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的—个焦点。一派主张技术规范化;一派则把它看作是反毛泽东思想的。两派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结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革新方面没有任何突破。1964年底服役的G级潜艇依然没有武器。潜射弹道导弹试验迟迟不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负责研究和发展导弹和火箭的七机部内部的政治斗争所造成的。该部内部敌对两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1958年4月周恩来不得个进行了干预。这样,斗争才平息下来。斗争可能还导致取消了拟将装备中国w级潜艇的巡航导弹的发展计划。据报道,中国准备用苏联的“沙道克”SS一N-3反舰导弹装备它的潜艇,但这些导弹的研制并没有实现。
文化大革命时期建造的都是些老级别的舰艇,而且多数是装备常规武器用于近岸防御的小型舰艇。装备舰队的唯一新型舰艇是“江南”级护卫舰,该级舰没有安装导弹。文化大革命期间有5艘舰服役,但头2艘的龙骨是在1965年安装的,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下水。中国人建成的第一艘原型导弹艇是仿造苏联的携载SS—N一2幂河式导弹的“黄蜂”级和“蚊子”级导弹挺。这一时期中国还生产了一批水翼艇,但数量不多,这说明中国仍在继续进行试验。不难看出,中国人在以最大的努力进行R级潜艇的批量生产,从1955年到1968年共建成了9一12艘。建造最多的是“上海”级快速巡逻艇,从1966年到1969年共建造了60-90艘。
与文化大革命以前的3年相比较,海军造船成就是比较大的,但它们主要还是以五十年代的技术为基础。综合技术虽有所发展,但其他技术,尤其是辅助技术仍然比较落后。据报道,潜艇定位不上浮,这表明中国还不具备潜望镜六分仪装置。潜艇使用明火燃油炉做饭,这对水下状态来说是很危险的。中国人好象很不重视潜艇的安静性。例如,R级潜艇上甲板有各种设备,艇壳有透水孔,潜艇下潜时噪音很大。
战备训练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海军部队的战备训练受到很大损失。训练可以看成是一种机械的重复运动。频繁的动员会是训练阶段典型的耗费时间的事情。这么做势必把海军建设成一支毛泽东的机械刻板的部队。以下是一段有关这方面的描写:
舰队出航前的动员会、海军航空兵飞行前的任务讨论会、飞行后的经验总结会、各种行政会、党团组织会都变成了活学活用******著作的经验交流会。海军部队召开的这种经验交流会,参加者多达100人甚至1000人,其中有带头交流经验的领导干部。
1967年12月发生的一件事,或许最能说明文化大革命是如何削弱了海军的作战活动的。当时,美国的海洋研究船“旗帜”号(AGORl,“普书布洛“号的姐妹船)在上海附近、舟山群岛以东大约25海里的公海上活动。在1969年1月美国海军召开的“普韦布洛”号事件听证会上,“旗帜”号前任船长查尔斯&;#183;K&;#183;克拉克海军中校叙述了中国人企图干涉他的船的经过。他说,“有一次,中国的几艘小渔船围住了我船,我感到他们试图将我们的船拖走或者是类似的行动。它们接近到了5码远。有2艘渔船的火炮比我们的大些。但我觉得我们的炮虽小,但有可能击退他们。”这同一个月以后北朝鲜海军敢于追击“普韦布洛”号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反应是相当克制的,显而易见他们没有出动海军。
同“普韦布洛”号事件相比,“旗帜”号的行动一定会引起某些中国领导人的担心。的确,当领导看到只有海上民兵来保卫海岸地区时,罗瑞卿建设有进攻能力的海军的理由就充足得多。另外,中国海军的一些领导人也指出了南海舰队的力量仍然很薄弱,缺少包括潜艇在内的大型战斗舰艇,尤其是当美军加强在越南的行动,美国军舰在南中国海和东京湾巡弋,几乎无视中国的小型战斗舰艇的存在时,这使得中国人感到十分不安。
清洗
与解放军其它军种的数百名高级干部被清洗或降级相比,海军高级干部的清洗还算少的。只有11名高级将领被清洗。但这足以使海军能与制定的任何政策都保持一致。此外,在这一时期,很可能有许多支持左派的应征入伍的青年被吸收到海军,这对将来会有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文化大革命对海军的影响是使海军感到吃紧。它没有进步,而当政治混乱波及海军时,海军好象进入了停顿状态。这就浪费了海军现代化规划中宝贵的时间,也妨碍了许多军官的成长,使他们相信“资产阶级海军”没有什么可学或不应该向其学习这样的一些激进的口号。
第459章二战美国空军制导武器
1944年夏,英国东部的人们早已习惯了隆隆作响的战机声,即便是传来爆炸声或远处升起浓烟在当地也算不上稀罕事。然而,8月4日这天下午,一架并不起眼的B…17轰炸机坠入当地森林后却传来了一声骇人巨响。尽管有成片的橡树阻挡,但距离爆炸地点相当远的三个
