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7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海军为执行政府政策的工具,论及“中国舰队”成立的目的,实与英国在远东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英人自1805年即从印度的恒河流域进而扩张至印度的全部,1814年-1816年,征服了尼泊尔;1824年-1826年,控制了缅甸。同时,又于1826年越过了马六甲海峡而进入南洋群岛,占据了马来亚及新加坡,而北婆罗洲等地亦皆入其势力范围。及至鸦片战争以后,除获占香港之外,并迫中国开放五口通商,而使英国通商的范围从南洋的新加坡、经过香港到达上海,连结成为英国人在远东所缔造的一个“松散商业帝国”。在英国人商业重于领土的传统观念之下,海军显然对于维护殖民地及商业的利益远较陆军更为重要。是以于该一地区驻扎一支海上舰队,实属必要。注5
其次,是海盗问题。南洋一带海域辽阔,岛屿纷岐,港湾丛错。而政治版图又相当复杂,分由当地的土酋及欧洲的殖民当局所管辖。因此乃使海盗大肆猖獗,经常出没海上,掠夺往来商船,杀害船上商旅。自马六甲、马来亚、婆罗洲、苏门答腊、以至菲律宾的苏禄岛及民答那莪等地,无不有海盗活动其间,造成商业往来的极大危害。自1820年起,英国即不断地派遣其海军协助东印度公司的商船队对之征剿。惟以兵力有限,而范围太大,依然无法将之肃清。此外,在中国的东南沿海一带也经常有海盗为患。尤其是连接大陆的澳门、海南岛及香港等地,更是海盗的渊薮。中国的地方官吏因为绿营水师腐败,海军力量薄弱,对之几乎束手无策,无可如何。有的官吏甚至对之实施安抚政策,“诱以官职,招以金钱”,以求无事,注6但所收成效却不大。及至英国人占领香港,其海军即以镇压海盗为其主要任务。一方面调查港澳之间及广东沿海的岛屿港湾,以便了解海盗的藏身之所。一方面与广东的地方当局达成协议,共同合作,对海盗进行不断地打击。虽然取得相当的成绩,但仍须英的海军长期留驻于此。注7
再者,“中国舰队”的成立也与鸦片战后中英关系紧张有关。 1842年,中国虽因战败而订城下之盟,但一般民心并未屈服,不断地有抗英行动。或者趁机对英人袭击报复,或者加以暗杀泄愤,有时甚至发生一些小规模的武装冲突。其中尤以拒绝修约和进城最为严重。虽经英方一再地抗议与交涉,均无结果。因之英国外相帕麦斯尊(Lord Palmerston)乃决心采取强硬政策,增强海军的兵力,以迫使中国屈服。注8
三、“中国舰队”的组织与兵力
“中国舰队”的组织与英国其它舰队一样,使用同一原则,采取混合编制,自现代的铁甲到传统的帆炮船都有。大小不一、数量也没有限制,完全视情况需要而定。如同在鸦片战争之初,航行于中国海面的船只多达48艘,其后增援者尚不为计,但战后则又减至16艘左右。及至英法联军前夕则又增至64艘战船,而且其中大部份已换为蒸汽战舰。
1864年,“中国舰队”与东印度舰队正式脱离关系而单独成军。至1869年左右,其所拥有的兵力,计有21艘,其中最大的是旗舰(Flag…Ship)“奥狄莎号”(Audicious),排水量为3774吨,是一铁甲战舰。其次是“泰利亚号”(Thalea)1459吨,为一巡洋舰。其它皆为炮艇及机帆炮船之属。其名称分别是“卡亚得斯号”(Charyadies),“摩提斯特号”(Madeste),“朱诺号”(Juno),“伊吉沙号”(Egesia),“莉莉号”(Lily),“伦达夫号”(Ringdove),“古鲁号”(Curlew),“洛普文号”(Lopwing),“侏儒号”(Dwarf),“赫尔奈特号”(Hernet),“米吉号”(Midge),“西斯尔号”(Thistle),“苍蝇号”(Fly),“吉斯瑞尔号”(Kestrel),“儆醒号”(Vigilant),“蚊子号”(Mosquto),“史文吉号”(Swinger)等。其中以“史文吉号”为最小,排水量仅有295吨。注9
“中国舰队”的此一兵力规模,其后并未作重大的改变,一直维持在20艘左右。从1882年的资料,即可证明。是年计有铁甲战舰(旗舰)一艘、快速舰4艘、帆炮船3艘、炮船4艘、炮艇5艘、通讯及补给船各一艘,合计19艘,载炮110门,官兵2567员名。兹将各船舰名称、吨位、马力、炮数、舰长及兵员人数附表于后,藉以了解其兵力之实际概况。
1882年“中国舰队”兵力一览表
名 称 舰 别 马力 吨位 指挥官 载炮 官兵 学生 水手 合计 
IRON DUKE 
(Flag Ship)
铁甲舰 4270 6010 Capt。Richard 
E。 Tracey
14门 352 46 61 459 
Cleopatra 快舰         
Curacoa 快舰 2540 2380 Sumuel Long 14 194 36 36 266 
us 快舰 2540 2380 James W。East 14 194 36 36 266 
Encounter 快舰 2130 1970 George Robinson 14 159 36 31 266 
Pegasus 机帆快船 970 1130 Edward F。Day 6 104 11 24 139 
Albatross 机帆快船 840 940 Arnold J。Errington 4 94 12 19 125 
Daring 机帆快船 920 940 F。J。J。Eliott 4 94 10 19 123 
Lily 炮船 830 720 R。Evans 3 83 6 11 100 
Swift 炮船 1010 756 William Collins 5 62 9 11 82 
Kesrel 炮船 830 720 William M。Lang 4 62 4 12 78 
Fly 炮船 490 603 Adolphus F。St。Clair 4 59 4 11 74 
Zephyr 炮艇 530 438 Geo。N。A。Pollard 4 47 4 10 61 
