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别人村里明杖抢劫的强盗团伙,身高马大的,手里还拿着明晃晃的刀子,算得上是训练有素、武器先进了。但只要十里八村的民众团结起来,拿起锨、镐就能把这些盗匪打的满地找牙。
大凡盗匪都是外强中干的,瞄着你钱包时,首先是吓唬,然后再炫耀武力,最后再编造理由强辩打人是应该的,抢劫是合理的。 但他们内心是虚弱的,他们怕的是村民揭穿他们的谎言;怕的是民众不畏惧他们的淫威;怕的是民众同仇敌忾武装起来与他们斗争。
纸老虎既是这个意思。
现存的美帝国主义和还在缅怀往日辉煌的英帝国,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十分崇尚希特勒的思想“用自己的剑为自己的犁开辟土地”。不可否认当时纳粹德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军人士气的激励支撑着纳粹铁骑可以横扫欧洲,但最后德国的结局可以算得上国破家亡了,希特勒也自了杀,揪其原因也许有很多,但战争的非正义性恐怕是其中重要的原因:武力上的强盛不足以抵抗遭受亡国灭种时受欺凌民众中爆发出来的反抗精神。可惜一切唯种族论和为武器论的霸权主义国家至死都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总是要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给自己的失败来个托词,比如尚有大规模杀伤武器没有用啊、某个战役的人为失误等等勉为其难的说法。
抗美援朝时,美国人辖二战之余威和占世界50%的财富,与贫困如纸的新生中国展开了一场也许是最后一场大规模常规战争,结果在丢掉5万多士兵性命后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这场被美国人称之为“遗忘的战争”的失利美国各界做出了许多反思,但大多在回避一个问题:对新中国搬掉三座大山压迫的翻身人民所迸发出来的大无畏的主人公意识无法理解;总认为那些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志愿军战士中视死如归的精神已经超出了人的思维极限。后来杜鲁门把失败的罪责一股脑推给了骄横的麦柯阿瑟。诚然,麦克阿瑟的狂妄是一个因素,但从在志愿军出兵之前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可以看出美军认为中国还是那个逆来顺受的病夫中国,当麦克阿瑟得知中国可能出兵时甚至跪在地上祈求上帝让中国出兵好让美军来一次痛快淋漓的屠杀,可以看出美国各界包括杜鲁门、布莱德雷、包括后来成为美军司令的李奇威都过分的迷信美军的高昂的士气、精良的装备、具有压倒优势的飞机大炮,是啊,当时美第一骑兵师一个团的火炮数量就超过中国的一个主力军,通信设备、空中优势就更不用说了。但战争结果这么样了呢?记得参联会****布莱德雷对李奇威讲,能不能少用些炮弹?李奇威回答:要么多死些士兵,要么给我足够的炮弹,你看着办。
朝鲜战争极大的挫伤的美国的精神意志,以致在以信仰自由的国家对都有些神经过敏了,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毫不为过:让美国人羞于提及的麦卡锡为首的极右势力抬了头,灵魂深处闹革命到成了中国榜样,在美国各界尤其是知识界找出的许许多多疑似成了挥之不去的梦厄;殃及到美国小姐选美大赛上这些不喑世事的姑娘都必须发表一番反对马克思的演讲,好一个美国文化大革命。
帝国主义过分迷信武力和高看自己实力的后果可见一斑。
后来美国在反思中自圆其说的提到,中国是在******的威逼下才低头在谈判桌上签字的,美国人的阿Q精神让人忍俊不已,让我们来看看******的前因后果:50年底第二次战役的胜利让美军在溃退中得到了“陆军史上最大的一场失败”,杜鲁门恼羞成怒地扬言‘美军可以使用一切武器(特指******)消灭敌人’,结果志愿军马不停蹄的展开了第三次战役并占领了汉城,而西欧各国惶恐不安跑道美国好说歹说逼着杜鲁门承诺不使用******。53年3月斯大林去世,苏联和朝鲜急切停战以解决国内问题,而中国虽想通过战场上的有利态势取得更大的利益却不得不考虑盟友的想法,到底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打仗(“现在已经解决了守得住的问题,在阵地上也取得了攻击敌人的途径”毛泽东语;“在目前的状态下,通过进攻取得更大的利益再进行谈判较为有利”彭德怀语),随决定与美国进行实质性的谈判。53年4月,传言艾森豪威尔讲:谈判不成就使用******。结果志愿军展开了金城战役,占领了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朝鲜战争结束。
越南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美斗争的继续,这下好了,连核武器的威逼都不好意思再提起。记得美军驻越司令员对总统约翰孙讲:给我80万军队,我消灭北越。总统讲:要是中国出兵这么办?。司令员呐呐难言:这个,这个到没有考虑过。******讲:我们决不能对邻国遭受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而置之不理。这句话实际上是******讲的,朝鲜战争前也讲过,当时杜鲁门认为是讹诈,而约翰孙马上表态:我愿意相信。然后美军就把北纬17度线,那条看不见任何标志的地理名词当作了不可逾越的铜墙铁壁。
美国的强大无过与朝鲜战争时期,中国的弱小业已百废待兴的朝鲜战争时期为甚,但通过钢铁与意志的较量,帝国主义的虚弱暴露无遗。
******不是丧失理智的战争狂,他看透了******的最大威力是在发射架上而不是在战场上。赫鲁晓夫不理解认为是妄言,但作为对手艾森豪威尔却遭到了知音:毛明白******的最大威力。但******在具体对待******上却是一刻也不耽误,“我们也要搞一点******,没有这一点,说话就不算数”。
回首从前,钢少气多但又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不自觉的由衷钦佩******的高瞻远瞩,藐视一切敌人的博大胸襟和气吞山河的气势以及解放军官兵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现今咱们的钢铁是多的多了,但似乎气却少了许多。中美相比武器装备的差距较从前小了许多,但精神和意志呢?
