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下臣子将军舒心一点。史嵩之微微一笑,取出一锭纹银在手,并上一封书信,道:“在下是宋国商人,求见开平王爷,自有要事,还望军爷行个好,通报一声。”那门卫兵怔了怔,看看手上的信,再看看史嵩之,史嵩之一身蒙古皮袍子,从这方面看,实不似一个宋人,但,他衣领内衣到底是绸子的,而且自是与蒙古人不同,至少皮肤不是那么黑粗,看那银子,纹色也很足,大约十两的样子,不算少了,门卫顿了顿,换了口气道:“我去通报,只是王爷会不会见你,就是另一回事了。”“行,”史嵩之面上仍带着和煦的笑,道:“军爷行好,成与不成,在下这里都谢过了。”小兵转身去了。
史嵩之心里叹气一声,到底是开平王府的卫兵,自是与众不同,如若是换了别的王府,比如大宋的,那些门卫收了银子也不见得会替你办事,有些的,还会用鼻子孔与你说话,趾气高昂的不象话。自己以一个商人的身份求见开平王爷,门卫竟然就这么通报了,足见忽必烈对政事之勤,至于小兵收钱,这再正常也不过了,任是谁家也一样,甚至有些地方,还不收这样的“小钱”呢,至少史嵩之准备砸门的钱就定为五百两,如果这个门卫不开通,史嵩之就要继续加价了,可没想到门卫却是个嫩头的,一见到十两银子,就同意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于这样一个小兵来说,十两银子也不算少了,而且成色足,至少可以换上两头羊。史嵩之耐着性子等着,倒也是容易,不多一会儿,从大军帐中就出来了一个人,他的身边是一名和尚,这和尚身带一连串子的大佛珠,笑笑呵呵的,但史嵩之身后一人却打了一下他的后背,史嵩之顿时明白,这人竟是个高手。在和尚之后,是一个华服男子,想来就是那忽必烈了。到底是一代雄才忽必烈,自是与别有不同,一点也不怕事,反而大步过来,笑面迎人,道:“哪位是小史相公?”说过之后,还顿了顿,复道:“小王这样说没错吧……”史嵩之微微笑道:“贱名得闻大王之听,外臣之荣幸也。”原来史嵩之给出的信是假,只是信封里面是一张名贴,上面是史嵩之的名号,名贴这种东西古来有之,大宋有,大青也有,蒙古现在也有。忽必烈对此本也是不怎么信的,随着大青的堀起,蒙古也注意到了大青的一应情报,别的不说,但一些重要的官员是跑不了的。史嵩之正是其中之一。大青的将军蒙古是知道的,大青的文官,最重要的几个,史嵩之就是其中之一,原因无二,一来他是大青的重臣,二来也是得益于他的父亲,老史相公史弥远。这样一来,史嵩之的名声也就出来了。忽必烈不是傻子,当然知道史嵩之是谁,更是知道他是在谁的手下任事,这样一来,可不就出来了么,想也是知道,谁会冒充一个这样重要的人呢。待到忽必烈一出来,这一见,虽然一身皮衣,但江南人的特质是不会变的,文人自有文人之气,在土粗的毡帽之下,一股子书卷气扑面而来,忽必烈久慕汉学,他本人也有一定程度的儒化,自是对这种气质再熟悉也不过的了。说笑一番,忽必烈拉着史嵩之的手把臂而入回军帐,这却是让守门的卫兵不明白,何以这个商人如此受到王爷的待见?算了,过一回,还是把手上的银子还回去吧,只是那银子在手心里已经热乎了,这要是拿出去,可还真是有些不舍呢。就在两难之中,人已经不见了。
纵是军帐,也是有高下之分,有大帐有小帐,忽必烈的军帐自是不消说了,豪华非凡,更是奇大无比,分外室内室,忽必烈拉着史嵩之进了外室,到也不用进内里,外头有四名婢女,两名仆役,蒙古人不尚桌椅,用的是几案和坐榻,人可盘膝而坐,自也是一种风趣,并且这样般膝也是舒服得很,并不难过。忽必烈拉着史嵩之挨近坐下,热情得很,一拍手,婢女随应着端来了手抓羊肉并酥油茶等物。史嵩之尝了几口,一般,不过羊肉还是不错的,只是那茶难喝,味道怪怪的,当然,有的人喜欢,但至少目前史嵩之不喜欢。所以抿了一口,也就止住了,因为没法再喝去膻味的茶,史嵩之连肉也不想吃了。忽必烈却是一点也没留意,自己吃了两口,方道:“史相公是大青国的人,怎么会想到来见小王?”这便就是要说事了。按理,两国交好,刘志恨派人来,自是要见蒙哥汗无疑,轮也是不到忽必烈的。对此,忽必烈问话也就不足为怪了。听了忽必烈的庆,史嵩之一笑,道:“王爷一定是知道了战报之事的。”忽必烈顿了顿,道:“是,我军输了,不过那又不能说明什么的,怎么,大青大帝还想打下去么?”史嵩之微笑道:“怎么可能,大青离蒙古太远了,打来打去,有什么好处?在下此来,是为了两国之交也。”忽必烈也笑了,道:“两国之交,当于我父汗,如小相公寻我,却是错了,当寻我父汗才对,我父汗在哈剌和林,如小史相公此行为使,我必当遣派卫兵送之,小相公以为如何?”