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驸马传- 第2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老爷,老爷,城外的灾民受白莲妖人的怂恿,又要吵闹着进城……”
“令众人严加防范,闹的凶了便用热汤驱散……”
“灾民已经开始在填护城河的,汤泼亦是不惧……”
苏轼登时色变,霍然站起身来:“快走,快去看看!”
李二随了苏轼火急火燎的出来,也不用轿,跨上马疾行。
此时天色已是渐晚,暮色昏沉倦鸟来归,正是酉时不到的光景。干冽的风中隐隐带了朔气,卷起须发衣袍,竟然遍体生寒,真个是有了许多秋风秋意的肃杀之气!
甚是高大的徐州城墙之上站满了人手,一个个神色紧张的如临大敌一般,见苏轼到来自发的让出一条道路。
城外飞扬了腾起的沙尘,愈发的昏沉暗淡。但见几十万的饥民如同海潮一般汹涌澎湃,望之叫人肝胆生寒!
这些个灾民抱了土石砖瓦等物,一言不发的往护城河中丢弃,便是垂垂朽迈的黄发老者,更蹒跚走路的学步小儿,亦是捡了石子丢弃在护城河中……
徐州城向以墙高池深而著称于世,然此间几十万的灾民,便是每人一捧土,只要时间足够也能把护城河填平。
耳闻护城河水“扑通扑通”的水花溅落之声响的连了,城上人等更不敢怠慢,将烧沸腾的热水倾力泼出,希望灾民能够知难而退。
沸水与沸油不同,能够烫的人肌肤却不会伤了灾民的性命,一锅接一锅的沸水都头浇灌而下,却不闻下面灾民吃痛之后的呻吟之声!
灾民便如精卫填海一般将无数的沙石土木尽数丢弃在护城河中,疯狂的寻找一切可以看到的填充物,几十万灾民万众一心,誓要进入这个能够提供吃食保的性命的金汤城池…………徐州!
几十万人齐齐的动作,却不闻丝毫的嘈杂之声,只是摸摸的搬运土石,然后填充河水……
护城河已经吃架不住这般个填法,河水不住上涨,海海满满的外溢出来,只闻得无数双大脚踩踏稀烂的泥土那“扑哧扑哧”糁人的声响。
若照这么下去,最多只要用半夜的功夫,徐州的护城河将为万千的灾民填平,到时候饥民冲击城门,后果不堪设想……
苏轼站立于垛口之上:“淮南的灾民听真,我徐州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尔等百攻不破。本官命尔等速速退开,若不依号令,本官便是要放箭的了……”
五百弓箭手齐齐整整的站成一排,援弓搭箭严阵以待,闪耀点点寒光的箭簇正对准了下面的灾民。
奈何灾民脑海心灵之中只有一个念头:进城活命!根本就无视苏轼的威胁,依旧是默不做声的往来其间,继续以土石填河。
护城河水依旧是“扑通扑通”的响个不停,河水依旧是不住的溢出……
苏轼高高举起的右手却不肯落下,不肯下那放箭的命令,依旧高声的叫喊:“若再不退开,本官可是要放箭的了……”
李二晓得苏轼不过是在恐吓吓阻,却不会真的放箭。
那些灾民好似看穿了苏轼的内心,依旧是毫不理会,依旧是莫不作声的往来,依旧是默不做声的填河……
苏轼直直的视了城下如蚁群一般的灾民,眼睛渐渐的眯起,右手猛然落下:“放箭……”
(如果章节有错误,请向我们报告)
第282章 射于不射是个难题
         一声令下,箭矢齐发,带了破空之声撕开昏沉弥漫的沙尘电射而下,弓弦之声响尤在耳边回荡,城下已倒下一片……
凄厉惨叫终于打破了沉闷的叫人心悸的沉闷!
一黑衫老妇正中!栽倒在护城河的边沿之处!
箭矢从左胸斜剌剌的透体而穿,在后背上露出一截箭簇,鲜血已是浸染衣衫,却不得当即死去,挣扎了抬起上半截身子,嘴巴张了几张,也不晓得在说些个甚的言语。旁有了八九岁大小的孩童抢上前去,伏在那老妇身上哭喊,稚嫩的童音淹没在鼎沸的人声之中……
李二看了城墙跟处栽倒的灾民,见得那殷红之色和伤者胡乱爬动的惨状,脑袋里便似翻江倒海一般,登时便是做声不得:苏轼真个是射杀了灾民……
直愣愣的看了那老妇和伏在老妇身上哭泣的孩童,李二胸中便似塞进了一团乱麻般的憋屈,只是想着大吼一声方才畅快宣泄!
但见那老妇上身已为血红之色,艰难的挪动几下,也不晓得对那哭泣的那孩童说了些甚么,便是脑袋低垂再不见动弹!
便见那小小的红衣童子接过老妇手中之物,毫不犹豫的奋力投掷到护城河中!是一枚小小的石子!!
老妇临死时候交在那童子之手的是一枚石子!
苏轼苏大才子亦是亲眼所见城下的惨状,面色微微一黯旋即变的决绝果断,站立在垛口之上的身子挺的更直,衣衫须发当风,煞是威严的大吼:“引弓……”
“放箭……”
又是一轮箭矢射下,又是几十个灾民倒地!
