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胆构想的发明人已无从考证,其可靠性即无人质疑,也没人敢打保票。但斯巴兹将军决定冒险一搏。1944年6月20日,斯巴兹正式将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心腹——第8航空队指挥官杜立特将军。6天后,“阿弗洛狄特”行动正式启动。
⊙ 仓促拼凑的秘密武器
“阿弗洛狄特”行动多少体现了美军在战时临时编组,善于凑合的特点。第8航空队手头有的是因作战疲劳而停飞的B…17轰炸机,后者自然就成了执行自杀攻击任务的首选机型。在美国负责阿松****制导系统的专家亨利&;#183;兰德少校奉命直飞英国伯顿伍德,3个曾接受过此系****训练的机组人员也被集中到博文登。几乎与此同时,第8航空队第3轰炸机师开始征召志愿飞行员和无线电操作手,并没有证据表明,飞行员们对这项秘密危险任务有特殊兴趣。一队看似非常普通的轰炸机组人员最终出现在了霍宁顿航空站,10架B…17F/G轰炸机的改装工作已在该基地紧张进行之中。工程人员起初认为,既然是搞自杀式袭击,那么只要让轰炸机能飞起来就行了。诸如防护装甲、机枪、氧气设备、投弹系统甚至副驾座位统统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自动驾驶仪、两副阿松****无线电制导接收系统和近十吨铝末混合高爆炸药(7吨固定在弹仓,3吨塞在机身前段)。
B…17改装后的新编号被称为BQ…7摇控轰炸机,大家更习惯叫它“孩子”。技术人员为之设计的工作过程大致如下,两名机组人员(驾驶员和机电师)以正常方式驾驶BQ…7起飞并升至一定高度,然后将机头对向目标方向,启动遥控/自动驾驶设备,安装炸药引信,待一切准备就绪后跳伞。另一架由B…17或B…24改进而成的CQ…4空中控制机负责控制“孩子”继续飞行。为保障此类绝密攻击行动,美军还在攻击编队中安排了护航战斗机、气象机和通信中继接力机。最初的BQ…7还曾装有两台电视摄像机,一台用于监视仪表,另一台指向飞行线路,所有电视信号都会被传回控制机,用于实时监视攻击进度。
从理论上讲,BQ…7的技术思路并不复杂。但飞行员们在试飞过程中首先发现B…17机身上唯一可供逃生的舱口盖过于狭小,不便快速跳伞。技术人员只得在机身上方扩大开口并加装降低风速的风档。紧接着,大家又发现,轰炸机也不是越轻越好。由于机体配重比发生变化,BQ…7的飞行姿态极为古怪,即使是熟悉B…17轰炸机的机组人员也得重新适应。1944年7月1日,首批BQ…7到达博文顿,入选志愿飞行员也集中在此地接受复训。好在阿松制导系统的稳定表现令人鼓舞。所有飞行人员都完成了25小时适应训练,然而,对于这样一种新式武器,试验的时间还是太短了。
在试验最后时刻,英国皇家空军建议“阿弗洛狄特”行动部队转场至伍德布利奇基地。这是皇家空军的应急备降机场,平时较少使用,而且跑道更长。但当詹姆斯&;#183;特纳中校于7月7日率领着10架BQ…7、3架B…24“解放者”先导控制机匆匆降落在伍德布利奇之后,大家才发现这种安排并不如意:这10架BQ…7中有9架填了近十吨炸药,还有1架则装着同样重量的汽油弹。这些巨型****只能被分散隐蔽在树从之间。请不要忘记这里是备降机场!大凡来此的都是快要失去控制的战机。哪怕只要是一次误撞都会酿成重大灾难。仅仅过了五天,行动部队再次转场,前往更偏远的费斯菲尔德基地。那里是美第8航空队的集结机场,平时没有战备值勤部队。为支援完成任务,第388轰炸机大队所属560轰炸机中队地勤人员于8月也进驻基地。与此同时,美国海军也加入了行动,一支由反潜巡逻机中队志愿人员组成的第1特种航空队(SAU…1)由英国西南部的敦克斯维尔赶来。他们带来了美国海军准备在太平洋战场使用的BQ…8。
BQ…8的作战原理与BQ…7基本相同。但其控制机使用的是PV…1文图拉轰炸机,“孩子”则选用了更适合太平洋战场的PB4Y…1(即B…24D)。它携带的同样是铝末混合****,但装药量比BQ…7略大,达到11300公斤。但最大的不同就是其控制方式更为复杂,攻击机上携带的电视摄像机必须首先把图像发到一架B…17中继机,然后才传回轰炸机。
⊙ 目标:V…1发射场
8月4日午后,首批两架BQ…7以5分钟间隔相继由费斯菲尔德升空,45分钟前,两架控制机(B…17和B…24)也已经升空至指定空域。由此“阿弗洛狄特”行动正式进入实战。由于无线电频率限制,控制母机一次最多只能引导两个“孩子”。技术人员认为这并不要紧,控制机完全可以在完成一个波次后返回继续引导下一波次,只要有一枚成功,“孩子”就会被引向目标收拾残局。
首波“孩子”顺利升至2000英尺指定高度,控制机也已在2万英尺高度取得预设观察位置。机身上半部分已被全部涂成白色,“孩子”在空中清晰可见。无线电控制试验进展顺利。前方的蚊式观察机发回了目标上空气象状况:一切正常。
