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8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1年后期组建部队的首要步骤已经完成,但是以国防军反对整个重建计划,因为它认为这个花费昂贵的特种部队的长期前途令人担忧。然而,来自被解散的Sayeret Shimshon的数名军官和士兵组建了一个小型游说团体;推动南方司令部加快组建的步伐,并且最终获得了成功。
第482章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
           “欧根亲王”号 重巡洋舰始末
⊙1945年,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曾经煊赫一时的德国海军已经变得虚弱无 
比,可以使用的大型水面舰只只剩下以“打不死”著称的“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这艘“幸运战舰”目睹了纳粹第三帝国从兴盛到灭亡全过程,虽然其服役生涯中从未单独击沉过一艘敌舰,但它一次次遭遇险境又一次次幸运逃脱,堪称纳粹海军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军舰。
◆ 建造与命名
一战的失败让德国人丧失了绝大部分军事力量,海军的损失尤其惨重,数十艘大型战舰无一幸存,德国海军变成了一支纯粹的“岸防海军”。但军方并没有死心,而是一直试图重建德国海军昔日的辉煌。“埃姆登”号轻巡洋舰揭开了海军重建的序幕,之后德国陆续建造了一批轻巡洋舰以及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并不****于现有的成绩,参加过日得兰海战的他梦想重振德国海军一战时的雄风。于是,30年代初,尽管《凡尔赛条约》明文禁止,德国海军仍开始悄悄地考虑建造重巡洋舰的可能性。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对雷德尔的扩军计划大加支持。受此鼓舞的海军几乎立即开始为建造大型军舰做准备:1934年,海军参谋部与克虏伯公司签订了制造380毫米和203毫米舰炮及双联装炮塔的合同。其中,380毫米舰炮和炮塔为设计中的俾斯麦级战列舰准备,而203毫米炮则将安装到设计中的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上。“欧根亲王”号就是希佩尔海军上将级的三号舰。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更为德国海军建造大型舰只大开方便之门。7月9日,德国政府宣布了一项庞大的造舰计划:两艘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级)、两艘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级)、十六艘驱逐舰和二十八艘潜艇。其中第一艘重巡洋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已于三天前(7月6日)在汉堡的布洛姆&;#183;福斯(Blohm&;amp;Voss; B&;amp;V)船厂开工(建造代号H);当年8月15日,二号舰“布吕歇尔”号在基尔的德意志船厂开工(建造代号G)。1936年4月23日,追加建造的三号舰上了同在基尔的日耳曼尼亚船厂的船台(建造代号J)。
该级重巡洋舰都是以德国历史上的名将(尤其是海军名将)命名,三号舰的命名自然也要遵循这一原则。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为了强调德奥两国的历史渊源,粉饰自己的侵略行为,纳粹政府决定选择一位奥地利将军来命名将于当年下水的重巡洋舰。海军史学家想起了19世纪奥地利海军和普鲁士海军的紧密联系:那时,奥地利和普鲁士是德意志诸邦中仅有的两个拥有海军的公国。在1864年的普鲁士…丹麦战争中,两国海军组成联合舰队,在奥地利海军准将特盖特霍夫指挥下共同作战,并于当年5月9日在赫尔戈兰海战中击败丹麦海军,海军上将威廉&;#183;冯&;#183;特盖特霍夫自然成为命名该舰的第一选择。但考虑到同样作为利萨海战的指挥者,用特盖特霍夫来命名一艘德国军舰可能会伤害轴心国盟友意大利的感情,这一方案被放弃,纳粹政府选择了同样出自奥地利的名将欧根亲王来为这艘重巡洋舰命名。
1938年8月22日,重巡洋舰J在基尔下水,正式命名为“欧根亲王”号。前奥匈帝国海军上将、匈牙利摄政霍尔蒂的妻子玛格达&;#183;冯&;#183;霍尔蒂参加了下水和命名仪式,并为这艘重巡洋舰打碎了酒瓶。
“欧根亲王”号从船厂里就开始了它的传奇经历:1939年8月,苏联寻求德国在海军方面的帮助,提出购买德国正在建造中的三艘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塞德利茨”号和“吕佐夫”号,“欧根亲王”号面临第一次考验。但从一开始就准备进攻苏联的希特勒当然不会允许加强苏联红海军力量的情况出现,于是三艘战舰中完成度最低的“吕佐夫”号被同意出售给苏联。“欧根亲王”号也得以避免成为苏联红海军“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重巡洋舰,但也就此继续它不幸而又幸运的一生。