马路工人竟然因爆炸声失去了听力。闻讯赶来的村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轰炸机坠毁地点出现了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周围60米处的大橡树都被放倒在地。硕大的轰炸机除了几个尚能辨认的发动机气缸,只剩下了零星几块碎片。战争这个时候,当地英国人也是见过世面的。谁都看出,普通的B…17就算满载****(4000磅)触地也决不会留下如此大场面。然而,关于这次离奇坠机事件的真相要到战争结束后近二十年才得以零星披露。
⊙ 二战末期的制导武器之争
1944年8月初的大爆炸其实是盟军尝试制导武器的一次大规模实战行动,此次绝密行动代号还颇有几份情调——“阿弗洛狄特”(希腊爱神)。然而,此项它所针对的目标却毫无浪漫可言。1944年6月13日,德军首次从法国加莱发射数十枚V…1导弹。尽管V…1严格说来并非第一件“制导武器”,但该型武器得以成功大规模量产并投入实战还是让盟军震惊。
说起德军在战争后期加紧研制的新武器,盟军其实早有所觉察。加莱等地可疑的发射阵地也早已在盟军掌控之中。早在1943年中,盟军就把摧毁V型导弹发射场地列为首要目标之一。为此,盟军专门制定了两个轰炸行动:“海德拉”行动和“十字弓”行动。根据盟军方面的统计,自1943年8月至1945年3月,盟军轰炸机共对德军可疑发射阵地发动68913架次轰炸,投弹122133吨。英国皇家空军甚至还动用了后来以炸沉“提尔皮茨”号战列舰而闻名的12000磅“高个男孩”(Tall…boy)特种航弹。尽管如此,轰炸显然未能阻止德军的部署行动。
6月15日,德军在第二波攻击中一气发射了294枚V…1飞弹,其中244枚直扑伦敦,另外50枚飞向南安普顿。144枚V…1越过海峡,最终有73枚落进了伦敦城。由此开始一直到7月21日,德军共发射4059枚V型飞弹,3045枚了目标,造成3875人死亡,24960人受伤。虽然损失说不上太严重,但战争这个份上,英国人的神经的确有点撑不住了。这些嗡嗡作响的V弹时而落入居民区,时而又能炸中盟军司令部。谁也搞不准到底下一枚又会落到谁头上。这种滋味远比大轰炸难熬。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得意洋洋地宣称,这种秘密武器最终被定为V型飞弹(原名Fi103)完全出自他的创意,英国人想用V字表示胜利;在戈培尔这里,V字代表着“复仇”(Vergeltungswaffe Einz)。同样精于****文字的丘吉尔首相则斥之为“doodlebug”,此语出自一个爱尔兰飞行员,据说此公家乡有一种臭虫飞行的声响和V弹颇有几分相似。
然而,盟军非常明白,光打嘴仗没有用。尽管盟军此时已在诺曼底登陆成功,但德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抛过来的秘密武器表明,战争胜负如何眼下还真的还很难说。美陆军航空兵指挥官卡尔&;#183;斯巴兹将军得到命令,使用一切手段炸平发射场。这道命令着实让斯巴兹犯了难。传统轰炸方法早已试过,看来只能试试特殊手段了。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制导武器似乎只是处于劣势的德国人祭出来的翻盘法宝。事实上,美军对此类特殊武器早有了浓厚兴趣。美国陆军和海军自1940年起都启动了制导武器研发计划,比如“****滑翔器”(BG)系列、“滑翔****”(GB)和“垂直****”(VB)系统等等。美军的“滑翔****”类似于德军的Hs…293A制导****,初期研制于1940年至1941年即已展开。1944年初,美陆航第八航空队曾在轰炸德国科隆时少量试用。其后期型还使用了红外制导、主动雷达寻的和电视成像等多种制导方式。与“滑翔****”相比,美军的“垂直****”系统的技术更为成熟。该型制导****的研发早在1942年即已开始,它非常类似于德军的弗里茨…X****。其基本结构是在一枚M…44 450公斤标准航弹上加装陀螺稳定系统的尾翼组件、一副活动舵面和曳光指示剂。由于这种****只能左右调整方位,所以又被称为阿松(AZON)****(azimuth only的缩略语)。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种后来被称为“灵巧****之父”的阿松****在当时很不受欢迎,原因是这种****不能“发射后不用管”,操作员必须控制****炸中目标方可允许载机摆脱敌军防空火力。对于这种增加风险的货色,轰炸机部队自然兴趣不大。
然而,由于盟军在常规战略轰炸方面占有绝对优势,加上技术上难以突破等多种原因,美军在1944年时还拿不出任何一种能可靠用于实战的制式制导武器。迫于形势,陆军航空兵内部有人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即使用现成的制导系统,摇控装满炸药的轰炸机去攻击V弹发射阵地。这个方案既能解决精确度,又能保证轰炸有足够的威力。
这个大胆构想的发明人已无从考证,其可靠性即无人质疑,也没人敢打保票。但斯巴兹将军决定冒险一搏。1944年6月20日,斯巴兹正式将任务交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