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杂谈- 第8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什么苏军不使用自行反坦克炮呢?这是个很多人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战场上自行火炮毕竟要比牵引炮的机动性好得多,而且乘员也有较好的防护。这个问题在前面已经部分地解答了――苏联有一些出色的自行反坦克武器并未公诸于众。不过,牵引炮占多数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牵引式反坦克炮较自行式反坦克炮在制造和使用上都要容易得多。在战时,减少坦克的产量也许是可以容忍的,其结果只是降低了进攻的强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产量则会是灾难性的,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必须生产足够数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则敌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对整个军工生产计划。国民经济以至苏联本身产生致命的结果。为了在任何情况下,甚至在核战争中保证这类武器的生产,武器本身的结构尽可能简单是十分重要的。苏联生产的第一批反坦克炮就是滑膛炮,虽然滑膛炮管降低了射击精度,但它可使初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简化了身管的制造难度。 
第二,牵引式火炮的正侧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火炮小一半。它在单独与坦克战斗中,特别是在最大射程处战斗时,投影面积小比装甲或机动性起到更好 的保护作用。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反坦克炮用于两种情况,在防御上,用于敌人已经突破防线并迅速前进,而我们要不惜代价加以阻止的时候。在进攻上,用于己方部队已突破敌之防线迅速推进,而敌对我翼侧发动攻击,以图造成我突击部队与后方隔断的时候。在这两种情况下,反坦克炮必须将敌人坦克阻止在坚决不允许敌人通过的预定线上。牵引式反坦克炮由于其结构重量重而不能机动,故将被迫战斗到阵亡为止! 
损失肯定总是非常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传统上总在其炮身上写着“别了,祖国!”的标语,但由于反坦克部队将敌人阻止在预定线上,却可以挽救整个师,整个集团军,有时候是整个方面军――这就是在库尔斯克发生的事。如果反坦克炮是自行的,它们的指挥员在敌人压力下,就会撤到较安全的阵地,这样他的反坦克分队可以到挽救,但却会给师,集团军,方面军或者几个方面军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反坦克炮部队的指挥员很少会在头脑中产生叛逆不忠的思想,他不会在紧要时刻想到后撤,因为其反坦克炮没有自行的手段。他们装甲牵引车在战斗中隐蔽在阵地后方,在敌人致命的炮火下,想把炮拖离战斗是困难的。所以对炮手来说,当他们阻止敌人越过其固守的阵地时,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击退敌人的进攻,要么死亡! 
第五个问题――宠爱的武器 
迫击炮哲学 
苏联指挥员宠爱的武器是迫击炮(注,在人们的眼中苏联人宠爱的武器应该是坦克)迫击炮简直就是一个炮筒,一头靠在座板上,另一头对着天空,用一个两脚架支撑着。要想发明一种比它还要简单的武器很难,这就是为什么它成为得宠武器的原因。 
1942年对苏联是一个可怕的年头,那年军需生产跌落到灾难性的低水平,只有迫击炮是每一个指挥员都能获得的装备补充。在二战的几年中,苏联生产了348,000门迫击炮,同期德国生产了68,000门,而其它国家加在一起生产的比德国还少得多。何况苏联的迫击炮威力最大,生产的炮弹数量也创最高记录。 
苏联指挥员对迫击炮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迫击炮的可靠性高,以及它几乎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结构,其炮管甚至连膛线也没有,以至只花几分钟就会教会士兵使用它,也几乎不需要维护。指挥员也喜欢它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立即准备好,随即向敌人发射炮弹,虽然射击精度较差。 
与加农炮或榴弹炮不同,迫击炮发射时炮膛内产生的压力比较小,所以可以发射铸铁的而不是钢制炮弹。这又赋予迫击炮另外两个优点:一是弹药生产简单,成本低廉;二是铸铁炮弹爆炸时碎裂成许多小碎片,可以形成密集弹片散布。 
占后,美国和法国都改进了迫击炮,他们在炮膛上加上膛线,使其拥有较高的命中精度。早在1944年初,苏联设计师沙维林也曾建议为迫击加上膛线,但遭到坚决拒绝,因为制造10门滑膛迫击炮比制造1门线膛迫击炮还节省工时。即使线膛迫击炮精度比滑膛迫击炮提高1倍,但如果其生产费用提高10倍的话,只能将它列为一种差劲的武器。 
但是,你可能会问,命中精度就又不重要吗?苏联指挥员认为数量是产生压力的最好方法――既然2门简单的滑膛迫击炮能够起到1门线膛迫击炮的作用,我们当然使用2门简单的炮何况2门炮要比1门炮更不容易被击毁。这样还可以产生比1门炮更多的噪音,尘埃和火焰……这一点在战争中决不能等闲视之――你产生的噪音越大,你的军队士气就越高,敌人的士气却越低。另外,提高炮弹的爆炸力可以绰绰有余地弥补命中精度不高的缺点。对苏联指挥员来说,最好的迫击炮是大口径的,口径越大越好。现在美国最大口径迫击炮弹重12。3公斤,而最小的苏联迫击炮炮弹重16公斤,这其实还是小迫击炮,苏联陆军还有发射40公斤炮弹的160毫米口径型,甚至发射100公斤炮弹的240毫米迫击炮(注,分别为M―160和M―240迫击炮)。 
任何人看到过120毫米迫击炮发射,尤其是靠近迫击炮时,他再也不会忘记这种经历。我曾看过12门240毫米迫击炮齐射,它们发射的不是16公斤而是100公斤的炮弹,在20分钟内,每门炮发射了15发炮弹(事后我计算一下,这表示总共有18吨炸药和铸铁碎片)。那种噪音真是惊天动地,我惊讶处在其中的人竟能保神智清醒――这些迫击炮惊人的摧毁力弥补了任何瞄准上的不精确或弹着点分散。也使我深信这是最正确的装备思路。除苏联外只有一个国家――以色列曾尝试这种非常合算并行之有效的火炮,他们装备有160毫米迫击炮(注,为索尔塔姆M…66迫击炮,其实中国陆军和芬兰陆军也装备过160毫米迫击炮)。 
近程核武器 
240毫米迫击炮突出的简便性,可靠性和易于维护是它最重要的特点,而且当需要决定采用何种武器作为发射核炮弹时,这些特点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它已承担这种任务许多年了,因为它体积小而比加农炮或榴弹炮小得多,因此炮弹在发射时不会有爆炸的危险――在发射核炮弹时,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吗? 