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志愿军将士何在?
敢教日月换新颜的精神何在?
威武不能屈的气势何在?
第3章面对核威慑中国如何核反击
自从核武器问世以来,每一场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都笼罩在核威胁的阴影下。因此,对于核国家来说,随时作好战略性核反击战役的准备,是限制战争的范围和手段的根本保障。战略性核反击战役是局部战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战略导弹部队是威慑敌大规模杀伤武器袭击的有效手段,在敌已经进行大规模杀伤武器袭击后,战略导弹部队将发起战略性核反击战役制止敌方进一步扩大战争。战略性核反击战役,是指战略导弹部队按统帅部的统一意图和计划,为制止敌的大规模杀伤武器袭击,所实施的在打击目标和时间上协调一致的若干次核突击的总和。
战略性核反击战役按规模可分为战略导弹集团军战役、战略导弹集团军群战役;按时间顺序可分为首次战略导弹集团军战役、尔后战略导弹集团军战役。
核反击战役参战兵力包括战略导弹部队、战略核潜艇部队、轰炸航空兵和特种部队。其中战略导弹部队是核反击战役的主力,战略核潜艇部队是战役预备队,其它军兵种担负辅助核突击任务。
核反击战役使用的兵器包括固定阵地战略导弹、陆上机动战略导弹、海基战略导弹、空射核导弹和特种核武器组成。这些核武器在射程、威力、生存能力、反应速度、突防能力方面有各自的优长,因此只有分工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完成复杂艰巨的核反击任务。
传统威胁
冷战时期,中国曾多次受到核战争威胁。在50年代中国研制核武器之前,在朝鲜战争中、越南抗法战争中的奠边府战役期间、中国东南沿海军事斗争期间,甚至包括中国审判在中国境内被击落的美国间谍飞行员时,美国曾多次威胁对中国投掷******。60年代中苏交恶,特别是196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前后,苏联也曾计划过用核武器袭击中国核武器试验基地。
对此,中国建立了三位一体的核力量,并宣布中国的核武器仅用于自卫,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有限核政策。虽然中国核力量远比美、苏弱小,但由于美、苏对抗是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冷战期间美、苏国力此消彼长,双方中弱势的一方都希望借助中国平衡对方力量。因此,中国成功地利用美、苏矛盾,联合美苏之间相对弱小的一方对抗强大的一方。总体上,当中国受其中一方核威胁时,就同时受到另一方的保护。即使在越南战争期间,中国与美、苏同时交恶,但是美苏双方仍然制约着对方对中国的威胁。冷战时期中国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可以概括为(A…R∶C或R…A∶C,其中A、R、C分别代表美、苏、中三大国的核武器总量)。
中国凭借有限的核威慑,以及外交、联盟策略,保证了自己的安全。在此特别需要指出,其中有限的核威慑是中国国家安全最根本的保障措施。
新的威胁
苏联解体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大战的可能性减少了,但他们在冷战时期建立起来的庞大的核武库依然存在。因为俄罗斯国力衰弱已经没有能力从战略上牵制美国,所以冷战结束后中国受到来自美国的威胁明显增加了,从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提升美台军事合作、美军事力量重心从欧洲向亚太转移、美国宣布把中国列入可以先发制人进行核打击的7个国家等事实都证明了这一趋势。美国积极建设的弹道导弹防御体系和研制中的新型核弹,进一步降低了核战争的门槛。冷战后,中国受核武器威胁的程度可以概括为(A∶C或R∶C)。
日本在美国的军事保护下建立起庞大的核工业,日本拥有的反应堆数量仅次于前苏联,而且拥有先进的增殖堆。加上日本的航天力量,实际上日本早已具备了研制核武器的硬件能力。目前日本正在加速向军事大国转变,日本已经逐步扫清了出兵境外与美国联合作战的法律障碍,下一步日本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