想是城上的弓箭手心中有所不忍,亦或是其射术不精,大部分的箭矢走空。直接地射在空出的地面上。白惨惨的箭尾雕翎钉入已经是稀烂如泥的土地,和了赤艳艳的鲜血,极是触目惊灾民为苏轼的雷霆手段所震慑,犹豫着不敢上前。
“再敢上前者,休怪本官箭下无情!”苏轼右掌再次高举,城上弓箭手引弓以待,剑拔弩张之下。那些本就没有见过甚的阵仗地灾民不由得群情耸动,再也不敢无视苏轼的雷霆手段,挪动了脚步开始后退……
风嘶沙吼,上下人等俱是默不做声,无边是肃杀弥漫开来。
苏轼嘴角闪过一丝微微的笑意。却不敢表露出来,依旧是那般钢铁一般的神色,高举了右手厉声呼喊:“徐州非尔等久留之地,速速的退了开来等待朝廷地赈济,哪个不怕死的再敢妄自上前。WWW。1 6 K。cN嘿嘿,便来试试……”
“我不怕你!”一声清脆脆的童音传来,将沉闷之气彻底的划破!
苏轼微微的低头。便见那小小地红衣童子仰了脑袋直视城上众人,将引弓待射的箭矢视如无物一般……
那童子捡拾起个石子劈手就往上丢,意欲投掷苏轼,奈何徐州城墙高大童子人小力微,那石子还不待到了城头便力已衰,顺势坠落下去,“扑通”一声掉在护城河中!童子面上不带丝毫的畏惧之色:“咄,你那老头。射死我祖母,便来射我地吧!”
李二见那童子毫不畏惧的模样,心头一紧,奈何灾民进城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也不知应当如何作为!毕竟李二只是个在很多方面也不如古人的寻常之人。亦没有那么多的心思,根本就不晓得应该如何面对今日这般的局面。苏轼虽然下令射杀灾民。也不能说就是错的,若是换了旁人,许就不只是杀死这么点灾民,城下或许早已是血流成河了。
那小童的所作所为极大的鼓舞灾民,万千灾民为其血勇无畏所壮,跃跃欲试地挪动脚步再次缓缓靠前,唯恐苏轼再次放箭,却是不敢如方才那般的汹涌而至,一步一步一寸一寸的靠近。
如此这般和两军相交时候的呐喊厮杀却又不同,灾民根本就不发出声响,只是默然的欺近也不会对城上地人等构成甚的巨大威胁。苏轼一旦放箭,灾民所能用者唯有自己地血肉之躯,对于手无寸铁的灾民来说根本就是单方面的屠杀!
若是有强敌来犯,城上众人自然是要以血相拼的奋力而战!奈何面对的不是凶残的敌人,而是走投无路的灾民,如何能够叫人冷了心中之血的大行屠戮之事?
便是这种无声之中的杀戮才最为震慑人心!城上弓箭手拽了弓弦,手臂已是发麻,却不敢撒手放箭,若是箭矢齐发的射杀那小童,于心何忍?良心何安?
苏轼看众人再次试图上前,心头亦是惶恐,却不忍心下令射杀那挑头的孩童,左右为难时候面色几度变化,微微的伏下身子高声呼喊:“那童子速速避开,莫逼本官取你性命……”
“我不怕你!”清脆脆的童音还是重复的这句话:“我不怕你的弓箭,你便射我的吧!”
李二心头狂跳,万一苏轼真个的狠下心思,那小童便是有十条命也抵挡不住:“苏……大人,那可是个孩子,万不可……万不可……”
其实李二何尝不晓得那小童身后便是几十万的灾民?但要苏轼放过这小童,万千的灾民必然蜂拥而来,若是任有小童死在乱箭之下,实不忍目睹!
苏轼面色铁青:“当真以为本官不忍杀你?”说着右手微微的举起更高,却始终不忍落下,不忍下那“放箭”的命令!
“我不怕你!”说的还是这句,小童指了苏轼极是高傲的叫喊:“白莲圣母护持,刀枪不入,水火不侵,我不怕你的弓箭!”
“你是白莲妖人!?”
说话间便见后面的灾民之中陡然立起一树旗杆,此旗杆却不曾悬了旗帜,光秃秃的只有一树杆子,顶端吊斗上站立一裸了膀子的汉子。
那汉子精赤的臂膀,下身仅着一条火一般红艳的滚裆大裤。头发披散,面皮上涂满了赤色油彩,身后挂了红底白面儿地大长披风,手上捧了朵子白色绢帛扎就的莲花:“白莲圣母座下大弟子红云真人临世……”
那旗杆高约丈八,不过是由下面另一汉子顶着,红云真人却能够在旗杆之上稳如磐石,想来是有相当的功夫在身!
苏轼面色大变。毫不犹豫的下令:“放箭,射杀白莲妖人!”
白莲教?不会吧?大宋哪里来的白莲教?
白莲教不是和义和团是一个时代的么?
李二真个是错了的,最早地白莲教比三国时候的黄巾军还要靠前,在东汉初年便存在的。犹豫当时佛教道教等宗教还不曾什么影响,白莲教作为一种本土的原始宗教发源于渭水一带。不过那个时候的白莲教好是非常“单纯”。基本类似于一种原始地互助组织。
到了南北朝时候,白莲教才真正的得到发展,在和各族胡人的抗争之中,逐渐发展为一种武装力量,甚至一度壮大。影响过当时“诸侯混战”的局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白莲教开始蜕变。
南北朝时期中华大地烽烟四起,各族厮杀已经到了难分难解的地步。汉人已经到了生死存亡地关头。这边是五胡乱华,那边是杀胡令,血腥之气席卷中华。从血腥恐怖之中成长起来的白莲教彻底继承了杀伐恐怖的禀性,所以才为历代朝廷所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