Foxhound 炮艇 470 455 John。M。Mc。Guhae 4 47 4 9 60 
Moorhen 炮艇 390 455 James Henry Corfe 4 47 4 9 60 
Sheldrake 炮艇 370 455 Marcus L。Bridger 4 47 4 9 60 
Mosquito  500 430 H。Francis 4 47 4 9 60 
Vigilant 补给船 1810 1000       
Victor Emanuel 补给船  5157 W。H。Caning  65 1 14 80 
总 计
19    110 1957 242 368 2567 
资料来源:英国海军部档 ADMI/6618。 P。2657:China station; 1882; Efficiency of Her Majesty‘s ships under steam and sail。
不过,到了1886年,“中国舰队”又换了一批新舰。从是年5月其舰队司令哈密敦(Vice Adm。R。 Verey Hamilton)参观醇亲王检阅北洋海军时所率领的十艘战舰,即可知其中出现了几艘新船舰。注10
1。 Audacious(旗舰) 铁甲 炮14门 新 
2。 Constance  炮14门 新 
3。 Campton  炮14门 新 
4。 Cleopatra  炮14门 旧 
5。 Leander  炮10门 新 
6。 Pegasus  炮6门 旧 
7。 Wander  炮3门 新 
8。 Firebrand  炮4门 新 
9。 Linnett  炮5门 新 
10。 Swift  炮5门 旧 
虽“中国舰队”的船舰时有更换,但其装备却未随着工业科学的发展而常除旧布新。到了1888年,其舰的陈旧落伍,非仅不如法、俄的远东舰队,即中国与日本向欧购买的新式铁甲,其性能之优越也使英人大为难堪。如在1888年3月10日的英文《天津中国时报》上,即有人撰文指责“中国舰队”的船舰,不但大部份陈旧失效,而且迄今尚为采用1860至1870年代的前瞠炮(the muzzle…loading guns),实为英国海军的耻辱。为了迎头赶上法、俄等国的海军,他以为英国政府应当采取积极政策,将“中国舰队”的船队汰旧换新,把那些苍蝇级(Fly…class)和宝石级(Gem…class)的老船统统淘汰掉。诸如“Cockchafer”; “Espair”; “Firebrand”; “Linnet”; “Merlin”; “Rambler”; “Swift”,以及所有老船舰,并以新式的船舰取而代之。至于其它二艘重装甲舰 “Orion”与“Wyvern”,虽亦属陈旧,但因其具有厚甲及重炮仍可留于港内作为防守之用。其它如“Constance”虽然装置旧炮,但其性能尚为不错。至于其余之船如“Alacrity”; “Cordelia”; “Heroine”; “Leander”; “Mutine”; “porpoise”; “Rattler”; “Satellite”; “Wanderer”均属优良,尚足以维持英国在远东的海军优势。设使英国政府能再添加一艘“Aurora belted Class”和一艘新的River Class者像是 “Mersey”号那样,当为更佳。注11
“中国舰队”的最高长官为舰队司令,亦称为总司令(mander in Chief; or C…in… C。),正式官名为提督(Admiral 海军上将)。但一般官至上将者极少,大多为副提督(Vire…Admiral 海军中将),甚至有时还以一位海军少将(Rear…Admiral)代理总司令之职者,根据并不完整的资料统计,可知有以下数人曾任此一职位:
考希伦(Thomas Cochrane)                        1844…1846
英格利斐德(Samuel。H。Inglefield)                1846…1847
黑木(Black Wood)                               1847…1849
柯利尔(Collier)                                1849…1850
奥斯汀(Charles Austin)                         1850…1852
裴洛(Fleetwood Pellew)                         1852…1854
施泰麟(James Stirling)                         1854…1856
西马(Michael Seymour)                          1856…1858
何伯(James Hope)                               1859…1861
凯古柏(Cooper Key)                             1861…1862
吉来特(Henry Kellelt)                          1869…1871
瑞德尔(A。 J Ryder)                             1875…1877
喜而雅(M。 Hillyal)                             1878…1880
欧威尔(George O。 Willes,或译作韦力士)         1882…1884
陶威尔(W。 Dowell)                              1884…1886
哈密敦(Verey Homilton)                         1886…1888
沙尔曼(Namell Salman)                          1889…1890
李查理(Frederick Willson Richards)             1891…1892
斐利曼特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