当第一架“孩子”将要飞越奥福德岬时,两名飞行员跳出了飞机。在无线电指令下,这架无人驾驶轰炸机(B…17F改型,编号42…30342)顺利飞过海峡。首次攻击的V…1发射场设在一处棉花地,眼看着轰炸机将要冲向目标时,控制人员突然发现高度控制仪传来的数据出现紊乱,大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架“孩子”失控坠毁在法国格拉夫林西北方的一处空场。爆炸后的飞机碎片覆盖了周围5公里。根据事后研判,攻击失败的原因很可能是德军一发高射炮弹误打误撞,破坏了控制系统。但在当时,现场的行动人员可没工夫瞎猜。因为第二架“孩子”也出现了状况。机组人员发现只要转到无线电控制模式,这架BQ…7就会轻度仰起机头。机组人员修正了三次无效,填满了炸药的轰炸机反而剧烈抖动起来。无线电操作员侥幸跳伞逃生。但倒霉的驾驶员约翰&;#183;费舍尔上尉刚刚挣扎跳出机舱,飞机就触地爆炸了。大爆炸留下的弹坑至今仍保留在当地。
尽管出师不利,4日下午第二波攻击仍按照预定计划实施。引导机返回基地,接收两架新“孩子”。第二波攻击的目标是位于维泽耐和明莫埃斯克两地的发射阵地。攻击维泽耐的“孩子”首先遭遇到低空云层,因视野受到干扰,控制员忙中出错,输错了高度数据。轰炸机越过目标区后坠地爆炸。至于第二架“孩子”,没有材料提到它的下落,但它显然也没有击中目标。这天当地德军没有报告任何特殊情况。德军高炮部队声称击落了数架B…17,而且这些飞机飞行轨迹颇为古怪。坠机现场也非常奇特,弹坑硕大,却找不到机组人员的踪影,就连大块的残片都没有。尽管如此,德军压根没往特种武器上想。
8月6日,行动人员实施了第二次攻击行动。整个行动过程与首次攻击非常相似。控制机在4572米高空顺利完成了各种测试,此后轰炸机在接近法国海岸线之前,两架轰炸机相继失控坠海,原因不明。所幸两队机组人员均安全脱险。
至此,行动人员对双阿松制导系统算是彻底失却了信心,有消息称美国内已经研制出更可靠的卡斯托尔(Castor)制导系统。但换装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陆军第8航空队的制导攻击任务只得暂停了。
⊙ 肯尼迪家庭的初亡者
陆航行动的停滞让海军看到了出风头的机会。8月12日17时52分,美海军VB…110中队所属的一架PB4Y…1(编号32271)起飞升空。不知是否是有意安排,参加此次绝密行动的名人还真不少。驾驶这架PB4Y…1的飞行员是美驻英大使肯尼迪的长子、日后肯尼迪总统的哥哥——
约瑟夫&;#183;肯尼迪中尉。他生于1915年7月28日,1942年完成飞行训练。此后他曾在波多黎各和中美洲等地执行相对轻松的飞艇巡逻任务。在本人强烈要求下,转飞B…24轰炸机并前往英国丹佛地区的敦克斯维尔基地参战。根据肯尼迪的参战纪录,他本已完成正常30次作战任务,但他竭力游说机组成员又多飞了10次战斗任务。这还不够,他又主动请战,要求参加中队绝密试验任务。他的副驾是1909年生的威尔福德&;#183;J&;#183;威利中尉。此公1933年就已加入海军,因精通电气技术被选入海军绝密武器试验计划。这也是他首次参加实战行动。
起飞一切正常,肯尼迪顺利地将轰炸机升至2000英尺指定高度。在萨福克…哈尔沃斯上空,行动机群开始编队。参加此次任务的还有2架PV…1控制机、1 架P…38照相机、4架第20战斗机大队的野马护航战斗机、1架B…17,美陆航第25轰炸机大队照相机中队所属的2架蚊式战斗机也临空观察整个行动过程。罗斯福总统之子埃略特&;#183;罗斯福上校就拿着他的照相机坐在蚊式战斗机中,准备纪录这一历史性时刻。海军方面之所以劳师动众的一个原因是这次攻击的目标是明莫埃斯克附近的V3超级大炮阵地。有传言称这门由希特勒亲自指挥的超级大炮将直接轰击伦敦,因此盟军必须抢在它开火之前摧毁之。
机群离开哈尔沃斯后,威利按照预定指令将电路转为无线电控制。肯尼迪发出“抗荷服”(Zoot suit)电码,意思是自动驾驶仪器正常。接着威利发出“布洛克”(Block)电码,这说明机头电视摄像机开始工作。此后两名机组成员要做的就是等待机会跳伞逃生。
负责接应机组乘员的B…17轰炸机恰好在PB4Y…1上方保持观察。负责指挥现场行动的福洛斯特中校命令战机转向,准备接应跳伞人员。根据机组乘员的回忆,大家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机头部位的肯尼迪和前舱的威利。虽然此时负责接收肯尼迪这架轰炸机电视信号的主控制机无法收到清晰的图像,但丹姆雷恩中尉驾驶的备用控制机收到的图像不错。此时距离最终撞击目标还有40分钟,现场气氛并不紧张。
仅仅两分钟后,18时20分,机队飞临纽丁莱特伍德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