◆ 初出茅庐,开局不利
还没服役,“欧根亲王”号就开始显示它遭遇麻烦的能力和躲过灾难的运气。
1940年7月1日和2日,还在日耳曼尼亚船厂舾装的重巡洋舰就连吃两颗英国****。幸好这两颗****威力不大,没有造成多大危害,“欧根亲王”号得以在一个月后顺利服役,首任舰长赫尔穆特&;#183;布林克曼海军上校。
与该级前两艘相比,“欧根亲王”号作了一些改进,包括舰体延长4。5米、舰首改为飞剪首、增加两座对空射击指挥仪、改变烟囱罩的外形等。这些改进使该舰的船台周期比它的前两艘姐妹舰多了半年,建造时间也延长了半年。不过晚服役半年,也让这艘重巡洋舰免于遭遇德国海军在挪威的惨重损失,未尝不是该舰“运气”的又一体现。
服役时,“欧根亲王”号标准排水量14240吨,装备有4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6座双联装105毫米高平两用炮、6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6门20毫米高炮和4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舰体装甲最厚处达80毫米,最大航速达到32。5节,舰员最多为1600人。与同期其他海军强国相比,德国重巡洋舰在技术参数上毫不逊色,在防护和生存力上还具备一定的优势,光学火控系统更是德国人的强项。但动力设备的不可靠一直困扰着“欧根亲王”号,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德国其他大中型水面舰只上,似乎工程师们太过专心于船用柴油机研究,忽略了对蒸汽轮机的改进。
刚服役的重巡洋舰带着一群新水兵在基尔附近训练和试航,三个月的时间让水兵们熟悉了自己的战舰,随后“欧根亲王”号被派往波罗的海执行巡逻任务,同时作进一步的训练。不断的训练和试航提高了战舰的作战水平,但同样也让人厌烦。1940年4月,“欧根亲王”号受命从波罗的海返回基尔,准备和“俾斯麦”号战列舰一起执行“莱因演习”行动,袭击盟国的大西洋运输线。
4月22日,“欧根亲王”号从基尔出发,前往格丁尼亚与“俾斯麦”号会合,但很不幸,第二天它就撞上了一颗磁性水雷,虽然对舰体没有造成太大损害,但主炮射击指挥仪的光学部分和测距仪都被震坏,不得不折返基尔修理。“莱因演习”行动也只能随之推迟。
由于损坏并不严重,10天之后重巡洋舰再次出航,一路顺风来到格丁尼亚,和等候已久的“俾斯麦”号会合。
5月5日,希特勒亲自来到这里,视察即将执行第一次作战任务的两艘战舰。
5月18日,两舰拔锚启航,缓缓驶出港口,踏上这次注定将为后人铭记的航程。
就在两舰出航的当天,英国皇家海军派出的重巡洋舰“萨福克”号在丹麦海峡开始巡逻,随后它的姊妹舰“诺福克”号也加入了巡逻的行列。
◆ 激战丹麦海峡
5月20日,薄云,四级东风吹过卡塔加特海峡。
从格丁尼亚出航两天以后,德国战舰编队在扫雷艇和驱逐舰的护卫下航行在这条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的必经之路。编队司令根特尔&;#183;吕特晏斯海军中将指望能悄悄通过这条危险的海峡,但他的计划在这一天落空了。下午一时,瑞典的巡逻飞机从编队上空飞过,指望飞行员发现不了下面这支舰队当然是不可能的。不久,正在巡逻的瑞典布雷巡洋舰“哥特兰”号军舰从德国军舰附近驶过,更加明白无误地告诉德国人被发现的事实。吕特晏斯只能指望瑞典人会严守中立原则,但他的祷告显然没能感动上帝,两名亲英国的瑞典情报官员很快把这一情报通报给英国大使馆,几小时后英国海军就已经知道,两艘威力强大的德国军舰已进入北海。本土舰队司令约翰&;#183;托维上将命令舰队准备出击,同时密切关注德国军舰的动向。
从遇到瑞典军舰开始,德国舰队开始以“之”字航线航行,防止遭到英国潜艇的攻击。第二天清晨6时45分,就在离卑尔根不远的地方,海军司令部给吕特晏斯发来一份破译的英军无线电报,这是一份英国空军通信站在前一天下午6时8分发给所有巡逻飞机的命令:注意!两艘德国战列舰和三艘驱逐舰正朝北航行!——这显然是瑞典人的情报。
吕特晏斯决定在挪威的峡湾中休整一段时间,以躲避英国人的侦察。这天上午7时9分,德国舰队驶进卑尔根以南的科尔斯峡湾,其中“俾斯麦”号停泊于其中的格里姆斯塔湾,“欧根亲王”号和驱逐舰“Z10”“Z16”“Z23”号停泊于卡尔瓦尼斯湾。中午,旗舰“俾斯麦”号给“欧根亲王”号用旗语发来21日至22日的行动指示:
1、 任务:今晚继续向北进发;
2、 20时,“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从卡尔瓦尼斯湾南口出航;
3、 警戒:22时起,全舰对空火炮保持战时警戒;23时起,副炮也进入战时警戒;主炮于明晨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入战时警戒;
4、 航行途中,全舰于22时前保持2级战备,之后进入1级战备;22时前,蒸汽烧满,保持20节航速,之后加速至27节。
接到命令后,重巡洋舰在峡湾内下锚,开始加油,同时舰员忙于在军舰舷外涂上更适合北大西洋的灰色迷彩。正在忙活的德国水兵没有注意到,英国人的侦察机正从25000英尺的高空飞过,照相机拍到了这两艘大舰。托维上将从侦察机和间谍的情报判定,停在科尔斯峡湾的就是“俾斯麦”号和“欧根亲王”号,并初步推断他们可能准备从丹麦海峡或法罗群岛两侧溜进大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