1970年,一种自行式的240毫米迫击炮问世(注,240自行迫击炮),它以GMZ履带式装甲布雷车为底盘,大大增加了机动性和对乘员的防护作用,这种发展进一步增强了苏联将领们对迫击炮的喜爱。在此时期,只有方面军和统帅部预备队才装备这种武器,但集团军和师指挥员在他们参加国防部的每次例会上都众口一词地要求给每个停车军至少配备一个团。这个请求被批准了,他们很快就高兴地接收了新装备,从而拥有了理想中最简单和最经济的武器。 
基层火力 
240毫米迫击炮对于将领们来说是最好的,但对营长们又如何呢?一个营的迫击炮数量很难再增加了,因为这意味着有一半步兵将不香不改行当炮兵,而且把营属迫击炮口径增大也是不可行的,这样造成火炮太重,无法随同步兵行动。 
一种摆脱困境的办法已经想出来了,1971年,“瓦西里克”自动迫击炮已经下发到营级,分为自行式和牵引式两种,每营拥有6门。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来坚持的简便性现已放弃,因为这种自动武器就像卡拉什尼科夫突击步枪一样简单。在必要时,它可以单发射击,而作为自动武器时,每分钟射速高达120发。它与以前的迫击炮的不同之外在于,其可以使用弯曲和低伸两种弹道射击,因此能够发射普通榴弹和反坦克炮弹――营长可将他所有的6门“瓦西里克”转移到受敌威胁的地段去,对敌坦克每分钟倾泻720发反坦克炮弹。 
第六个问题――口径之迷 
73毫米和152毫米 
当苏联在阅兵中第一次展示BMP―1步兵战车时,人们对其型号以及车载火炮的口径都不知道,西方分析家仔细考察照片后得出结论,它的主炮口径在70―80毫米之间,通常在这个范围内,只有一种76毫米口径的火炮,多年来以至目前仍是苏联陆军和海军的标准武器。这种76毫米炮在二战时,和战后曾装备许多型号,如在T―34/76,SU―76,PT―76中反复出现。也因为上述原因,西方分析家认定BMP―1装备76毫米炮是可靠的推断,于是在其手册中把这种苏联新战车命名为“BMP―76”。 
后来有几辆BMP…1在中东被缴获,西方专家惊奇地发现,其主炮口径竟然是73毫米!而这种火炮在结构上又与76毫米炮一样,那么为什么苏联设计师不使用一种值得信赖的口径并追求弹药通用化呢? 转自铁血 2。/
另外,当苏联新式的T…64和T…72坦克照片出现在西方杂志上时,西方分析家经过仔细确认,证明这两种坦克的主炮口径是125毫米,但是这种口径无论在苏联或其它国家都不曾采用过。因此,许多人不同意分析人员的结论,习惯性地坚持认为T…64和T…72装备的是122毫米主炮。因为122毫米和76毫米一样是苏联的标准口径,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十月革命以前,其中122毫米榴弹炮是苏联陆军使用最广泛的火炮之一而许多重型装甲车辆也采用这种主炮,如JS…2,JS…3,T…10,T…10M和SU…122等。后来,随着这些苏联新式坦克在国外出现,一切怀疑都随之烟消云散,它们确实装配了125毫米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放弃了所有的标准? 
英明的斯大林 
苏联惯于改变传统口径一事并非出于一时的异想天开,而是经过审慎考虑的结果,同时也是一项由来已久的政策――它是由斯大林本人在德国对苏联突然袭击前几个小时提出的。 
那是在战争的前夕,苏联海军和海岸炮兵第一次装备了出色的13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