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运输与跨海力量投送。对台登岛作战面临的诸多作战任务中最关键的两项是:将必要的人员投送到战场;部队一旦上滩就要在某一地点形成优势。很多分析家认为,就目前而言,这两项任务都超出了中国大陆的能力。
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商业船队,具备强大的人员和货物运输能力。相反,中国大陆海军的50艘两栖舰和200~350艘登陆艇绝对不能运载所有诸兵种合成部队。因此,中国大陆可能将军用两栖舰艇完全用于运载坦克、火炮等重装备而非搭载人员。无论如何,舰首登陆斜板几乎是在冲击中惟一能使笨重的装备上陆的工具。如果两栖舰完全用于搭载坦克,登陆艇完全用于运载火炮,那么将会有250余辆坦克和近700门火炮在第一波次上陆。这些装备对于100多个师编成的登陆部队来说并不算多……仅1个美军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数量就不止250辆,700门火炮也就相当于约10个美军师装备的火炮数量。但是,专用登陆艇能迅速将坦克和火炮输送上岸。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将坦克和火炮运送上岸都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对步兵、海军火力和近距离空中支援的严重依赖成为所有两栖作战特点的原因。
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商业船队运用其常规客轮和临时改装的货轮(不必为了满员搭载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就能够搭载数量高达200万的部队。以目前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港口的装卸能力,装载部队将耗费大量时间。当其他船只排队等待码头泊位的时候,指挥员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减小登陆船队的规模,要么命令装载完毕的船只在近岸区域徘徊,这无疑会增加船只的易受攻击性。尽管中国大陆在过去10余年中大力修建港口,但是上海到香港之间所有港口的运力只能一次性装载20万左右的部队。这只是攻台部队可能数量的10%~13%。但是,如果中国大陆愿意重新分配资源并减少在民用行业的投入,那么提升港口的运输能力就会像建造机场那样,是中国大陆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旦装载成功,在将部队输送到目的地的过程中,最困难的障碍就是将士兵从大型舰艇换乘到小型船只上,这些小型船只能接近海岸,将人员卸载在浅水中。多数“中国大陆通”一致认为,中国大陆有10万多艘航海渔船。按保守估计,如果每艘渔船能够在最后几十千米处搭载35名士兵,那么将150万人运送上岸只需渔船总数的一半。
美国的两栖作战条令十分重视登陆攻击部队由舰到岸输送过程的组织工作。中国大陆在这方面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中国大陆使用的是民船,而且数量太大。两栖作战条令要求:第一,周密实施“逆向装载”或“作战装载”,即最先用到的装备最后装载,保证急需装备随时能用;第二,使搭载同一地面部队的船只彼此靠近;第三,将“船群”按顺序编入“船波”,组成规模较大的“船队”。该作战原则首先关注的是保持陆军部队战术编组的完整性。如果登陆部队缺乏战术连贯性,孤立上岸并且混成一团,那么部队将变成乌合之众,并任人宰割。
现代航海发明可能会帮助中国大陆有效地协调成千上万艘小船。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能够帮助每艘船只了解自身的目的地。因此,按常理,士兵应该能在短时间内归建到更大的作战单位。该技术的运用能够使中国大陆的条令在两栖作战方面有所创新。
不论中国大陆可能采取何种新技术,此次两栖作战的关键在于中国大陆商业船队的巨大“运输”潜力。
滩头登陆和猛攻。通常情况下,对付正面进攻的守方会占据上风。但是在两栖登陆条件下,攻方的某些优势就自然增加了:攻方掌握主动权;登陆部队指挥官能够选择进攻时间,并且由于海上机动固有的灵活性,他还能选择确切的登陆地点。在这种情况下,台湾不能确切地判定对方何时何地到达,因此攻方几乎自动获得了达成战术突然性的优势。
台湾有近200万部队(其中包括预备役部队),这使得双方的兵力貌似对等,但不确定性会迫使台湾在靠近中国大陆一侧的400公里的海岸线上分散部署兵力。在船只拥挤的台海,巨大的通信量可能会使台湾的监视预警系统效能下降,甚至出现饱和。估计中国大陆会有意使台湾的监视传感器超载,而非力图规避之。
另外,就算台湾成功地将目前驻守近岸岛屿的5个师全部撤回本岛,其21个师的兵力(包括海军陆战队和7个师的预备役部队,但不包括2个师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中的每个师必须各守卫大约20公里宽的正面。那将是相当严峻的挑战。1944年6月,德军控制着诺曼底海滩,平均每个师的正面小于16公里,但还是在48小时内让10万盟军部队夺占了登陆场。
