载鱼雷艇支架下的那个隔栅状盖板的上方用缆绳悬挂了一个帆布风斗; 估计这些隔栅状盖板就是轮机舱和舵机舱的通风口。
顺便提一下; 定镇二舰在外观上的差别其中之一是; 左侧主炮塔后方的大型金属通风管; “镇远”比”定远”多一个。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 定镇二舰的设计与建造是成功的; 徐建寅称其为”当今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船”不为过誉。 多年后美国首批建造的战列舰缅因 和 德克萨斯; 在外型上都可以看见受了定镇二舰的影响。
定镇二舰的唯一的弱点是舰底水下防护稍弱; 以至”定远”后来中雷后只能搁浅; “镇远”触礁(另一种说法是被系水浮鼓刮碰)后航速下降到8节。 但这不是德国人一家的错。 这一时期的各国战列舰普遍存在水下防护薄弱的毛病; 延至1904年日俄战争; 俄国海军的彼德罗巴甫洛夫斯克; 日本海军的英国制初濑和八岛战列舰 (两舰都建成于1896年后) 还都是触碰一或两枚水雷便告沉没。
水下防护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 无论是直接把装甲板安装在船壳上或是”装甲堡”式防护; 装甲都只能延伸到水线下的某一位置而不能包裹船底。 水线以下由只能靠双层船底提供防护。 尽管后来战列舰装甲终于延伸到船底; 但厚度也必须逐渐减薄。 因为装甲厚度如果从上到下都一样厚的话(水线以上垂直防护装甲的厚度一般取与主炮口径相等或稍大; 这是战列舰设计的一个经验公式); 重量实在太大。 于是鱼雷和水雷盯上了这一点。 它们把几十上百磅的装药在水下爆炸; 往往炸得战列舰胆战心寒。 偏偏炮弹也来凑这个水下的热闹。 日本海军发现; 当炮弹的尾段作成具有6&;#176;30’的锥度时; 当炮弹以与水面成17&;#176;夹角落入水中后; 它在水下的弹道不再是继续以曲线下沉; 而是逐渐改成与水面平行的路线向前进; 并且这种状态能保持一段时间(大约25米左右)。 这表示在一定的条件下; 炮弹能当鱼雷用; 这比直接射击军舰水线以上的厚甲防护部位有效多了。 而且炮弹速度高; 尾迹不明显; 比鱼雷难于规避。 1923年; 日本海军在停建的”土佐”战列舰(鉴于在”陆奥”战列舰完工后; 日本海军战列舰的总吨位已超出”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力量条约” 所规定的上限; ”土佐”及其他一批在建的战列舰必须废弃)的船体上作了大量的此类射击试验; 证明具有实战价值。 这下子; 战列舰的”软下腹”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解决的办法是在船体外的两侧增加防雷护壳; 这是一个非装甲的护壳(为了减小重量); 附着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