史嵩之却是摇头,道:“外臣临行前,我家大帝明言于吾,非见王爷不得议,我大青与蒙古一切,都与王爷而应对。”不与蒙哥汗谈,而与我谈,大青大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忽必烈可以小看天下任何一个人,但独独不敢小看大青大帝刘志恨。人的名,树的影,刘志恨的名子与其说是一个名字,不如说是一个魔咒。这个人心算太厉害了,从他发起于大理,到他建立了大青,蒙古在他的身上前前后后败了三次,一次是龙首关,十数万近二十万人惨死,青军的伤亡为三万多一点。第二次是在雅州,整十万的大军就这样没了。第三次,在藏青高原,近三十万大军惨死,逃亡者十余万,有三万主力蒙军逃到了开平府,正式投入到了忽必烈的门下。可以说,从这里面唯一得益的就是忽必烈,他得到了最难得的漠北训练营的铁骑兵,还是三万人。这让手上一直是汉军主力的忽必烈的腰杆子一下硬了起来,虽然手上握着几十万的汉军,但在蒙古这个大家族里,汉军再多也是不足以让忽必烈安心,而蒙古军骑,那才是最最重要的。这让忽必烈实打实的成为蒙古第一势力。想到这里,忽必烈都要笑,折了阿里不哥的面子,得到了三万铁骑和悍将阿术的忠心,这赚头大了。“人来……”卫兵来了。忽必烈抬头,目光闪动,忽然一笑,道:“贵使来了,到底是远途,先歇息一会,我们晚上再聊……请小史相公到贵宾之馆,不得怠慢,今晚,小王当大宴会之。”说着,不由分说,着令手下人带史嵩之一行人出去。
正文 第三百九十四章:和平来临了
更新时间:2009…2…3 12:14:34 本章字数:5256
如果是在宋时,史嵩之一定会担惊受怕,只是现在他却是一点也不怕。背靠强国好说话,在宋时为官,一旦有出使之事,都是小心又小心的,因为一个不好,两国打起来了,皇帝是要问使者大臣的罪,挑起两国之争。所以弱国真是不好当,但现在不一样了,大青方才的大胜,经过大青情报,蒙古虽有足够的兵力,但想要兴兵来犯,除非,蒙古不顾一切的在治地征粮,这样才有足够的粮草,因为想打大青,兵少了没用,兵多了,那无论怎样,也要考虑到后勤的问题。没有军队是不吃饭打仗的。既然我朝不怕你来打,那史嵩之还怕什么呢?出使,也就没得好怕了。看着史嵩之虽然惊讶,却一点也不慌张地下去,忽必烈却是一头脑浑水。身边和尚笑道:“王爷,何故发愁想?”忽必烈这才回身道:“海云大师,方才大青来使的话,您自是听见了,不知大师有什么高见?”海云僧哈哈大笑,却是道:“王爷这话问的不对,所谓术业有专攻,贫僧是方外人,小事说说也可,但这等大事,王爷何故问我?”忽必烈道:“那大师的意思是?”海云微微一笑,道:“当请子聪来问。”忽必烈心中大喜,忙敲响金钟。不多一会儿,一身官服的刘子聪便步行而至。身上犹自有土,开平府未尽全功,有的地方还在动工,刘子聪自是身居要线,这是他初掌大权,自是要小心,官运呀。忽必烈对刘子聪极为器重,当下相迎:“先生来得好,小王正是有事相请教。”一挥手,士兵下去,仆从也随着去了,大帐之中,只后面的几个王妃,在这前堂,就是海云僧,刘子聪,与忽必烈三人。老爷们说国家军机大事,也就是这样子了。这便是与大宋不同,其实蒙古与大宋已经差不多了,蒙古何其大,大宋又何其弱,但如果说是国家大事,大宋一定是大宴连连,众人酒意杯间,最后淡淡定下几条草意,处事一点也不果决,拖泥带水,国事一糜至此,而蒙古,虽然那些王公万户们已经开始腐败,但大蒙古帝国的最高决策者,比如蒙哥汗,忽必烈等人,仍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不敢大意。忽必烈当下把史嵩之的来意与刘子聪说了一遍。本来,这是好事,大青不打,前来议和,而蒙古也是不想打,大青主动前来,无疑是给蒙古十足的面子,让蒙古上层也好向下面的大小贵族有了说辞,看看,我蒙古还是强大的,不然人家怎么打胜了还要来主动求和?还不是不想打了,打不下去了。换言之,双方都有了台阶。青军方面可以说打仗不好,咱们要和平,蒙古也会说他们虽赢了,可也怕了我们,大家都好下台,那么休好定盟也就成了。本来么,蒙古已经处于分裂之边缘,蒙哥汗要整合好蒙古,至少要两三年,但前次大败,这个日期无疑要再拖后一点,怕要三五年了。那还打什么打。但,这里面却是有个问题,按理来说,蒙古现在的当家是是蒙哥汗,就说太子爷也当是阿里不哥,可青军来使,却是奔着他忽必烈来的,这说明了什么?如果忽必烈大张旗鼓地迎下了史嵩之,等于给他自己头上扣下了里通大青的帽子,这让蒙哥汗怎么想?忽必烈不得不想想后果,当然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