由于中国大陆在理论上至少具有一次性“输送”200万士兵的能力,所以它很可能会在某个地点集中足够的步兵优势压倒守方。假定中国大陆取得了制空权和制海权,那么一旦地面部队抵滩,中国大陆总兵力的庞大规模就使台军难以实施有效反击。即使台军动用其质量占优的装甲部队,也不太可能完全摧毁登陆场。再来回顾一下诺曼底登陆,当时盟国夺取了制空权,导致德国陆军无法使其装甲力量朝滩头机动,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然而,中国大陆会发现在最后冲击中的任务量及整合任务的复杂程度是令人望而生畏的,特别是中国大陆必须长久地保持制空权。此外,指挥官必须组建一支战区空中机动预备队(该预备队由伞降和机降部队联合编成)。仅就抢滩而言,登陆部队指挥官就必须做好大量应急准备,以应付台湾荒凉的西海岸,那里多为泥沼地形,而且潮汐落差很大。中国大陆还必须应付两个雨季:8~9月和11月时来年4月。这使得中国大陆只能利用5~7月和10月两个“间隙”发动进攻。但是,这些困难因素并没有在朝鲜战争期间挫败美军两栖部队在仁川的登陆行动;而珊瑚礁和极低的潮位也没有阻止美军在二战中攻占塔拉瓦岛。
登岛作战的可能性
谨慎的军事计划者都不会排除中国大陆成功地实施对台登岛作战的可能性。中国大陆几乎在所有相关军事领域具有不容置疑的压倒性数量优势。尽管中国大陆士兵在台湾登陆可能需要准备数年时间,但是分阶段进攻的早期准备可以比预计的时间提前,即大大早于2005年,人们普遍认为2005年是中国大陆具备向境外投送兵力的能力的最早时限。
当然,也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假设”存在。假设中国大陆空军不能取得制空权,或者假设海军不能运载百万大军,那么进攻行动就会在装载之前停止。假设中国大陆不扩充其靠近台湾的沿海机场的运输能力,那么它就无法取得制空权。类似情况还有:假设中国大陆不大力扩充其在该地区的港口运输能力,那么它就不能有效利用征用民船的海运效能。制海权有赖于潜艇部队在海峡两岸之间扫清通道并保持通道安全的能力。假设通道被突破,那么突击部队很可能在输送途中就被消灭。在跨越海峡之后,假设冲击梯队不能保持数量众多的人员和物资的有序性,那么守方将占尽上风。
但是,决心已下的中国大陆政府有可能具有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中国大陆既不需要在武器生产方面实现神奇的超级武器的惊人飞跃,也不需要外国作后盾,它只需要立刻调整资源分配。我们不能主观臆断一个国家甘愿做出巨大牺牲,但是完善的军事分析不能忽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1950年以来,美国由于低估了表面上实力不对等的亚洲强国的决心而屡屡失策。
另外一个假设是海峡两岸军事对比具有微妙性。任何使台湾在目前这种军事力量对比基本平衡(考虑到所有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占据优势的戏剧性转变,都可能会限制中国大陆进攻靠近大陆的金门及其他岛屿的可能。旨在促成这种转变的新的对台军售几乎不会使五角大楼产生不安,但中美关系肯定会受其影响。正如一些分析家指出的那样,军售的增加会产生逆反作用,刺激中国大陆赶在台湾吸收新装备之前采取先发制人的打击。无论如何,就武器装备而言,台北当局或者会选择自行生产,或者会向其他国家购买,以使其免遭占领。
但是,也有一些重要的“能够”可以平衡负面的“假设”。人民解放军能够征用众多民用资源并将其直接用于增强军事能力。中国大陆能够用1500艘舰艇和数十万条小型船只将百万大军运过台湾海峡。中国大陆空军能够调用3000多架喷气飞机(尽管这并非一波次飞机的总架数)投掷弹药。登陆部队一旦在滩头站稳脚跟,就能够压跨或耗尽守备的台湾陆军。
最重要的是,中国大陆可以分阶段实施对台登岛作战,达成作战优势,连续不断地朝台湾不设防的近岸岛屿实施机动。这种多阶段性战役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国大陆打消耗战的固有优势,如果台湾步步设防的话,那实际上就宣告了台军的失败。就算台湾选择放弃寸土必争的作战思想,时间也会逐渐变得对中国大陆有利
第60章德意志捷豹
德国边防军第9反恐怖大队,在德内部称为边防第九旅,又名边防第9大队,简称GSG9。共有队员约350名,编成多个战斗组,它始终处于临战状态,在人员上、技术上及战术上己全部实现了现代化,战斗力极强,是一支世界闻名老牌特种部队,特别令人称道的是,甚至以色列也曾请求第9边防队给予协助。
联邦德国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经济复兴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与此同时,恐怖
集团也在形成,暴力活动日见猖獗。当时,有人建议效仿英、美国家,设立反恐怖特种部队,以打击国内国际的恐怖活动。但因国人普遍对特种部队持反对态度,此建议因而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德国政府为避复活纳粹之赚,迟迟未正式组建特种作战部队。1972军发生在慕尼黑菲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